種子銀行

種子銀行

種子銀行是專門保存植物物種(包括種子、花粉、孢子)的倉庫,好像儲存貨幣那樣,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封存,一旦需要的時候就把種子提取出來。俄國科學家尼科萊·瓦維洛夫(Nikolai.I.Vavilov)最先提出種子銀行理論,並於20世紀20年代在彼得格勒(後更名為列寧格勒)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銀行。2007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種子銀行、英國千禧年種子庫存入其第10億種植物種子:來自西非馬里的一種銳藥竹屬的竹子。2005年,在色列耶路撒冷,路易斯·波里克自然醫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莎拉·沙龍及其同事讓一顆考古發掘出的棗椰種子萌芽,經過放射性碳同位素檢測,發現這棵棗椰種子大約產生於2000年前。


現狀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家種子銀行,其中最大的一家是英國的“基尤(KEW)千年”種子銀行。儲存在種子銀行中的這些種子一般進行冷凍保存。在儲存種子之前,這些種子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收集、篩選及乾燥過程,以便它們能夠在較長的時間之內不變質。“基尤千年”種子銀行從設立以來,已經收集並儲存了世界上10%的植物種子,其中大部分是開花植物的種子,其物種已達3萬多種。
挪威政府在北極地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世界末日種子庫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 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約1 億粒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攝氏度的地窖中。在這樣的條件下,小麥、大麥和豌豆等重要農作物種子可持續保存長達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長的高粱種子,大約能存放1.95 萬年。此外,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其安全性堪比美國國家黃金儲藏庫,環境可承受芮氏6.2級地震,更可抵抗核武攻擊。種種安全、冷凍系統讓這座被譽於“植物諾亞方舟”的建設經費超過900萬美元。價值不斐的地窖建造費由挪威政府負擔,但世界各國皆可到此儲存植物種子,每個物種儲存近500顆。雖然離目標450萬個品種仍相去甚遠,但依目前穩定增加物種的速度來看,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補給站。

存在原理

為了確保種子安全儲存,研究人員進行過數十次實驗,最後他們發現家庭主婦用來儲存水果的罐子最適合儲藏種子。種子均被儲存在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的地下室內,以保證其活性和新鮮程度。在儲存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就會選擇一些種子進行X光抽樣檢查,以確保未受蟲害或種子內部出現空洞。同時,每過10年,科研人員就會對種子進行發芽測試,以確保它們仍具有生命力。

“基尤千年”種子銀行的負責人皮特·克瑞恩說:“這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人類目前正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熱帶地區,植物的生存環境正在快速遭到破壞,而不少生存演變了數百萬年的植物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滅絕。為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存,儘可能多地保存現有的植物物種。”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多少種植物尚無定論,但已經有記錄的植物大約有37萬種。“基尤千年”種子銀行也不準備儲存所有植物的種子,而是計畫首先將英國境內的植物物種收集全。他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前收集全球植物物種的10%,在2020年前達到20%。為慶祝“基尤千年”種子銀行已經完成了2010年前的收集目標,研究人員決定於2009年4月4日~9月13日舉辦一系列展覽,其中包括著名攝影師羅布·克塞勒和馬德琳·哈利用顯微鏡拍攝的一組種子和花粉顯微照片。這些照片中的種子和花粉與我們肉眼看到的樣子大不相同,充分展示了開花植物種子和花粉的奇特結構。

由來

隨著地球歷史的變遷,地球上曾經有過的許多生物物種都逐漸滅絕了,其中也包括不少珍稀植物。目前,據世界環保聯盟(專門負責統計瀕危植物種類數字的官方機構)統計,有13%的植物物種可能會滅絕。但是美國科學家說,這個統計數字大大低估了實際情況,真實比例可能高達47%。為了保存地球上的植物物種,避免它們從地球上滅絕,早在20世紀20 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尼科萊·瓦維洛夫就率先提出了建立種子銀行的構想,並在聖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銀行。當時的目的是為“世界末日”做準備的。假設有一天地球上發生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會毀於一旦。那時,倖存的人類就可以取出這裡存放的種子,將它們喚醒,重新耕種文明的土地。現代種子銀行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物種儲存,一旦某個植物物種滅絕,種子銀行就可隨時起用其種子,讓這個物種得以恢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