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程頤傳

程顥程頤傳

這是第一部關於宋代理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的傳記文學作品,全書共二十章,30萬字,100餘幅文物圖片。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後,先後在中華文化國際論壇、周易學會論壇上研討,並赴台交流,受到關注。目前中國現代文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等兩岸三地名館收藏。

目錄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名家點評


內容提要

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版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如坐春風”“程門立雪”“魯台望道”說的是程顥、程頤的故事,膾炙人口,雅俗共賞。
程顥、程頤的“天道天理”“天人一理”觀,博大精深,千古流傳,影響中外。
作者從探源中華文化的視角出發,以史實為依據,運用生動的語言,對二程從雙鳳投懷、習文練武,到從政、執教、治學、傳道的人生,進行了形象性的藝術概括;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們捲入政治漩渦的前前後後……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認為,該書文史兼具,是一部可信、可親的哲人傳記文學作品。

作者簡介

裴高才,筆名飛翼,又名斐禕。湖北黃陂人。中國作協、中國文著協會員,湖北省周易學會理事,黎黃
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封面與勒口作者簡介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封面與勒口作者簡介
陂研究會理事長。享有“世界傑出華人文藝家”和“具有突出貢獻的作家”稱號。傳略入編《中國作家辭典》《世界名人錄》等。文學業績收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圖書《100個人的“中國夢”》。 出版專著約千萬言。其代表作《田長霖傳奇》獲國際華文傳記文學金獎,傳記小說《首義大都督黎元洪》獲社科成果獎,《無陂不成鎮》與《“鑄劍”先驅·蔡以忱》在台北首發與研討,《理學雙鳳》《首義精魂》獲中華炎黃文化優秀成果獎。其辛亥首義“三部曲”華人翹首“三部曲”長江名流“三部曲”與《無陂不成鎮》“三部曲”等,享譽兩岸。

目錄

序言:塗懷章/嚴昌洪/程一恆
前言:楚風豫韻育二程
引子:離鄉途中話家世

少年二程常常穿行於草廟巷、魯台山與灄水河畔,沐浴春風,踏青吟詠;情與景會,理與心契,雖在陋巷,而樂得其趣。一首千古絕唱的《春日偶成》於斯誕生。
第一章:程遹執掌黃陂印
程遹在船上舉目四望,河東蜿蜒起伏的兩座小山臂猶如兩條巨龍,龍爪伸向河心,隨著河水的流動若隱若現;而對岸一樽圓形巨石,宛如一顆明珠,居於二龍之間。他不禁脫口而出:“真乃二龍戲珠也!”
第二章:為民做主得民心
黃陂縣爺為民做主的事跡不脛而走,毗鄰的孝感縣鳳凰台的張員外,更是喜出望外。原來張家待字閨中的千金,得知程遹單身未娶,便向父親表示:非程遹不嫁!
第三章:草廟巷內育二程
為了讓孩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氛圍里,侯氏常常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與丈夫相濡以沫,常為丈夫化解煩惱。同時,程珦伉儷還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充當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第四章:魯台望道志凌雲
程氏兄弟不是在望魯台上朗朗成誦,就是遙望東魯,收萬物於眼底,察天地之行運;或俯首觀聰明泉涌,冥思苦想,悟書中精義;或在觀有所獲,思有所得之後,展素揮毫……
第五章:慈母詩教動心弦
這時,天色已晚,二程兄弟突然聽到了大雁的陣陣鳴叫聲:時而吭奮高歌,時而低回婉轉,猶如一支月光奏鳴曲……侯氏夫人禁觸景生情,即興賦詩《聞雁》一首,並撫桐吟唱。
第六章:“孔顏樂處”見精神
章水兩岸的楓樹、樟樹隨風搖曳,送來“嘩嘩”的樹濤聲;鳥兒不倦地歡歌,溪水不息地流淌,萬物盡展無限嫵媚。先生循循善誘地講解,弟子在“吟風”“弄月”“觀物”中“悟道”。
第七章:窮理識仁論“定性”
那天,張載備家宴歡迎二程兄弟北上,席間,他們就宇宙的根本問題進行熱烈討論。張載首先說:“載久聞二位賢侄文名,但一直緣慳一面,今天我們不妨煮酒論道,暢所欲言,如何?”
第八章:“以民為本”譽古今
在公堂上,老叟把契約遞上去後,程顥看了看,上面赫然寫著:慶曆六年三月初一,抱兒與張三翁家……程顥一眼就看出了破綻,但卻不動聲色,而是與老叟來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
第九章:“視民如傷”施“仁政”
不法之徒將一種五彩的蠍子科動物稱作“龍池”,以此蠱惑人心,愚弄百姓。程顥得知後,專門派人將“龍池”捕殺,還在縣衙前大擺“龍池”宴,並親口嘗“龍池”。
第十章:窮鄉曲巷弦誦聲
兩個月後,煥然一新的古書院巍然而立:講學堂、藏書閣、祠堂、花園等一應俱全,只是缺少一個名字。程顥鋪開宣紙,從容濡墨,寫下了“古書院”三個大字。
第十一章:縱論變法德為本
經程顥提醒,王安石這才意識到自己失態。王安石早就聽說程顥的資質超過一般人,充實和修養內心又有正確的方法,弟子從未見到過他憤怒嚴厲的面容。今天可謂百聞不如一見。
第十二章:仗義執言守忠信
“以《青苗法》而論,其弊有目共睹,而其利,亦讓人不能不心動……更何況荊公箭在弦上,若能以利克弊,豈不是皇上之幸,百姓之幸?”程顥講完,司馬光這才恍然大悟。
第十三章:傳道授業桃李芳
二程兄弟為了廣泛推介理學,他們在河洛廣交遊,興書院,辦學報,詮易經,批異端,理學終於在百家爭鳴中異軍突起,玉汝於成。頓時,名門相交遊,桃李滿天下。
第十四章:五星聚奎“安樂吟”
“只可惜,顥沒有堯夫兄之‘風流人豪’氣象。眼下亦無暇領教老兄之‘象數’之學!即使日後有工夫,我想,恐怕沒有二十年時間,是難以達到我兄之境界矣!”
第十五章:臨危受命身先去
“先生居洛十五載,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百官群吏,或友或敵,或親或仇者,無一日忘卻您;現處斗轉星移之時,黑雲涌空,獨樂園籬笆疏稀,遠非絕塵之境,您於朝廷親友之企盼,何以咽聲作謝?”
第十六章:諍諫皇帝表精誠
課餘時間,年幼的哲宗趙煦便站在柵檻上順手摺斷了一根垂楊枝條。程頤認為,這與理學的要求相悖。於是,便嚴肅地批評趙煦:皇上的一言一行豈能違背理學規範,須給萬民做表率!
第十七章:潛心治學示門人
程頤擔心其《伊川易傳》失傳,乃扶病軀將此書傳授於弟子尹焞、張繹。程頤曰:“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第十八章:薪火相傳道南行
楊時、羅從彥將二程的道南傳後,劉勉之與胡憲秘藏和傳抄程氏之書,用心研讀,後辭離太學拜楊時為師,講學論道於武夷山中,各地學者接踵而至。羅氏弟子朱松又讓子朱熹拜劉勉之為師。
尾聲:雙鳳長歸理趣林
古往今來,雙鳳亭吸引了各方名人、學士及遊客爭相登臨,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千古遺蹤。朱熹、王霽、楊廷蘊、屠達、聞政、瞿秋白等,都曾來此拜謁或吟詠題句。
簡明年譜

名家點評

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以《千家詩》之《春日偶成》破題,演繹了主人公二程“魯台望道”“如坐春風”
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封底之“名家點評”裴高才著《程顥程頤傳》封底之“名家點評”
“程門立雪”等傳說典故,敘介了程顥創立“天人一理”學說、洛陽論道、踐行“視民如傷”的“官箴”,程頤創辦伊皋書院、涪州治易,窮仁識理的全過程。是書深入淺出地解讀二程修齊治平理念,讓讀者與傳主對話。誠為文史兼具、可信可親的哲人傳記作品 。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
高才兄從探源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視角出發,結合地域文化特點,以史家的求實精神與文學的表現手法,演繹了二程從雙鳳投懷、幼年啟蒙、習文練武等軼聞趣事。詳細敘介了他們從政、執教、治學、傳道等方面的經典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二人捲入驚心動魄的政治漩渦之前前後後,令人唏噓 。
——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塗懷章
在正史里,二程少年生活鮮有記載,《程顥程頤傳》正好是有益的補充。書中介紹,二程少年讀書時,為儒家學說折服,十分嚮往孔子,乃築台山頂遙望東方魯地,該山故名“魯台山”。後來在此修建雙鳳亭、二程祠與二程書院等,“魯台望道”的佳話因此千古流傳 。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嚴昌洪
通覽全書,我被作者流暢的文筆所吸引。不論是與儒學一脈相承的二程理學、反反覆覆的新舊和洛蜀黨爭,甚至久已失傳的伊川書院國學教育體系,都寫的通俗易懂,尤其能將詩歌與哲理並列,意趣與史實齊張,特別引人入勝。掩卷沉思,自己好像回到了宋代的那個時段,痛快 !
——世界程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新加坡華僑程一恆
《程顥程頤傳》書評樣報影印件《程顥程頤傳》書評樣報影印件

理學堂奧層層宣
——讀裴高才先生《程顥程頤傳》
程流鎖
時光隧道展眼前,緣讀高才二程傳。
瞬間我如宋時民,親歷先祖繼聖賢。
民風吏治娓娓敘,理學堂奧層層宣。
經濟尚德行大道,傳統廣大開新篇。

深入淺出理為宗,言簡意賅四卷①通。
萬事順意和為貴,仁義禮智寓於公。
利不妨義大原則,適可而止尚中庸。
嗜欲摒除理規範,共識尊德有準繩。

註:
①指《二程集》四卷
2014·11·8於河南宜陽

打開裴高才新著《程顥程頤傳》,“如坐春風”、“程門立雪”等一個個關於傳主典故的生動鋪陳,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細細品讀,頗有韻味。
程顥、程頤(世稱“二程”)是宋代著名思想家與教育家,他們對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糅儒、佛、道於一體,創立了理學(亦稱“新儒學”),復經其四傳弟子朱熹集大成為“程朱理學”,成為統治了中國七個世紀的官方哲學。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百名文化名人傳記》所列傳主中,竟舍本求末,有朱熹而無二程。
好在裴高才一直鍥而不捨地探究二程思想的當代價值,並借古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將情感的觸動、思想的共鳴,湧向筆端,寫成了頗有識見的哲人傳記———《程顥程頤傳》,讓讀者與二程跨越時空進行對話。
該書從探源中華文化的視角出發,對二程從習文練武,到從政、執教、治學、傳道的人生,進行了形象地藝術概括,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們捲入政治漩渦的前前後後。情理交融,文史兼備。
該書或用故事、或設對話、或引原文、或摘典籍,使讀者對原本晦澀難懂的二程理學能夠管窺一斑,讓讀者對向來敬而遠之的二程夫子有了細膩入微的認識,從而獲得了理論知曉與情感認同的雙重閱讀體驗。同時讓讀者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天理何在”、“人慾”、“良知”等俗語,皆源於二程理學。
鉤沉先賢行狀,弘揚人文精神,這是作者多年來創作的宗旨與使命,也是該書的特色之一。縱覽全書,一個個趣味典故的生動鋪陳,一處處人文景觀的潑墨點染,一段段少年才子佳話的精彩演繹,無不包含了作者對二程求索精神的景仰思慕,效法傳承。

——作家、優秀中學教師 周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