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伯紀念館

秦裕伯紀念館

海城隍廟供奉的城隍老爺就是秦裕伯。明太祖朱元障封浦東召稼樓秦伯裕為城隍,此後他就成了上海的保護神。秦裕伯生為百姓分憂,死後封為城隍神,自然在百姓心目中有著特殊地位。於是,上海城的百姓便愈加虔誠地祀奉這位城隍老爺了。這一風俗,除了在某些特殊時期有所中斷外,一直延續至今。

“秦伯裕紀念館”坐落在上海浦東閔行區召稼樓的禮園內。紀念館廊柱上黑底金字楹聯“仁慈縈夢魂敬崇先哲,才智延文脈惠迪後賢”;紀念館門楣楹聯為“生不為臣三詔辭官歸故里,死當衛土四朝盡職佑申城”。
紀念館內是2.6米高的秦伯裕坐姿銅像,“德肈後世”的藍底大匾和“霄衣旰食佑黎民,竭慮殫精安社稷”楹聯。
秦公裕伯,元元貞二年生,居上海長壽里,即今閔行區浦江鎮勤勞村,宋代著名文學家婉約派詞人秦觀八世孫。公聰穎博大,學貫古今,長於詞章,明於治亂,為人有志,為事順民,天下俊偉之士也。
元至正四年,中進士,歷官縣尹、郎中。在任築縣城,建縣學,賑貧蠲租,整飭稅務,懲惡揚善,公正清廉,甚得民心。至正十四年,解職歸里,侍母至孝。居鄉間,手不釋卷,就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閱之。護民愛民,行實意切。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占蘇松,詔公為官,公拒之。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據姑蘇,知公賢,命檄其之,公固辭。洪武元年,太祖復征,公不應命。時太祖怒吳地之民助士誠,愈以公素負民望,心益忌之,乃手諭裕伯,苟堅臥部起,恐有後悔。公深察太祖意,如不入朝,黎民將有滅頂之災,遂棄個人利害,奮身一出,為民請命,偕使者入朝,上海及東南海隅乃免遭塗炭。
洪武六年,公卒,訃聞於朝,太祖震悼曰:“生不為我臣,死當衛吾土。”即下詔,敕封為上海城隍。清同治十一年,朝廷晉封裕伯為護海公。
數百年來,秦公裕伯與上海城隍廟,已成東西方人士心目中之上海及至中國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初登仕途政通人和
秦裕伯(1295—1373),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從小隨父親生活在大名(今屬河北省),他父親是當時著名的蒙古文學者,因此,秦裕伯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至元四年(1344),秦裕伯進士及第,旋任湖廣行省漕運使,後遷山東高密縣令。據《山東通志》、《高密縣誌》等書記載,秦裕伯在任三年,築縣城、建縣學,整飭稅收,賑濟貧民,甚得人心。
恩威並施公正幹練
由於秦裕伯政聲顯著,朝廷又任命他為福建行省郎中福建偏離中原,鄉民中頗有刁頑之徒,秦裕伯恩威並施,曾規定,盜匪首次捕獲,發款囑其自謀生活;再捕獲則杖數十,另其歸耕;第三次因罪捕獲,既數罪合科,加以重罰,此舉隊那些屢抓屢犯的人來說,威懾力極大,因此,秦裕伯在福建為官期間,盜賊匿跡,百姓稱頌,在當地贏得了“公正幹練”的美名。
避世守孝重在名節
元朝末年,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時局大亂,秦裕伯遂棄官先寓揚州,後又回到祖父的老家上海。這時,張士誠占據蘇州,派人請他到農民軍當官,秦裕伯婉言拒絕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母親逝世,秦裕伯一心在家守孝,不問世事。然而,他的名聲氣節早已為當時所重。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南京後,廣招天下能人賢士,聞秦裕伯富有學養,政績卓著,遂命中書省召請。秦裕伯感念朱元璋的恩典,堅辭部就。
抱病入京勉強應命
朱元璋一再召秦裕伯入朝,秦裕伯仍稱病不出。朱元璋一氣之下,發了一道手諭,其中說:“海濱之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秦裕伯接到諭令,自感措辭嚴厲,無奈抱病入京,受命任御史大夫,經常隨朱元璋出行,他雖不情願,卻無法推脫。洪武六年(1374)秦裕伯去世,葬於上海長壽里,臨終前,他隊家人表示,“釋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為國人請命也”。朱元璋聽說後,感慨地說:“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遂敕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

秦公裕伯,明代初年由皇帝欽點為城隍,其個人經歷和神化原因,集宗教信仰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關係於一體,是漢民族本土信仰形態中的一個顯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