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電子政務規劃

——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體系,初步形成政務信息資源公開和共享機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電子政務建設績效考核,切實保證電子政務建設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電子政務建設的投資效益和套用效能。 (四)強化項目管理,提高投資效益加強對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的全程管理。

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促進管理創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最佳化發展環境的有效途徑,是增強執政能力,提高行政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按照國家《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河北省電子政務建設有關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我市積極貫徹國家、省電子政務建設的方針政策,以套用為主導,以資源開發為重點,堅持總體規劃,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市電子政務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電子政務網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容量、高速率、覆蓋全市城鄉的信息網路。到2005年底,全市寬頻接入連線埠18萬個,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和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5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市90%以上的市直部門根據業務需要建設了計算機網路。按照全省電子政務規劃要求,我市正在積極構建覆蓋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及軍區系統,貫通省、市、縣三級的電子政務網路,為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奠定基礎。

2、電子政務套用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圍繞“提質、提速”和最佳化發展環境,黨委系統建成了覆蓋市、縣、鄉鎮三級部門的辦公業務網路,開展了電子公文互動等套用,實現了非涉密信息的網上傳輸。市政府出台了《秦皇島市政府入口網站建設和管理暫行規定》,政府入口網站各種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政務信息暢通,網上辦事流程清晰,成為展示我市情、對外宣傳、為民服務的平台。市行政服務中心建立了面向社會公眾的服務網路,能夠提供62個部門760多項行政許可和便民事項的網上表格下載和辦理結果查詢等服務,實現了市、縣區服務中心間審批事項的網上傳遞;圍繞提高政府監管能力,啟動建設財稅和審計監管系統,建成了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直報系統;圍繞城市管理,建設了國土資源管理和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圍繞強化社會保障,謀劃建設了集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等業務資料庫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圍繞服務“三農”,建設了農業信息發布及服務系統和“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圍繞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建設了綜合教育信息系統和互動性、綜合性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各級各部門以需求為導向,完善入口網站功能,推行政務公告、政務查詢、網上辦事、投訴受理等服務項目,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增強了政府的服務和管理能力。

  3、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步伐加快

巨觀經濟和法人基礎信息資料庫啟動建設,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發改委的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局的統計信息資料庫、政府採購系統、勞動局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系統、檔案局的文檔信息系統已建設並投入使用。目前全市黨政機關中已經有54個單位建設了內部區域網路,有16個單位實現了與省對口部門聯網,21個單位開發套用了管理信息系統,有8個單位建設使用了視頻會議系統,有14個單位開發使用了辦公自動化系統,有7個單位建立了本行業的專業信息資料庫。

4、各縣區電子政務建設初步推進

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戴河區黨政機關網路建設工作成績顯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網上宣傳及招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海港區、山海關區積極謀劃網路建設及信息化套用系統建設,昌黎縣的乾紅酒網站對推動乾紅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我市電子政務建設雖然取得了重要進展,與我省先進地市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對信息化認識不到位,存在重硬體、輕軟體,重網路、輕套用,重電子、輕政務的現象,與電子政務的重要作用不相稱;二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業務系統間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程度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不相適應;三是信息化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各縣區和各部門沒有專門的信息化工作機構,工作力量較弱,職能交叉、投入不足等問題突出,與加快推進電子政務的形勢不協調;四是信息化政策和管理體系滯後,缺乏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管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等方面的法規和標準,與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的要求不配套;五是安全保障能力弱,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形成,防範與管理水平較低,與電子政務建設的深入發展不同步。

(二)面臨形勢

1、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國紛紛將電子政務列入政治日程。中共中央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家《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把推進電子政務作為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最佳化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層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內容。這對我市電子政務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2、先進地區的信息化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強力推進,在促進行政管理創新,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最佳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凸現出關鍵作用。我市電子政務建設也必須加大推進力度,迎頭趕上。

3、為實現全面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市的奮鬥目標,需要加快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創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務更優的投資環境,急需電子政務先行。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區域競爭力,既是我市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面臨的重大任務。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市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需求為導向,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走電子政務集約建設道路,選擇基礎條件好、社會公眾急需、受益面廣的項目優先發展,加快電子政務管理機制和推進機制創新,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推進信息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套用速度,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二)基本原則

——強化頂層設計。立足全市電子政務發展全局,正確處理市縣(區)之間、部門之間、套用系統之間的關係,明確各自的建設目標和重點,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層推進,分步實施,避免各自為政,確保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充分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各級各部門現有的網路、信息、設備等資源,把增量投入與存量整合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已建成電子政務系統的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避免重複投資、重複建設,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效益。

——務求建設實效。根據業務需要,結合人民民眾要求,強化套用。切實加強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保證建設質量,提高投資效益。保證電子政務建設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管理創新方面取得實效。

——切實保障安全。按照積極防禦,綜合防範的方針,堅持防範與管理結合,管理與技術並重,制定和完善各項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政策,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和規範的安全管理體系,保障電子政務網路與信息安全。

三、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目標

到2010年,電子政務套用和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密切結合,網路化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政府主導、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電子政務建設、運行和管理的良性機制,全市電子政務普及和套用水平達到省內先進城市水平。

——建成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系統,全面支撐與政務工作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各種業務套用。

——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體系,初步形成政務信息資源公開和共享機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重點套用系統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入口網站成為政務信息公開和對社會公眾服務的重要渠道,電子政務公眾認知度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標準化體系基本滿足業務發展需求,電子政務建設與管理步入規範化發展軌道。

——建成穩定可靠的網路及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全市黨政業務信息系統基本實現安全等級保護。

(二)主要任務

根據我省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結合我市實際,在配合全省完善“112”工程基礎上,著力構建三大支撐平台,突出建設五大資料庫和七個重點套用系統。

1、構建三大支撐平台

(1)網路平台。建設統一的網路管理中心,進一步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完成各部門已有縱向網路整合,形成上連到省,下連縣區,橫連市直各部門,支撐視頻會議、IP電話、集中呼叫等業務套用,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

(2)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平台。建設全市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建設信息資源目錄與交換服務系統,研究制定信息資源管理辦法,建立信息採集和發布的核准及登記備案制度,實現信息資源的集約化採集、規範化登記、制度化更新,支持各級各部門的業務套用與協同。

(3)網路與信息安全平台。建設全市統一的信任服務平台,支持授權管理、身份認證、數據加密和數字簽名等套用;統籌規劃建設全市容災備份系統;建設分級分層的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監測系統,提高對網路攻擊、病毒入侵的防範能力和網路失泄密的檢查發現能力。

2、建設完善五大資料庫

(1)人口及人力資源資料庫。整合公安、社保、人事、教育、民政、組織、稅務、人口計生部門的人口及人力資源信息,建設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標識的全市人口和人力資源資料庫,實現全市人口信息的動態管理,為相關部門、社會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推動人口信息化的套用。

(2)法人基礎信息資料庫。以工商、民政、編辦等部門業務數據為基礎,以銀行、稅務、公安、統計、質檢等部門業務數據為擴展,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唯一標識的法人基礎信息資料庫,為政府、社會和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服務。

(3)自然資源和基礎地理資料庫。建立並完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標準體系,完善基礎地理統計單元和標準編碼,開發建設全市多比例尺、多解析度基礎地理資料庫。在此基礎上,疊加自然資源、交通、城市規劃、房屋、土地、環保、農林水等信息,形成全市自然資源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體系,滿足管理和服務的需求。

(4)巨觀經濟基礎資料庫。建設和完善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巨觀經濟形勢預測分析、重點建設項目、統計信息、專項普查、物價監測、招投標管理、科技信息、國有資產管理、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及運行態勢等基礎資料庫,建立經濟預測預警分析系統,為領導決策、社會和公眾提供快捷、準確的信息服務。

(5)歷史公共文獻資料庫。加快歷史檔案、地方志等重要公共文獻的數位化搶修、保存及管理,建立公共文獻機讀目錄,實現公共文獻的全文檢索。建立全市公共文獻分散式資料庫,依託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平台,實現公共文獻共享和交換。不斷豐富公共文獻資料庫內容,逐步實現公共文獻的網上補充,為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服務。

3、建設完善七個重點套用系統

(1)入口網站群建設。建設和完善市縣二級及各部門網站,形成“中國秦皇島”入口網站群。通過加強後台支持,擴展網站功能,及時更新內容,向企業、社會和公眾提供政務信息、政務查詢、網上辦事、投訴受理等信息服務。依託政府入口網站,建設行政權力公開透明系統,逐步實現行政服務事項網上申報、審批。

(2)應急聯動指揮系統。整合公安、交通、消防、環保、衛生、水利、安全生產、地震、通信、人防、公用事業等部門資源,建設統一的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實現集中受理、統一指揮、分級處置、資源共享、聯合行動,對突發和應急事件做出快速聯動反應,提供緊急救援服務,提高綜合減災能力,為社會公共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針對我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建立秦皇島暑期安全保衛及服務系統,保障暑期首長辦公,安全保衛、後勤服務,通信指揮的需要。

(3)“三農”服務系統。推廣“三電合一”服務模式,擴大信息服務網路覆蓋範圍。整合農業及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全市農副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實時發布系統,重點做好市場信息服務、政策法規宣傳、病蟲害測報、實用技術推廣和農村科技文化普及等,加快以重要農產品預測和預警為主的市場預警系統、以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和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為核心的市場信息系統、以多媒體培訓為核心的農業科技服務系統等農業基礎信息套用系統建設,為政府決策、農業生產、農產品交易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4)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整合“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社會保險及勞動力市場、低保、優撫安置、社會救助、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農村合作醫療等業務系統,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業務資料庫和社會保障系統,為公眾提供全面、完善的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服務。

(5)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整合公共衛生信息資源,建設公共衛生資料庫,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中心、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實現預警預報、醫療救治、指揮調度、信息發布等功能,推動面向社區和農村的遠程醫療服務

(6)企業基礎信息交換系統。建立企業基礎信息共享和套用的長效機制,制定企業基礎信息交換流程和共享指標體系,依託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平台,實現工商、國稅、地稅、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企業基礎信息的實時交換,提高市場監管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7)城市管理數位化系統。以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建設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台。在防災應急、交通管理、城市規劃、房屋土地、環境保護、水務管理、海域管理、園林綠化、農林畜牧等領域,推廣套用GIS、GPS、RS和格線地圖技術綜合套用。建設城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建設交通指揮、電子監控等智慧型交通管理系統,建立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燃氣、熱力等綜合管網信息系統。最佳化社區管理業務流程,整合公安、工商、民政、建設、衛生及人口和計畫生育等部門的公共信息資源,向社區居民提供綜合信息服務,提高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理順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機制

充分發揮信息化工作機構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作用,重點解決目前電子政務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職能交叉、責權不清,政出多門等問題,進一步理順電子政務建設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電子政務建設“一把手負責制”,積極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加強重大事項研究,建立對電子政務有關法規、標準和規範以及跨部門、跨地區重大套用系統建設等重大事項的研究、協調和決策機制;探索建立利用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社會中介組織等在電子政務建設重大問題上發揮諮詢作用的長效機制。

(二)廣開資金渠道,確保建設投入

積極探索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各級財政根據電子政務建設規劃和財政收入情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建設資金投入。充分利用電子政務所具備的信息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積極採用技術外包、服務外包、運行維護外包等多種模式,利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電子政務建設,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專業維護”的電子政務建設機制。

(三)加強績效考核,務求建設實效

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考核制度,結合行政監督考核,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考核規程、量化標準、激勵手段與方法,對入口網站、套用系統建設等電子政務建設項目建立定期考核、通報和獎懲制度,將電子政務建設績效考核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考核制度。通過電子政務建設績效考核,切實保證電子政務建設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電子政務建設的投資效益和套用效能。

(四)強化項目管理,提高投資效益

加強對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的全程管理。建立電子政務規劃、預算、審批、評估綜合協調機制。嚴格執行國家、省、市項目建設管理體制有關規定,按照電子政務工程的相關標準規範,認真做好立項、可行性研究、審批、招標、監理、驗收和審計工作。建立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的建設進度,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監督建設資金的使用,確保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進度,提高投資效益。

(五)建立法規標準,保障有序發展

依據《河北省信息化條例》,按照“適時配套、急用為先”的原則,圍繞網路建設和管理,政務信息採集、公開和共享,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入口網站管理,政務信息安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及建設管理等,研究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宣傳普及《電子簽名法》等信息化和電子政務法律法規。通過普法和制定標準規範,保障電子政務建設規範有序發展。

(六)加強宣傳普及,提高全民意識

制定宣傳計畫,通過網際網路、電視、廣播、報刊、宣傳冊等多種渠道,採取專題講座、知識競賽、開闢專題欄目等多種形式,發動各級各部門和街道、社區等多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電子政務的宣傳普及工作。針對企業和公眾、城市和農村等不同層面、不同對象,圍繞入口網站、網上辦事、社會監督、政務諮詢、便民服務和電子政務基本套用技能,分別確定宣傳普及內容和重點。通過多層次、多形式開展電子政務宣傳普及,提高電子政務的社會滲透力和公眾認知度。

(七)強化教育培訓,提高建設、管理和套用水平

充分利用我市各級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全市公務員電子政務教育培訓體系,會同組織和人事等部門,建立電子政務培訓制度和技能考核制度。針對不同層次的公務員,分別制定教育培訓計畫和考核標準,對各級領導幹部,重點是通過教育培訓,提高信息化和電子政務意識,增強對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對機關工作人員,重點培訓電子政務套用技能,利用5年時間使全市各級各部門機關工作人員全部掌握電子政務套用技能,達到考核標準。對電子政務建設和管理專業人員,充分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培訓機構,通過加強在職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業務精、品質高的複合型電子政務建設和管理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