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古隸

秦古隸,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么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型。

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詔書等均用小篆。但結構複雜,筆畫多弧形,速寫不易,民間多用一種較篆而草的、能急就的字型,筆畫由圓變為方折,把篆書多弧形變為多直形。這是隸書興起的原因。晉代衛桓《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罪人。從事勞役的人及職位較低的胥使、役吏。)佐書,曰隸字。
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原為縣裡小官,因罪入獄,他整理了隸書3000字上奏,秦始皇認為很好,赦其罪,並封為御史。
既是: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么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型。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型規定在官獄中套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套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一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書法上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餘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