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綜合徵

立秋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人們在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後,各組織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流淚、咽乾、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症”。秋燥症主要靠預防,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加強鍛鍊等多方面去協調。

簡介

秋燥綜合徵秋燥綜合徵

立秋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人們在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後,各組織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流淚、咽乾、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症”。 老年人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耐受力都較差,這時更應重視預防。
秋季易傷津液,平時要適當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還應多吃些蘿蔔、蕃茄、豆腐、銀耳、梨、柿子、香蕉等,這些食物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功效。要禁菸、酒以及辣椒等燥熱之品。暮秋時節,人們的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和藏納,有利於改善臟器的功能,增強人體素質。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復、祛病和延年之功效。這時可適當多吃些雞、鴨、牛肉、豬肝、魚蝦等以及蓮子、大棗之類的食品。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秋冬間,暖里腹”。 因此,在飲食上還應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產生原因

入秋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起來,“燥”也就成為了秋季的主氣,中醫稱之為“秋燥”。秋燥一般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一般多見於初秋時節,此時天氣尚熱,猶有下火之餘氣,或因久晴無雨,驕陽久曬所致;後者則一般常見於晚秋季節,此時天氣涼寒,近於冬寒之涼氣。無論是溫燥還是涼燥,都往往會導致人體陰津耗傷,進而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同時燥可傷肺,因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以及皮膚等部位有乾燥感。有些人還會出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爛嘴角、鼻出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狀。
由於孩子皮膚嬌嫩,呼吸頻率高,腎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通過皮膚、肺以及腎臟丟失的水分會更多,如果飲水和飲食調理不當,就更易出現“秋燥綜合徵”了。

症狀

“秋燥”:口乾舌燥鼻出血

秋季養生區分秋季養生區分"秋燥"和"乾燥"

天氣變涼爽了總覺得渾身不舒坦;口乾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潤;鼻腔有股似煙一般的乾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痒痒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粘液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乾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些症狀,雖說不上是什麼大病,卻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打不起精神。到醫院去查查,對症用了一些如潤喉含片等藥,也不見有什麼大的效果。此外,手足心熱、大便乾結,這些都是秋燥症的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的一系列症狀與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中醫認為,在夏季過多地流汗之後,身體各組織都感水分不足。到了氣候乾燥的秋天,空氣乾燥易傷人陰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秋燥”由體內水分蒸發引起。燥是無形之邪,凡體質屬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

分類

外燥

秋燥:補水為主輔以食療秋燥:補水為主輔以食療

多因秋季感受燥邪而成,有涼溫之分。“秋燥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涼燥……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

涼燥

深秋風寒之邪侵襲衛,見惡寒發熱、鼻塞頭痛、咽乾口燥,或咳嗽痰稀、無汗、苔白、脈弦。治宜辛散溫潤、宣肺化痰,方選杏蘇散:蘇葉、杏仁、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殼、橘皮、生薑、大棗。表寒重加豆豉、牛蒡子;頭痛甚加川芎、防風、白蒺藜;痰多胸悶加川貝、紫菀;表邪已去,久咳不止者加百合。

溫燥

秋季感燥熱之邪,症見發熱頭痛、乾咳少痰、心煩口渴,或氣逆而喘,舌淡紅脈浮數。治宜辛宣涼潤、利氣化痰,方選桑杏湯:桑葉、杏仁、北沙參、浙貝母、豆豉、梔子皮、皮。熱甚傷津較重,加天花粉、麥冬;咽乾而痛,加射干、桔梗、甘草;痰黏難咯,加瓜蔞皮、前胡、麥冬。若病久,氣陰兩傷者,可用清燥救肺湯加減:生石膏、桑葉、麥冬、太子參、胡麻仁、杏仁、枇杷葉、阿膠(烊化)、甘草。痰稠難出加桔梗、前胡、瓜蔞皮;咯血加側柏葉、白茅根、藕節炭、連翹;津傷甚者加石斛、生地、北沙參;大便不爽加大黃、檳榔、當歸。

內燥

多為精血津液暗傷或枯竭為病,亦有寒熱之別。

熱燥

因嗜食辛辣厚味,或熱病後期津液被劫,或誤服攻伐之品,時值秋燥當令,內外引動發為內燥。常見口舌乾燥、煩渴引飲,或納食不香、氣逆嘔惡、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耳鳴口臭,舌紅少津,脈虛數。治宜益胃生津、潤腸通便。方用麥門冬湯、增液湯加減:麥冬、玄參、生地、半夏、太子參、大棗、粳米等。若胃陰虧甚,舌紅無苔,加玉竹、石斛、花粉;若津涸便乾,加郁李仁、大黃、瓜蔞皮;有潮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咽燥而乾,加桔梗、天冬、射干。

寒燥

素體虛弱或久病入,陽氣虧虛,氣滯血凝、津液不化,或陰寒下沉,陽火上炎,見氣逆而喘、面紅不熱、口乾少飲,雖大便閉結,但並不燥硬,皮膚乾燥失潤,舌淡,脈大而急。治宜溫腎潤燥,方選腎氣丸、右歸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枸杞子、菟絲子、當歸、黃精、石斛、肉桂、制附子等。若下元不固、小便淋漓,加桑螵蛸、益智仁、杜仲;若精神萎靡,夢泄遺精,加金櫻子、芡實、蓮須;若皮膚燥癢、胸悶咯血,加銀柴胡、黃柏、當歸、制首烏;雖渴但不能飲,咽乾唇燥,加黃芪、白朮、甘草。

表現

皮膚乾燥

醫家解讀:如果孩子皮膚發乾發緊、乾燥脫屑,甚至出現皮膚起皺、破裂等症狀,往往是由於外界燥邪侵入體內,損傷津液導致津液虧虛,不能潤澤皮膚之故。
呵護有道:隨時用嬰幼兒潤膚品滋潤保護孩子的肌膚,以減少與衣物的摩擦。特別容易乾燥的部位更應塗潤膚品,比如臉頰、額頭、臀部、手足等。

大便乾結

醫家解讀:如果孩子大便乾結,解手時比較困難,或是好幾天也不排便,就說明燥邪已傷及孩子的腸胃津液了。
呵護有道:每餐飲食量要足,要儘量讓孩子吃飽吃好,食物宜粗細搭配,多飲水,多吃生津潤腸通便的食物,比如綠葉蔬菜等。讓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管有無便意,到時都要蹲一下廁所,這樣有益無害。另外,孩子採取仰臥位,媽媽輕輕揉摩孩子的臍腹部位數分鐘,早晚各進行一次,可以增強孩子的腸蠕動能力,從而促進排便。

燥咳不止

醫家解讀:如果孩子出現乾咳無痰或少痰,口乾舌燥等症狀,一般是由於燥熱損傷肺陰所致的燥咳症,此時首先應該考慮的便是滋陰潤肺。
呵護有道雪梨1個或蓮子10克,粳米50克,百合2克,煮粥食之,一日兩次。或川貝1克研末,和1個雪梨燉熟,加冰糖適量服用,早晚各一次,以潤肺滋陰止咳。如果經上述處理後仍小咳不止,或是伴有發燒、頭痛等症狀時,不要自行濫用止咳藥,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常流鼻血

醫家解讀:孩子鼻腔內的黏膜血管豐富且又非常脆弱,燥熱的空氣容易引起鼻腔乾燥而導致毛細血管破裂而流血。
呵護有道:鼻子流血時,應馬上讓孩子坐下或者躺下,家長可用拇指和食指壓住孩子鼻翼兩側,待幾分鐘後,輕輕鬆開手指,鼻血大多就可以止住了。或讓孩子頭部保持豎直,將消毒棉卷或清潔的紙巾卷塞進出血的鼻孔,注意不要插入過深。同時用冷水輕拍孩子的後脖頸,也可使用小冰袋冷敷。如果比較嚴重,應立即去醫院處理。孩子睡覺時,應把被子蓋在下巴以下部位,保持鼻子通暢,讓孩子多呼吸新鮮空氣。平時要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挖鼻孔,以免損傷鼻部小血管,引起出血。

愛爛嘴角

醫家解讀:如果孩子出現口角潮紅、起皰、皸裂、糜爛、結痂、張口易出血等症狀,有時甚至連吃飯、說話都受影響時,就說明孩子患上了口角炎,即俗稱的“爛嘴角”。
呵護有道:注意膳食平衡,加強營養補給。讓孩子多吃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肉、禽蛋、牛奶、豆製品、胡蘿蔔、水果和新鮮綠葉蔬菜等。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面部皮膚和口唇的清潔衛生,進食後及時擦嘴,不要讓孩子用舌頭去舔唇和口角,或者撕嘴唇上的乾皮,同時告訴孩子要少吃零食,不要吮手指。準備一支孩子專用的潤唇膏,在每餐飯後,擦淨嘴,然後塗一次潤唇膏,睡前再塗一次。

8大法寶

保證孩子生活規律保證孩子生活規律

(針對小孩)

1. 保證孩子生活規律,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睡懶覺。
2. 可適當採取一些增濕措施,比如在房間裡放置一些植物、懸掛濕毛巾或安裝加濕器,也可以在臥室內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面上適當灑些水。注意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3. 穩定孩子的情緒,避免因躁動或哭鬧等不穩定情緒而產生心火,灼燒津液,使口舌乾燥。

4. 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式,讓孩子適當多喝水。白開水是最佳選擇,也可適當多飲淡茶、豆漿、牛奶等飲品;還可讓孩子多吃一些水分含量多的蔬果,如生蘿蔔、梨、葡萄番茄、香蕉、百合等等;要儘量少吃過鹹、過甜以及燒烤類食品,以免導致陰津進一步耗竭,徒生內熱內燥。
5. 飲食清淡,適當地多吃些粗糧雜豆,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等,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蔥、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油炸食物等。
6. 秋燥綜合徵初期的孩子,可用桑葉、菊花各6克,加蘆根、梨皮各15克,煎水服用。
7. 有咽乾疼痛、口唇裂開的孩子可用紅蘿蔔加上荸薺、杏仁、蜜棗及兩片陳皮,適當多放水,煎煮約3小時後飲用,一般飲用後,口唇能恢復滋潤光澤,咽乾症狀會減輕。
8. 燥咳、排痰不利的孩子,可飲用荸薺雪梨汁,做法:取荸薺250克,白糖250克,雪梨一隻;將荸薺洗淨,去皮,切成長薄片,梨洗淨,去皮、核,切成長薄片,一同用潔淨紗布絞擠成汁液,將汁液用涼開水稀釋,加白糖,拌勻即成,可清熱化痰。

預防

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駕駛員)。

飲食

秋天的飲食原則該以滋陰潤燥養肺為主,具有這些功能的食物很多,芝麻、蓮子、銀耳木耳、蜂蜜、蘿蔔,秋天還應適當吃些秋季水果,如:蘋果、香蕉、梨子、紅棗、柿子、葡萄,另外秋天還要多喝水,熱茶、湯類或白開水。可以滿足體內新陳代謝的需要,有防便秘,潤肌膚、防唇裂的作用。

起居

秋天的天氣連綿多雨,涼意漸濃,易患重感冒關節炎、腰腿痛、潰瘍等病人的病情加重,因此在入秋以後,睡眠時應注意保暖,不可裸腹,不可臥涼榻,衣服的增減應隨天氣的變化而定,不要怕麻煩,常洗熱水浴,不僅有助於舒筋活血,而且熱水的蒸氣對提表的滋潤,可使肌膚吸收更多的水分,有效防止皮膚因乾燥而皸裂、起皮屑、裂唇.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心情要安逸、寧靜,這樣可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

運動

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運動可使呼吸肌活動增加,更多地肺泡參與氣體的交換,肺的通氣量和攝氧量均會增加,呼吸功能也就得到了改善。運動可使消化系統代謝旺盛,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增強食慾,消化系統吸收功能液可得到改善。運動可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協調,神經細胞的工作效率更加提高,運動在給身體帶來種種益處的同時,也是預防“秋燥綜合徵”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4種調理方法

秋季多喝養生茶配合蜂蜜,能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還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美容減肥等特殊功效,介紹幾種蜂蜜茶。

肺熱咽痛煮羅漢果
羅漢果有清肺利咽的作用,適用於肺熱引起的咽炎、咽喉腫痛。咽喉炎、失音可以喝羅漢果茶,用羅漢果2個,去殼切成薄片,用開水煮1分鐘後飲用。當伴有咽喉部有異物感時,可以熬羅漢果雪梨湯,準備羅漢果1枚洗淨,雪梨1個去皮核後切成碎塊,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30分鐘待溫加洋槐花蜂蜜;每天1劑代茶飲。羅漢果性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咽痛時痰多試試桔梗

桔梗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喉。急性咽喉腫痛且痰多時,可以泡桔梗甘草茶,取桔梗12克、生甘草6克,洗淨切碎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泡15分鐘,加洋槐花蜂蜜代茶飲,可沖泡2次,每天1劑。陰虛火旺、胃潰瘍、咯血者不宜用。

慢性咽痛泡胖大海
胖大海可化痰止咳、養陰潤肺,適用於風熱、肺燥引起的咽痛音啞。慢性咽炎、咽痛聲嘶可以喝胖大海桔梗茶,取胖大海3枚、桔梗5克、蜂蜜適量,將胖大海、桔梗放入杯中,沖入沸水,晾至溫熱後,根據口味調入槐花蜂蜜浸泡,每日1劑。胖大海寒涼且有引起過敏的報導,不可長期服用;風寒、肺腎陰虛引起的咽痛也不宜使用;低血壓患者、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

風熱咽痛用金銀花
金銀花有較好的抗炎、退熱作用,適用於急性咽炎。風熱感冒伴咽喉紅腫疼痛的,用金銀花橄欖茶,取金銀花10克、薄荷5克、橄欖5枚,金銀花及橄欖洗淨後加600毫升水煮沸,再放入薄荷用小火煮5分鐘,待溫去渣後加洋槐花蜂蜜飲用。金銀花性寒,脾胃虛寒者飲用容易腹瀉;用金銀花泡水,沖泡兩三次即可,隔夜後不宜再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