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級護衛艦

發展沿革

計畫過程

90年代起,日本海自陸續以村雨級和後續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取代
初春級護衛艦
1980年代服役的初雪級護衛艦朝霧級護衛艦。原本海自打算建造9艘村雨級護衛艦與11艘高波級護衛艦,一比一全面替換初雪級與朝霧級護衛艦,但由於預算有限,最後只建造了9艘村雨級與5艘高波級;而原本希望從高波級開始配備的新一代防空系統FCS-3也由於開發時程趕不及和經費緊張的關係,無法在高波級上實現。因此,日本海自需要等到再下一代的驅逐艦,才能實現FCS-3等新裝備,並全面替換第一線護衛群殘餘的朝霧級。最後一艘高波級的預算在平成14年度(2002年)度編列之後,海自接下來數年的裝備投資重點包含兩艘愛宕級驅逐艦(14DD型)、兩艘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16DDH型)、為宙斯盾艦增添反彈道飛彈能力等,這些年間暫時停止訂購通用艦。
2004年12月,日本內閣通過日本防衛省平成17年度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2005至2010年度),其中正式確認建造首批4艘新型通用護衛艦;由於最初計畫從平成18年度(2006年)編列首艘預算,因此計畫稱為“平成18年度通用艦”,簡稱18DD。由於在平成17年度(2005年)日本海自以新一代指揮數據鏈網路構建為最高優先,遂將18DD延後至平成19年度(2007年)執行,因此改稱為19DD,並適度地重新加以檢討。
2007年9月14日,日本防衛省防衛設施本部公布了19DD的技術大要,此時基本設計已經大致底定,採用傳統的COGAG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推進系統,捨棄先前考慮的電力推進系統;在同年度,防衛省也正式編列19DD的建造預算。起初防衛省要求的19DD預算為848億日元,但由於財政壓力而刪減將近100億日元(約750億日元)。因此到定案時,19DD 艦型演變得更為保守,基本上是以高波級的艦型為基礎,進一步改善艦體的雷達隱身外型,並加裝FCS-3A相控陣雷達,反艦飛彈發射器也改用傳統的固定/半埋式。

建造過程

日本在平成19年(2007年)
已完工的116艦和正在舾裝的117艦
批准建造四艘19DD型,同年2月編列首艦19DD的建造預算;原本防衛省要求的首艦19DD概算為848億日元,實際上批准749.72億日元(約合7.17億美元) ,單價幾乎是高波級的兩倍。接下來,日本防衛省在平成20年(2008年)的預算年度通過19DD二號艦(20DD)的建造預算(編列690億日元)。在平成21年(2009年),防衛省編列19DD三號艦與四號艦(21DD)的預算,編列1515億日元,估計比起兩艦分開訂購可節省119億日元;在2009年2月,防衛省與三菱重工長崎廠簽署19DD與20DD的建造契約。本級艦前三艘都由三菱長崎廠建造,四號艦則由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19DD首艦於2009年7月17日
正在建設中的118艦
在三菱長崎廠的船塢安放第一塊龍骨,在2010年10月13日下水,命名為秋月(DD-115),2012年3月14日成軍;二號艦在2010年起工,2011年9月15日下水,命名為照月號(DD-116),2013年成軍;由三菱長崎廠建造的三號艦與三井玉野廠建造的四號艦則分別在2011年5月與6月起工,三號艦在2012年10月17日下水,命名為涼月(DD-117),在2014年內成軍;四號艦在2012年8月22日下水,命名為冬月(DD-118),在2014年內服役。這四艘艦的服役進度都比最初的預估延後一年。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依照日方公開資料,秋月級的諸元如下:
秋月級護衛艦DD115秋月號①
標準排水量5000噸,滿載排水量6800噸,艦上編制約200名人員,採用四具燃氣渦輪主機,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鏇槳推進,最大航速30節,武裝包括一門MK-45 Mod4 5英寸64倍徑艦炮、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共32管)、兩座美制MK-15 Block1B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兩組收容於側舷艙門內的三聯裝324mm HOS-303短魚雷發射器、兩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等,搭載一架SH-60K反潛直升機。秋月級的32管MK-41可裝發射火箭助飛魚雷,以及美制四枚裝一管的ESSM短程防空飛彈;
由於高波級護衛艦擔負掩護
高波級護衛艦DD-110高波號
艦隊其他艦艇的“僚艦防空”任務,在一般情況下,有16管MK-41用來搭載ESSM,最多可容納64枚之多,另外16管裝火箭助飛魚雷。首艦秋月號服役時使用現有的美制RUM-139反潛火箭,依照日本編列預算的進度,從平成20年度(2008年)編列預算的二號艦開始,服役時就會裝備07式反潛火箭, 秋月號則在日後編列預算換用07式。

艦體布局

秋月級的艦面與艦內空間整體布局延續自高
秋月級護衛艦DD115秋月號②
波級,最佳化了艦體低雷達截面積性能,上部構造外觀予以簡潔化,增加封閉性,艦首底部以及機庫都增寬至與船舷融合,並將原本高波級的格子桅改成類似愛宕級的輕型多角型桅桿。由於搭載FCS-3相控陣雷達導致上部構造重量大增,秋月級的舷寬增高波級略增0.9m(水線寬增加0.7m),吃水也增加約0.1m,標準排水量增加約350噸;雖然秋月級由於艦首設定新型OQQ-22聲納等因素,艦首到船艛前方比高波級增長約1m,但由於取消原本的停泊用發電機(停泊時依賴岸上供電,或由其他船艦拉線供電),使得補機室長度縮短1m,因此全長與水線長度仍維持與高波級相同。為了強化生存性,秋月級各隔艙壁都予以強化,降低敵彈命中時碎片貫穿艙壁、同時波及多處關鍵設施(如輸配電)的可能性。為了因應海上臨檢、海島偵察等勤務,秋月級在前煙囪右側搭載1艘長11m的作業艇,二號煙囪左側則搭載一艘長7.5m的RHIB硬殼充氣快艇。由於秋月級將FCS-3A雷達置於上層結構頂部的塔狀結構,為了儘量減低上層結構增加的受風面積,艦橋結構後方刻意向內收縮約2m。

電子設備

秋月級的電子裝備包括FCS-3A相控陣雷達系統
秋月級護衛艦艦首
(FCS-3改的進一步改進型,功率、偵測距離和整體追蹤監視能力都增加)以及以之為核心的Type-00射控系統先進戰術指揮系統(ACDS )、OPS-20C導航雷達、NOLQ-3D整合電戰系統、MK-36 Mod12 SRBOC干擾火箭系統(整合四具MK-137六聯裝發射器)、Type-4魚雷對抗系統、 OQQ-22艦首主/被動聲納系統(日向級DDH的OQS-21艦艏主/被動聲納系統的簡化版,取消了大型側向低頻陣列)以及OQR-3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系統等。Type-4魚雷對抗系統包括兩個設定於艦尾的拖曳式魚雷誘餌(美制AN/SLQ-25A的日本版)、位於兩舷魚雷發射器附近的四聯裝移動式誘餌彈發射器
秋月級護衛艦艦橋
(Mobile Decoy, MOD)以及四聯裝的靜止式漂浮音響干擾誘餌(Floating Acoustic Jammer)發射器等。桅桿頂部設有UPX-29敵我識別系統的環形天線、GPS導航系統以及ORN-6E塔康戰術無線電導航天線等,艦首以及一號煙囪後方設有Superbird B2 X/Ku頻大型衛星通信天線和小型Ku頻衛星通信天線,直升機庫結構上還設有與美軍相同的USC-42球狀衛星通信天線以及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標準的NORC-4B衛星通信天線。

反潛設備

秋月級的反潛直升機資料
秋月級護衛艦直升機庫
鏈系統是ORQ-1C,由高波級的ORQ-1B進一步改良而成,能與SH-60J/K同步傳輸聲納浮標與吊放聲納的數據。秋月級還配備新的魚雷對抗系統,包括由艦尾拖曳的曳航具四型對抗誘餌、投擲式靜止聲噪干擾器(Floating Acoustic Jammer,FAJ)、自走式誘餌(Mobile Decoy,MOD)等等,其中FAJ的發射器位於一號煙囪後方,而MOD的發射管則設定在HOS-303魚雷發射器後方。
秋月級平時只編制一架反潛直升機,但機庫空間可容納兩架直升機,而且RAST輔助降落系統有兩道滑軌分別通向兩個機位,必要時能容納並在海上操作兩架直升機。在2008年,
直升機庫內部
日本決定秋月級採用美國柯帝斯·萊特(Curtiss Wright)公司的直升機輔助降落系統(RAST)MK-IV,並從2009年起交付。RAST Mk IV的基本設計以高波級的E-RAST為基礎,並加入柯帝斯·萊特新開發的機艦整合固定和移動(Aircraft Ship Integrated Secure and Traverse ,ASIST)系統,最多能容許在六級海況下進行直升機降落作業,而且作業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只需一人進行甲板作業。

動力系統

秋月級的動力系統為傳統的COGAG,主機為四具Rolls Royce Spey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SM-1C燃氣渦輪機,總功率約64000軸碼力,透過傳統傳動齒輪箱來驅動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鏇槳。與高波級類似,秋月級四具燃氣渦輪主機同樣以兩兩一組,設定於前後兩個各自獨立的主機艙中,兩機艙完全沒有比鄰,以增加存活率;前方一號主機艙偏向左舷,後方二號主機艙偏向右舷。為了確保傳動系統各齒輪與傳動軸接觸面保持一致,採用了三維加工技術,大福降低了齒輪接觸摩擦的噪音與損耗。
供電方面,由於艦上相控陣雷達、武器的電力消耗更甚於高波級,秋月級遂改用三套與日向級相同、功率各2400KW的主燃氣渦輪發電機來供應(高波級是三具1500KW柴油發電機);三具發電機組都分散於各自隔離的發電機室,降低災害、戰損發生時電力全失的可能;除此了三組主發電機之外,秋月級的補機艙內還有一具緊急用柴油發電機。

防空能力

秋月級護衛艦大福提升了防空能力,除了以往通用驅逐艦的自保能
秋月級艦首FCS-3相控陣雷達
力外,還具備“僚艦防空”能力,即攻擊橫越艦隊的空中目標,可將防空掩護範圍擴大到整個護衛群,乃至於支援正在對付彈道飛彈宙斯盾艦。秋月級的FCS-3A相控陣雷達能提供與宙斯盾系統類似的高品質防空監視能力(探測距離較短) 以及抗飽和攻擊能力, 射程約50km的海麻雀ESSM飛彈具有近程區域防空的能力。且由於FCS-3A使用四面X波段固定式相控陣照射雷達,理論上近距離同時對抗多枚反艦飛彈的能力優於使用機械式照明雷達的海自現有宙斯盾艦;FCS -3A的X波段照明雷達後端系統直接從歐洲泰雷茲引進,與該集團APAR相控陣雷達相同,故推測FCS-3A最多能同時為16枚在空的ESSM飛彈提供照射導引(16枚飛彈需平均分散在四面
秋月級艦首的垂直發射系統
天線的陣列位面,每一面天線各負責四枚)。
在計畫初期,日本曾考慮在艦上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中配置標準SM-2MR Block 3區域防空飛彈, 並透過聯合接戰能力(CEC)由護衛隊群的宙斯盾艦進行導控(先前的高波級亦有類似傳聞,但沒有實施)。由於FCS-3A的間斷照明技術來自於荷蘭的APAR,而APAR具有為標準SM-2提供導控的能力,因此未來秋月級直接透過FCS-3導引標準SM-2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需要額外花費與標準SM-2進行系統整合。到2013年為止,秋月級搭載標準SM-2的計畫都沒有任何付諸實行的跡象。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

150.5米

舷寬

18.3米

吃水

5.4米

排水量

5000 噸標準
6,800噸滿載

乘員
約200人

動力系統

COGAG
川崎重工SM-1C燃氣渦輪機/16000 PS×4
雙軸CPP 雙舵

續航力

6000 海里/20節
航速 30節

船電系統
作戰系統 OYQ-11先進戰術處理系統

雷達

FCS-3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OPS-20C平面搜尋雷達

聲納

OQQ-22主/被動艦首聲納


OQR-3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
其他
4×MK-36 Mod12 SRBOC 干擾彈發射系統

1×Type-4魚雷對抗系統


1×NOLQ-3D電戰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1×Mk 45 mod4127mm54倍徑全自動艦炮

飛彈

4×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裝填海麻雀飛彈與火箭助飛魚雷


2×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
近防 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反潛

2×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
編制一架SH-60J/K直升機,可搭載兩架

通俗文化

2006年的佐藤大輔原作,佐藤霄吉作畫的漫畫作品《學園默示錄 HIGHSCHOOL OF THE DEAD》漫畫第七卷《Dead night and the Dead ruck》,海上自衛隊以秋月級護衛艦為基礎虛構的秋月級護衛艦六號艦DD-120為以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為基礎虛構的赤城號護衛艦護航執行撤離難民任務。

總體評價

2007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重新編制了艦隊組織,原本每個護衛群依照艦艇功能劃分為三個護衛隊(分別包括3艘DD、2艘DD與2艘DDG,加上作為旗艦的DDH)改分成二個能各自獨立作業的護衛隊(第一個護衛隊由旗艦DDH、一艘DDG、2艘DD組成,第二個護衛隊由1艘DDG與3艘DD組成),原本屬於地方隊的六個護衛隊縮減至五個,並且改由護衛艦隊司令部直接指揮,換言之原本護衛艦隊、地方艦隊各自獨立的編組已經不復存在,編制方式也由原本的“艦種導向”轉變為“任務導向”,如此便能簡化層級,並提升整個組織的運作效率與彈性。因此包含 秋月級在內的新一代日本海自艦艇設計就必須能滿足單艦多功能化、裝備模組化的需求,以有限的兵力做最妥善的運用,並落實網路化作戰概念,分享戰場情資以提高艦隊整體的作戰效率。 秋月級這樣的新艦出現,顯示日本海自開始打破以往“通用護衛艦=反潛護衛艦”的構思,並跳出“八八艦隊”與“地方隊”之間涇渭分明的傳統思維框架。

本級四艦


編號

艦名

開工

下水

服役

建造

DD115

秋月號 (あきづき/ Akizuki)

2009年07月17日

2010年10月13日

2012年3月

三菱重工

DD116

照月號 (てるづき/Teruzuki)

2010年07月09日

2011年9月15日

2013年3月

三菱重工

DD117

涼月號( すずつき/Suzutsuki)

2011年

2012年10月17日

2014年3月12日

三菱重工

DD118

冬月號(かえで/Fuyuzuki)

2011年

2012年8月22日

2014年3月13日

三井造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