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殿鰲

禹殿鰲

禹殿鰲,字大川,號謙齋,河南成皋縣人。舉鄉試第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任沔陽知州。他為官清正廉潔,精強能幹,謙和謹慎,純樸厚道。


乾隆元年(1736年)將全州劃為5鄉、20圖、100里,並推行
田畝清丈法,委官員40餘人,清丈全州田畝。三年完成,清出瞞田11000多頃。
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江堤潰,全州盡淹,莊稼無收。冬,知州禹殿鰲勸諭殷實富戶按田畝捐款,得銀1650餘兩,資助民工,堵口復堤。旋求湖廣總督減免稅賦20000兩,白米2000石,發放救濟糧170600石,百姓連呼“禹青天”。後升任黃州知府,沔城人建“禹公祠”,以資紀念。
大清國就是怪事多,眼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官府卻還在大興樓堂館所,提倡消費。尤其是馬車,一輛比一輛高級,一輛比一輛氣派。每逢開會,車位空前緊張,賓士寶馬奧迪法拉利魚貫而入,美人香車,把會場裝點得花團錦簇。你是總結會也好,報告會也罷,全都開成了賽車會。從勞斯萊斯上走下來的無比牛逼,握手都不正眼看人。開破桑塔拉的特別沒面子,儘量往角落裡鑽,四周沒人了才敢出來。
禹殿鰲卻連破桑塔拉都沒有,一直靠兩條腿走路。車友們都奚落他:“堂堂沔陽知州,居然沒車坐,不至於窮成這樣吧?”禹殿鰲笑著說:“讓您說中了,還真沒錢買這號玩意。”
這話誰信啊?雖說“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不是還有下句嗎?“要是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啊!有人給他出點子:“窮不能窮衙門,苦不能苦馬車,政府出面,還怕借不到錢?”禹殿鰲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說:“是啊是啊,我們沔陽可是魚米之鄉啊,借幾個錢太容易了。問題是將來拿什麼還呢?”大家都罵他死腦筋:“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得快活時且快活吧,完了自然有人揩屁股。”
禹殿鰲不乾,照樣坐他的11號。
禹殿鰲上任,也是走著來的。接轎那天,沔陽城比過年還熱鬧,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城裡城外有頭有臉的都到齊了。例行公事,都是來拍馬屁的。新官上任,你來了他不一定知道,你沒來他沒準就知道了,這種事千萬不能圖僥倖。
大伙兒聚集在仁風門外,手拿鮮花彩帶,眼巴巴地望著官道。可是日上三篙,不見一輛馬車過來。倒是有個很不起眼的老頭進了城,穿著長衫,夾著紙傘,像毛澤東去安源的模樣。太陽落土了,還是沒影,幹部們只好怏怏地打道回府。一進衙門,卻見那個很不起眼的老頭正在大堂上換鞋呢!不用問了,老頭就是禹殿鰲。
禹殿鰲出行,還是不坐馬車,還是穿著長衫,夾著紙傘。一把手不坐馬車,班子成員以下,誰還敢生這個念頭?有這樣的知州老爺,衙門上下都覺得掉底子,啞巴吃黃連,有苦不能說,一萬個不高興。
可是老百姓一萬個高興!
禹殿鰲此行,主要是奉旨查田。沔陽自古以來是一片澤國,每次大水過後,田埂都變成了淤泥。長此以往,田界不清,肥瘦不均,老百姓的稅賦亂成了一鍋粥,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禹殿鰲一雙鐵腳,把百里沔陽走了個遍,交了不少泥腿子朋友,也摸清了欠稅的癥結。沒別的,負擔不合理嘛。老實人田少稅多,奸猾之徒田多稅少,更有土豪劣紳強占良田分文不交,歷屆州官都搞怕了。
禹殿鰲不怕。他張貼告示,推行“土地清丈法”,重新丈量四境田畝。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積重難返,禹殿鰲要是在馬車上辦公,走馬觀花,一準要泡湯。穿破了多少雙草鞋,禹殿鰲已經記不清了,哪裡有疑難,他就出現在哪裡。禹殿鰲是個天才數學家,平面幾何尤其拿手,不規則的地形,別人沒轍,他拿樹枝在地上亂劃一氣,ABCD,加減乘除,數據就出來了。他還是個天才木匠,後腦殼一抓,就發明了一種丈量工具,狀如圓規,輕便靈活,用起來特順手,沔陽人都叫它“禹弓”。
禹弓一出,誰與爭鋒?不到三年,查出瞞田11000頃,清丈工作圓滿完成。他把田分為上、中、下、水鄉四等,稅賦也相應分為四等。沔陽人民心服口服,都成了照章納稅的先進積極分子。禹殿鰲對官樣文章也不反感,抓了幾個正面典型,叫秘書寫了個總結報告,順帶把康乾盛世吹噓了一番,皇帝老爺子一高興,歷年欠稅一風吹了。
乾隆四年(1739年),皇宮舉行了大清勞模專題報告會,皇帝老爺子親自主持,禹殿鰲發言的題目是《政績是怎樣走出來的》。禹殿鰲語重心長說:“我們當幹部的,一定要牢記為民眾服務的宗旨,勤走路,走正路。步行辦公,更能接近民眾,跟民眾打成一片,有利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知民情,理民事,解民憂,順民意。”台下掌聲如雷,演講不得不多次中斷。乾隆龍顏大悅,親筆書寫“鐵腳知州”四字牌匾,頒給了禹愛卿。
《皇家體育報》也採訪了他:“禹大人養身有道啊!年過花甲,還是這么硬朗,滿面紅光,精神百倍,是喝了腦白金,還是中華鱉精?”禹殿鰲深有感觸地說:“都不是,還是走路。有些同志天天早鍛鍊,晚健身,按理身體應該棒極了,可是他們不好好工作,打麻將喝酒跳舞泡妞,反而累垮了。所以我藉此機會,鄭重推薦走路健身法,多走路,多吃老玉米,有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禹殿鰲在沔陽呆了十年,也走了十年,把老百姓的疾苦看了個遍。除了工作,他還寫詩。平時總是帶著紙筆,靈光一現,就把所思所想記載下來,閒暇時整理成冊。
比如某年防汛,禹殿鰲站在漢水河邊,面對滿目瘡痍,即興來了一首好詩:“經過四野沉災處,淚灑西風落幾行,早稻漂沉插秧晚,田家婦子色淒涼!”聽者無不落淚。有人想排擠他,趁機告狀:“汛期臨近,水火無情,不好好乾事,卻附庸風雅,成何體統?”禹殿鰲說:“請問我這裡潰口了嗎?”
禹殿鰲的詩相當不錯,有杜工部遺風。都是些絕妙好辭,可惜買不起書號,傳世不多。
初到沔陽任知州時,經常布衣打扮,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傾聽民眾呼聲。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沔陽農田不實,百姓反應強烈。有600平方米一畝的,有1500平方米一畝田,加之賬冊稅賦混亂,老實人額徵賦重,奸滑者有田無稅,湖區邊緣地方豪強搶淤新墾的農田,土地肥沃,無賬無稅。官豪勾結,狼狽為奸,民不聊生,百姓叫苦不迭。禹殿鰲掌握一手資料後,與沔陽州內其他官員統一思想,委官四十多人,組成強有力的專班,對沔陽境內的所有土地、台籍進行徹底清丈。不論朝廷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在清丈前,州府發布告示,對沔陽四境土地,按標準畝計算稅賦,誰敢違抗,嚴懲不貸。
在清丈土地中,禹知州率先垂範,頂風冒雨,披霜戴雪,深入邊陲田野,悉心咨訪,嚴稽六役隱漏栽害之弊。弓尺賬表,冊籍書算,官役所有支付,皆由禹殿鰲一人親自督辦。清丈官役頂烈日,戰酷暑,斗嚴寒,傲冰雪,經過兩年的春夏秋冬,共丈出農田四萬一千餘頃,比原來多丈量一萬一千餘頃。然後再按土地上中下進行評估,確定稅賦,尤其是對土質差的土地,按五折定賦,按舊額沔陽州每年上繳五萬一千餘兩稅賦。按賦準田,田歸里,里隸鄉,業戶給以單,載田畝、等級、銀米細數,成冊上報。自此,從里到鄉,官役不敢加碼,百姓踴躍繳納田稅。
在沒清丈土地前,加修堤防,疏浚河道,負擔不均。鄉里豪強、地霸巧脫負擔,轉嫁貧弱。所修堤防,掩耳盜鈴,土不嚴實,敷衍塞責,造成洪水一來,不挖自潰。自從土地清丈後,民垸堤防,河道疏浚,皆按丈量之冊籍合理負擔,並實行責任連帶,各里各鄉,所修堤防,鐫刻石碑記載。如防洪期間因工程質量造成潰口的,追查當時負責堤防修築的官役責任。自此,在每年修築堤防中,從百姓到官役,不敢怠慢敷衍,人人盡心盡力。
為了發展農業,鼓勵耕作,禹殿鰲每年入春後,經常深入鄉間田野,了解百姓農作情況,推廣先進的農作技術和優良品種,一度在沔陽境內稱為“禹青天”。
清丈土地後,禹知州積極倡導修築堤防,鼓勵耕作,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是禹殿鰲任沔陽知州時做得第一件大事。
禹殿鰲到沔陽任知州時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他積極倡導各鄉各里要興辦學館,並在沔陽州城內改玉帶書院為義學館,也就是州府拿錢讓那些有培養前途的貧困子弟讀書。現有他親賦《玉帶書院課士誌喜》一詩為證:
東南一水抱州城,玉帶蟠回淑氣盈。凸岸虎蹲增磊落,層樓翬煥倍崢嶸。
憑高極目嵩雲遠,把酒聯吟夜月生。
新辟講堂敷聖化,書聲嘹亮樂群英。
1744年夏天,長江上游地區連降暴雨,造成長江、襄江中下游洪水猛漲,禹殿鰲帶領百姓日夜抗洪,但最終因洪水太大,普遍漫堤進水,致使沔陽境內全部受災。光緒志上清楚地記載:禹殿鰲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面對特大的洪災,他上下奔波,多方撫輯,招徠商賑。總督孫嘉淦輕舟巡歷,禹殿鰲懇報十分災情,驚動朝野,皇帝御批賑額二萬有餘,大米二千多擔,發賑谷十七萬六百擔,還倡募紳士捐資制棉被數百領,救活沔陽眾生。這是他任沔陽知州做的第三件大事。禹殿鰲並在《癸丑夏寓鄂邸大水歸沔》一詩中寫道:
江城五月雨連朝,客舍炎蒸又濕潮。
移到精藍覆緒爽,丹霞縹渺鶴飛高。
聞道荊江水勢橫,心傷昏墊旅魂驚。
西來有客頻相問,仙市遙傳兩岸平。
急掛歸帆入沔疆,魚龍悲嘯水蒼茫。
經過四野沉災處,淚灑西風落幾行。
早稻漂沉插晚秧,田家婦子色淒涼。
奔潮又是襄江水,浩莽平添三尺強。
平生經濟竟如何,拯弱無能負咎多。
全楚有年災獨沔,繪圖真愧鄭公歌。
從以上詩中可見禹殿鰲一片憂國憂民的情懷,進一步證實他是一名為官廉正,不負眾望的清官。
次年沔陽大豐收,乾隆八年(1743年),禹殿鰲升任黃州知府,沔陽人民高舉萬民傘,在仁風門外依依惜別,沔陽百姓深感其恩,在沔陽州城仁風門外刻石頌德,立位紀恩書院,並建禹公祠,以示千秋萬代,永頌恩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