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 ◎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

學記篇內容

《禮記·學記》白話解禮記卷十八前言:本篇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發明所學的道術,相為表里,故甚為宋代理學所推崇,以為《禮記》除〈中庸〉、〈大學〉之外,唯〈學記〉、〈樂記〉最近道。 按:本篇談親師敬業,是學者初入學時不可不知的事,比較大學所談深奧的理論方法,更切於實用。

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易解: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易解: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學習方法

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於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說命篇》說:恭敬謙順,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教學方法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為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尊師重道

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後人民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時,臣子擔任『屍』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於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進學之道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易解: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閒,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於老師教導有方;對於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回響得小聲,重力敲打,則回響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才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求學目的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後末,這叫做『務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