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前身,坐落於長汀縣城北山腳下,土木結構平房,建築面積1871平方米,四周圍牆,地勢前低後高。福音醫院內共有房間30間,有外科、內科、化驗室、手術室及男女病房、膳廳等。1966年照原樣修復,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音醫院座落於長汀縣城北臥龍山下的福音醫院原是英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1904年始建至1908年落成,命名為“亞盛頓醫館”。那時,傅連暲在幾個學校兼任校醫,他一聽到起義軍南下的訊息,就估計很快又要打仗了,所以立馬和汀州全城的醫生們約好,只要有傷員來,就以福音醫院為中心,成立合組醫院,做好接收傷員的準備,以支援起義的革命軍。

基本信息

簡介

福音醫院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座落於長汀縣城北臥龍山下的福音醫院原是英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1904年始建至1908年落成,命名為“亞盛頓醫館”。1926年改名福音醫院,由傅連璋負責。1927年9月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八一”南昌起義部隊路經長汀,醫院熱情為起義軍服務,接收了300多位傷員。1931年福音醫院成為中央蘇區的紅軍醫院。1932年毛澤東同志曾在福音醫院養病。次年福音醫院搬往瑞金,改名為“中央紅色醫院”,傅連璋同志為院長,1966年按原樣修復。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長汀縣城臥龍山下的福音醫院原是英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大革命時期由傅連暲任院長,醫治過包括陳賡大將在內的“八一”起義部隊官兵。土地革命時期,福音醫院成為第一所紅軍醫院,毛澤東多次到這裡養病。這次整修開放的福音醫院舊址群,復原了當年福音醫院、毛澤東休養處的陳設,展出了毛澤東當年在此寫就的名篇《關心民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傅連暲從一個基督徒成長為共和國中將的生平事跡。

建立

福音醫院福音醫院

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的中央蘇區第一所紅軍醫院——閩西長汀福音醫院舊址群。中央紅色醫院前身——福音醫院舊址,在長汀縣城關東後巷。英國教會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開辦,民國14年(1925)“五卅”運動後,由傅連暲主持院務。該院是第一個為紅軍服務的醫院,毛澤東等人曾在此治病。民國22年初,遷往江西瑞金,改為“中央紅軍醫院”。舊址為土木結構平房,建築面積1871平方米,四周圍牆,地勢前低後高。共有房間30間,作禮堂、傳達室、掛號室、婦產科、外科、內科、藥房、化驗室、手術室以及醫生護士住房、男女病房、膳廳等。1966年按原樣修復,

保護

1988年,福音醫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事跡

福音醫院福音醫院

兩個半醫生挑起300傷員重擔

起義軍進城了,這讓我們很激動,誰都想到外邊去,哪怕看一眼也好,可是,誰也不願離開傷員一步。

“8月中旬,聽說起義部隊正在南下,因為受到國民黨錢大鈞部隊的追擊。”

那時,傅連暲在幾個學校兼任校醫,他一聽到起義軍南下的訊息,就估計很快又要打仗了,所以立馬和汀州全城的醫生們約好,只要有傷員來,就以福音醫院為中心,成立合組醫院,做好接收傷員的準備,以支援起義的革命軍。此外,他還從學校里找了不少教員和學生來擔任護理工作。

在這一切準備妥當後,過了大約10天,有個扎武裝帶的軍官找到了傅連暲,自稱是起義部隊的副官。他一說明來意,傅連暲就說:“早已準備好了!”並帶他在醫院內外看了一遍,告訴他哪兒是手術室,哪兒安置傷員。那位軍官聽了,高興得一個勁兒說好。

“8月下旬,起義軍和國民黨的部隊在江西的壬田市和會昌,先後打了兩個大仗。起義軍的300多個傷員被送到汀州來。會昌離汀州有90公里山路,那年氣候又特別熱,許多傷員傷口都化膿了,必須趕快開刀。那氣氛緊張得連氣都透不過來。不過大家熱情都很高,白天黑夜連著乾,從沒一個人說累。”傅連暲在回憶中寫道,當時能夠動手術的外科醫生只有兩個,而他是學內科的,外科也懂一些,湊個數也只有半個,但也正是這2個半的醫生,挑起了為全院300多號傷員動手術和其他治療的重任。

沒多久,起義大軍到了汀州,全縣的人都跑上街歡迎。傅連暲說,那個熱鬧勁兒,就算在病房裡也可以聽到。“街面上傳來整齊的步伐聲、口號聲和沸騰的歡呼聲,我們一聽這聲音,心中就像擂起鼓來,激動得很,誰都想到外邊去,哪怕看一眼也好。”

就算躺在病床上也不忘宣傳革命

那時候,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南昌起義,聽到精彩處,護士們忘了手裡的工作,重傷員也忘了疼痛……

據傅連暲回憶,自打傷員進了福音醫院,這偌大的院子便熱鬧起來。“那時候,南昌起義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有些傷勢較輕的傷員,就講起義的事給大家聽。他們講得入了神,不禁眉飛色舞,護士們忘了手裡的工作,重傷員也忘記了疼痛。屋子裡一時靜寂無聲,眾人都沉浸在對這個偉大事件的思念中。”

不過,即使受傷不能上戰場,起義軍的傷員也沒忘宣傳革命。傅連暲說,那時起義軍二十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徐特立正患重病,住在醫院附近老古井旁邊的一座樓上,他常去替徐特立醫治。

“他燒得很厲害,加上年紀大了些,身體也顯得虛弱。但他那堅定樂觀的心情,卻使你看不出他像一個病重的老人。他病好些以後,常愛找些話和我談談,問我多大年紀了,做醫生幾年了等等。”從談話中,傅連暲知道徐特立已經50歲了,那年剛剛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也許當時他的驚異表情引起了徐特立的注意,徐特立說:“50歲,正是做事業的時候。我起碼還能有三四十年好為黨工作呢!”

這話讓傅連暲有很大感慨,那年他33歲,曾認為青年時代已過去了,但面對這位年已半百但還剛剛踏上他的新征途的共產黨員,他覺得自己這種想法太可笑了。

謹慎護理保下陳賡一雙腿

陳賡是條鐵漢子,腿骨被子彈打斷,卻沒吭一聲,還當沒事一樣和別人聊天。這讓我們佩服得不得了。

起義期間,醫院接了300多名傷員,在這么多人中,起義軍團長陳賡給傅連暲留下了深刻印象。

“會昌戰鬥中,陳賡的腿骨被子彈打斷了,剛送到我們院時,他因流血過多,臉色焦黃,身體非常虛弱,傷腿腫得很粗,紅而發亮。”每次替陳賡清理傷口,傅連暲都要先揭開蓋住陳賡腿的被單,那腿傷簡直讓醫生、護士不忍睹,但清理過程中,陳賡非但沒喊一聲痛,還饒有興致地和護士譚惠英說話。“真是一條鐵漢!”傅連暲感嘆道。

當時為了保住陳賡的傷腿,傅連暲和其他醫生採取了“保守療法”的方針,每天用“由素”替他消毒,用夾板固定,同時把新鮮牛奶給他喝,增強他的抵抗力,總之是想盡種種辦法,避免截肢。在這樣持久而謹慎的醫療護理之下,陳賡的傷腿終於被保下來了。

長汀縣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康模生告訴我們,起義軍離開汀州後,傅連暲不顧個人危險,把部分重傷病員留在福音醫院繼續治療,並千方百計保護他們,直到他們痊癒出院。之後不久,傅連暲便加入革命隊伍。1952年,傅連暲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全國解放後,陳賡經常對同志們說:傅連暲是我的救命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