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瑞巴無伴奏組曲

組曲〈Suite〉源於法文的Suit一字,有「跟隨」之意,而此類型的樂曲,即是指分章、帶有舞曲風格的器樂曲。這些樂曲在文藝復興時期,原本是盛行於宮廷或民間的舞曲,但是到了十七世紀,舞曲的本質逐漸消失,而轉換為典型的器樂曲形式,並在巴洛克時期確立了組曲的內容及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則是素有音樂之父之稱的巴赫,其無數的作品除流露出獨特的天份外,亦展現艱深的創作技巧。
HansFryba於1899年誕生於維也納,曾經是維也納交響樂團團員Madenski的弟子。1929年Fryba被指定為SuisseRomande樂團的低音提琴手,並且任教於日內瓦的音樂院。Fryba為低音提琴創作了許多作品,此首無伴奏低音提琴組曲則為膾炙人口之作品。
此首無伴奏低音提琴組曲,分別以前奏曲〈preludio〉、阿勒曼德〈allemande〉、庫朗〈courante〉、薩拉邦德〈sarabande〉、嘉禾〈gavotte〉及吉格〈gigue〉等六首舞曲組成,並以十七世紀組曲風格寫作。組曲的特色即是每一樂章皆建立在相同的調性上,不過Fryba在此未將樂曲以同一個調性進行,而以G大調的前奏曲作為開場、緊接著C小調的阿勒曼舞曲、G大調的庫朗舞曲、降E大調的薩拉邦舞曲、D大調的嘉禾舞曲,以及用G大調的吉格舞曲作為結束。
瑞士作曲家H.Fryba,雖處於無調性、復調性、十二音列及序列音樂為主流的複雜音樂環境中,但他的這首無伴奏低音提琴組曲,卻不見「新音樂」的痕跡,反而帶著濃厚的巴洛克風格。樂曲中每一首舞曲的排列順序都與巴赫〈J.S.Bach〉的第五及第六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一致,彷佛追隨巴赫的音樂傳統一般,因此,此首又將此組曲加入「古老風格」〈imaltenStil〉的副標。

前奏曲〈Prelude〉

此首前奏曲以規律的十六分音符貫穿全曲,並帶著一種輕鬆、優雅的氣息。樂曲大致上可分為AB兩段,和聲結構由G大調開始,於三十六小節處轉至屬調D大調上,此時,音樂逐漸進入B段,調性也從的D大調轉至d小調。四十一小節起,一連串的協和音與不協和音以對位手法交替出現,營造出音樂之張力。五十九小節處仍以協和與不協和音的交替的對位手法進行,但改以雙音的方式,將此曲帶入最高峰。最後的五個小節,樂曲再次回到G大調上,並以頑固低音之進行確立、鞏固主調之調性。 

阿勒曼舞曲〈Allemande〉

阿勒曼舞曲起源於德國,於十六世紀中葉傳入法國,為一種二或三段式的二拍子舞曲。阿勒曼舞曲在巴洛克時期奠定了曲式,並逐漸消失其舞曲的功能。音樂學者Marpurg曾提出阿勒曼舞曲和前奏曲兩者相似的看法,他認為這兩種樂曲皆是以即興風格進行一連串和聲變化的樂曲,只是阿勒曼舞曲在準備及解決不協和音的手法上較為細膩。阿勒曼舞曲通常以三段體的曲式構成,樂曲中不太使用切分節奏,並經常出現重複的動機。十六、十七世紀的阿勒曼舞曲,在第二段的調性會與前後段兩段不同,並以較短的樂句來寫作。樂曲進行至第三段時,則回到一開始的音樂,僅加入些許變化。此首阿勒曼舞曲,富有相當濃厚的情感,鏇律中哀傷的氣息,彷佛娓娓道出作曲者內心深處的感受。樂曲一開始彷佛敘述著作曲家悲傷憂鬱的情感,進入第二段後,則以A大調的終止式結束阿勒曼的主題,並以不同的節奏發展樂曲。最後阿勒曼舞曲的主題以高八度的方式再現,並在轉為D大調後逐漸進入尾聲,而哀傷主題的強硬出現,亦將美好的回憶硬生生的拉回現實。 

庫朗〈Courante〉

低音提琴低音提琴

庫朗在十七世紀是法國與義大利流行的民俗舞曲,其曲式在十七世紀末被區分法國庫朗及義大利庫朗二種風格。庫朗的原文Correre為「追跑」的意思,義大利式的庫朗為一種三拍子的快板舞曲,並以3/4或3/8的節拍及二段式的結構寫作,樂句十分平均,且演奏技巧中帶有絢麗的風格,和聲及節奏的結構則以清晰的手法來處理。反之,法國的庫朗舞曲則以莊嚴且速度較慢的三拍子組成,其節奏及韻律並沒有太多規律感,經常出現三對二Hemiola的韻律。早期的庫朗舞曲,由於未劃分其不同的特色,因此皆具有法國及義大利的風格。
這首庫朗舞曲以不太快的快板寫成,樂曲大致上分為二段,第一段由主調G大調開始,並帶著愉快的節奏,到了第十六小節,調性轉為D大調並結束第一段音樂。第二段音樂由a小調開始,音樂的氣氛與前一段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第三十二小節處,鏇律則回到屬調D大調,並結束了第二段。尾聲則利用上行的鏇律,營造出愉悅的氣氛。雖然整首舞曲在簡單的和聲以及節奏下進行著,但是Fryba卻運用了Hemiola的手法,製造出一種韻律上的衝突,以凸顯音樂的張力,例如:第三、第四小節的四組附點音型,以及第十、第十一小節四組三連音,皆製造出Hemiola的韻律。因此,我們亦可將此首樂曲視為一首結合了意式風格〈快板速度及簡單的和聲〉以及法國式〈Hemiola〉的庫朗舞曲。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舞曲於1647年成為組曲中固定的舞曲。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法國,薩拉邦德是一種節奏較慢、並在每小節的第二拍加上重音的舞曲。西班牙及英國的作曲家,偏好速度較快的薩拉邦德舞曲,而法國及德國的作曲家則選擇速度較慢的薩拉邦德舞曲。慢板、帶有濃厚及嚴肅情感,以及以規律四小節為一組的樂句的三拍子舞曲,是薩拉邦德舞曲最大的特色。此首薩拉邦舞曲,Fryba以清楚的手法展現出和弦的效果,並在每小節的第二拍以長音的方式,顯示出重音加強的效果。這首薩拉邦舞曲的曲式結構借著和聲變化,大致上可分為三段體,第二段的音樂,主要以附點的動機作為發展,並以屬調開始,在經過許多過渡調性後,樂曲逐漸轉回主調,並結束這首富有感情的薩拉邦舞曲。

嘉禾舞曲〈Gavotte〉

嘉禾舞曲是流行於十六世紀末及十八世紀末之間的法國宮廷舞曲和器樂曲。優雅的二拍子、宮廷式的嘉禾舞曲,源自十六世紀法國民間流行的branle舞曲〈也是一種二拍子的舞曲〉,而十八世紀的嘉禾舞曲則常帶有田園風格,因此經常被作曲家置於慢板的薩拉邦德舞曲之後。巴洛克時期的嘉禾舞曲主要以中板速度進行,但有時還是依曲子的風格及裝飾音的多寡而定。樂句通常由四句或八句為一組,並不停的反覆出現,而長短不一的的八分音符〈notesinegales〉亦經常出現。許多音樂理論家認為嘉禾舞曲傳遞著一種適度愉快、溫柔可親的情感,且避免一種過份的情感宣洩。嘉禾舞曲常被認為一種田園舞曲,我們可從巴哈的英國組曲中的前二首嘉禾舞曲中得到一些聯想,這二首舞曲中皆有低沉的低音,除了讓人聯想起風笛〈musette〉的聲音外,也因此有別於其它嚴肅的巴洛克舞曲。嘉禾舞曲以簡單結構及清晰樂句的二段體組成,有時會和變奏曲及迴旋曲搭配,或者以二首嘉禾舞曲,在組曲中一前一後並列,並將第一首則以dacapo的方式反覆。在十八世紀前期,嘉禾舞曲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器樂曲,為組曲中的常客,通常會和其它舞曲,如:小步舞曲及布雷舞曲〈bourree〉等,置於較嚴肅的舞曲之後,如:阿勒曼、庫朗及薩拉邦德舞曲。器樂化的嘉禾舞曲,分為法國和義大利風格,後者之特色為快板速度、對位結構,並以絢麗的演奏技巧著稱。
在此首組曲中,Fryba採用了二首嘉禾舞曲的形式,第一首為ABA‘小三段體之形式,第一個樂段中,Fryba採用了八分音符以及長短不一〈也就是第一個八分音符較第二個重〉的演奏方法,賦予樂曲愉悅的氣氛。第二段中,調性上的轉變則與前段的音樂型成對比,第三段則回到樂曲一開始的鏇律,找回及加深聽眾對於此曲的印象。
第二首嘉禾舞曲為二段體之曲式,雖然曲式十分簡單,但演奏技巧卻較困難。第一段皆以泛音演奏,而第二段的部分鏇律則得換弦拉奏,雙音的使用也增添了演奏上的難度。樂曲最後在反覆第一首嘉禾舞曲後結束。 

  吉格舞曲〈Gigue〉

吉格舞曲最初是十五世紀流傳於英國的小島的舞曲,當時流行的舞曲及曲調即稱為Jig。十七世紀時,吉格則是一種簡單的二拍子舞曲,並且帶有混和式的節拍,即以三拍子的韻律表現出二拍子的結構。十七世紀起,吉格也分為法國及義大利式兩種風格。法國式的吉格是一種帶有不規則樂句、模仿性質的中板或快板舞曲;義大利式的吉格聽起來則比法國式的快速,作曲家通常會標示急板〈Presto〉之速度。義大利式的及格,以四小節為一組的均衡樂句構成,且以單音音樂之方式進行,與法國的複音結構不同。十八世紀起,吉格舞曲呈現出一種絢麗技巧之特色,且帶有一種歡樂的情感。而十八世紀之後的吉格舞曲,由於法國與義大利式兩者之特色已被互相吸取、使用,因此很難清楚的定論吉格舞曲究竟屬於何種風格。
Fryba的這首吉格舞曲,可清楚的分為A1-34B35-93A'94-125三個段落。樂曲一開始以活潑的vivace演奏,散發出喜悅的氣氛。第一段的句子以八小節一組的規律樂句構成,而第三、第四小節處及十三、十四小節處,則運用了將三拍子的韻律變為二拍子的Hemiola手法。B段則以a小調及A段的動機作為發展,並以A段主題的句型作為結束。A'大致上與A段相同,並未有太大的變化。由於整首樂曲和聲的節奏變化不快,並且未帶有法國式的複音對位結構,因此聽起來則較偏向於義大利式的吉格舞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