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泉寺

福建龍泉寺

龍泉寺歷經多次興衰。五代天福年間,僧普明開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間(990—994年、鄉人潘宗捐資修寺,沿平年間(1064—1066年),都有大規模修葺。

位置

於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沙京村蓮花山麓

歷史

位據《淳熙三山志》載,舊志舊記作「梁承聖四年置」,而承聖年號僅三年,應為五五四年創建。初名為西山寺,據唐陳詡所撰《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載,長樂人懷海「落髮於西山慧照和尚」(《全唐文》卷四四六),《淳熙三山志》龍泉院條目載:「時有僧師邑人曰懷海,甚謹,一日令浣巾,久之,師語詰其由,曰:「適見青黃二龍戲井中」。仍以缽往貯,以示師。師心異之,因令遊方,後果於百丈開山著叢林規式,盛行於世。成通中嘗錄所受業及見龍之由奏之,仍賜今額。據《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載,懷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證滅於禪床,報齡六十六,僧臘四十七。」由此可知懷海示寂為八一四年,出家時間為七六七年,可知龍泉寺原名西山寺,懷海十九歲時出家於此,後因外出遊歷而成為一代高僧,故其示寂後,由邑人將其成就及當時於井中見龍之異事呈報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3年)賜龍泉寺之額。

龍泉寺歷經多次興衰。五代天福年間,僧普明開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間(990—994年、鄉人潘宗捐資修寺,沿平年間(1064—1066年),都有大規模修葺。筆者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二日考祭龍泉寺時。從新挖出的土堆中發現一青石柱尾部,剝去泥土,可辨認出「庚寅八月廿日」字樣,查宋淳化元年恰有「庚寅」年號,或就當時所建。宋紹聖(1094年)後,有林戶曹、鄭建州、林龍圖等文人來寺中賦詠,寺為之興盛一時。明天順(1458年)初,寺田荒蕪,寺院被毀壞,法堂地淪為停柩場所。明萬曆丙子至巳卯年間(1576-1579年)重新修復此寺,由知府陳玉、縣丞葉時敏等地方官修復。葉時敏兒子葉有祿與住持僧隆琦同建彌陀殿、觀音堂等。清初兵燹,寺毀僧散。乾隆間,光後禮請黃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禪師入主,僧眾達二三百人。二十六年辛已九月(1761年),重建大殿及東西兩舍各五間,又於大廊下分建伽藍百丈庭等。一時與福州鼓山湧泉寺、福清黃檗寺鼎足而立。鹹豐八年(1858年〉邑人李德憨重修。至民國,寺又式徽。抗戰後期,長樂曾陷敵手,僧散寺墟。六十年代,在經「文革」之厄,寺更凋零,曾一度淪為牧場,千年古剎,面目全非。

文革結束後,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龍泉寺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先是雪峰寺瑞森上人率徒廣禪來山興復,清污除穢,歷盡艱辛。不久,瑞森示寂,廣禪法師繼志戳力。二十年來,廣禪法師不辭艱勞,發願使山門重新光大,為修復龍泉寺殫精竭慮。新修的山門巍峨莊嚴,上有趙朴初所題「龍泉禪寺」,道勁挺拔,左右兩邊兩隻巨大石獅仰首雲天,氣勢不凡。進山門後新修的大放生池綠水澄靜,新修的天王殿、大悲殿等與西山舊址連成一片,新塑現音像高3.2米,端莊靜穩。正在續建的玉佛殿、法堂、禪堂等已初具建規模。新建各殿堂的柱聯,遍布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潘主蘭、謝義耕、蔣平疇、周書榮等字型。為培養僧才,寺內還創辦了「龍泉佛學院」,一九九八年正式開學,經過嚴格考試、招收全國各地青年僧人二十多位。廣禪法師對興復龍泉寺的貢獻受到大家敬仰,在近期召開的福州市佛教代表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市佛協副會長。

龍泉寺所以成為著名古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僅僅其歷史悠久,最主要龍泉寺是懷海的落髮出家之地,懷海於唐興元年{784年)弘法於江西洪州新吳縣(今奉所縣)百丈山,其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制定了《禪院規式》(又稱,叢林清規」、「百丈清規」、「古清規」),這在中國禪宗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叢林初立時,未訂規章制度,懷海在《禪院規式》中制定了一整套不同於大小乘戒律的叢林制度,對寺院的作息制度做了詳盡的規定,使寺僧早起晚睡。直至今日,《禪院規式》原本雖已失傳,但從楊億的《古清規序》及《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中仍可了解其大概,其主要內容仍然成為寺院共同奉行的管理條例。龍泉寺還與一些著名高僧關係密切,如清順治年間,臨濟宗宗匠、福清黃檗寺隱元曾駐錫此寺,隱元後東渡日本,創日本佛教新派黃檗宗。

龍泉寺雖歷經興衰,卻至今仍存有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如大殿的十六根大石柱,每柱高六米,周圍三米,重約四.五噸,據傳為懷海禪師時的遺物,石柱礎旁,刻有施者姓名,當年龍井,至今猶存,水仍清例,今日仍然可飲用。家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大旱,王和縣曾以詩投井請雨。寺的後崖有一形如元寶的巨石,巨石中雕有一尊站立佛像,人稱「出米佛」,相傳當時石佛臍部每天可不斷流出米來,剛好夠寺內眾僧和土木泥水工匠之腹,有人希圖多出米,捅大其臍,於是不再出米。「出米佛」位於元寶石中間位置,確有財源之意。明甲寅葉有祿刻百丈清規語錄,三年後始成,板藏寺中。寺內還存有多種碑文和題字。

龍泉寺還是歷代人文會萃之地,留下許多名人墨客題字,如宋代朱熹曾到此遊覽,題有「朝陽」、「魁龍」等摩崖石刻。歷史上許多文人遊覽龍泉寺後,留下許多詩文。如乾隆年間長樂縣令賀世駿作《龍泉寺記》中,有這樣描繪,「澗古松幽,頓浣塵懷。抵山門雲窩靜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龍井澄澈。玉帶宛在,米佛猶存。攝衣高峰,排徊四望。則見御笏東朝,首石西峙,籌石擁其北,溟海珍其南。」所傳詩歌,不乏有優美詩句,如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高秉《游龍泉感懷》詩云:「惟有殘僧愁獨坐,松房半掩五峰青」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讓人如臨其境。明代工部郎中邑人謝肇《初夏同陳鳴鶴宿龍泉寺夜聞僧課有作》詩云:「漏轉蓮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滿階苔」。透出一種孤寂的氣氛。明代閩中詩壇領抽、閩縣人徐《龍泉古寺》詩云:「祖師金骨何須問,且讀清規悟正宗」。點出龍泉寺與懷海大師的血脈關係。

千年古剎,時逢盛世,將重新煥發出青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