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全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為福建省公益性研究機構,是以作物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和栽培生理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省級作物科學創新機構。 丹16-6-1×16-10-6作物所23閩認菜2008007安砂大葉薯從福建永安地方品種“安砂小薯”系選而來作物所、永安農技站、 三明種子站、永安種子站24閩認菜2008008安砂小葉薯從福建永安地方品種“安砂小薯”系選而來永安農技站、作物所、

機構簡介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全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全貌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為福建省公益性研究機構,是以作物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和栽培生理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省級作物科學創新機構。主要開展薯類、油料、豆類、玉米、麥類、蔬菜、花卉等作物新品種選育與配套技術,作物營養品質,以及作物種質資源徵集、保存、鑑定、評價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內設機構有旱作物研究中心、薯類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作物品質研究室、作物科學基礎實驗室、作物信息化研究室、科研中試基地、辦公室等9個科室。擁有“國家甘薯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功能研究室”,“國家馬鈴薯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國家葉菜型甘薯原原種擴繁基地”、“國家鮮食玉米原原種擴繁基地”、“福建省特色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與我院水稻所共同擁有“農業部閩台農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及“福建省作物分子育種工程實驗室”。建有現代農業科教基地400畝(閩侯青口)。擁有院科技創新團隊薯類、旱地禾穀類、豆科、蔬菜、花卉5個責任方向,為省級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麥品種區試牽頭單位,常年承擔國家甘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區域試驗任務。
“十五”以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財政部產業技術成果轉化及省級各類農業科技項目150項。建所以來共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2項,通過國家審(鑒)定品種4個,通過省級審(認)定品種48個,為我省農業生產提供優良作物新品種及安全、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每年創社會經濟效益過億元。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和諧、特色、精品”為發展理念,以“堅持科技創新、有效服務三農”為發展目標,研究領域涉及的作物占福建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0%以上。

隊伍建設

據有關資料顯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有在職職工68人,其中科技人員47人。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13人,助理研究員16人;博士(生)5人,碩士(生)17人,“省百千萬人才”4人。專家團隊由湯浩研究員、黃敏玲研究員、溫慶放研究員、鄭開斌研究員、陳山虎研究員、張秋英研究員、林國強研究員、蔡南通研究員、盧和頂研究員、唐兆秀副研究員、李大忠研究員、李愛萍高級農藝師、薛珠政副研究員、胡潤芳副研究員、邱思鑫副研究員、吳建設副研究員、黃宇翔副研究員、邱永祥副研究員、林建新副研究員、朱海生博士等組成。

科研成果

福建省農科院作物所通過審(認、鑒)定品種:

序號 品種編號 品種名稱 品種來源 完成單位
1 閩審薯2010008 福克76 壩9/卡它丁 作物所、龍巖市農科所
2 閩認油2010002 福花3號 梧油7號/9817-36-2 作物所
3 閩認油2010003 福花4號 泉花327/ICGV94449A 作物所
4 閩認菜2010005 陵西一寸 從日本引進 作物所
5 閩認菜2010013 閩研2號 k-1自交系×k-48自交系 作物所
6 閩認菜2010014 拉比 2007年從以色列種子公司引進 作物所、華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
7 閩認花2010001 春之夢 荷蘭引進 作物所
8 閩認花2010002 曙光 荷蘭引進 作物所、生物所
9 閩認花2010003 香玫 從荷蘭引進 作物所、生物所
10 閩認菜2009001 大朋一寸 日本蠶豆品種‘ハウス陵西一寸’的自然分離株 作物所
11 閩認麥2009001 福大麥1號 閩誘3號秋水仙素處理 作物所
12 閩認花2009001 展 翅 從荷蘭引進 作物所
13 閩認花2009002 閩日1號 引自台灣的觀賞向日葵品種‘月光’(母本)與‘日輝’變異株(父本)經雜交、回交、多代自交選育而成 作物所
14 閩審豆2009001 毛豆3號 從台灣引進 龍海市種子站、作物所
15 閩審豆2009002 滬選23-9 AVR-1/VS-9 省種子總站、作物所
16 國品鑑甘薯2008008 福薯10號 福薯7-6/台農71 作物所
17 閩審薯2008001 福薯10號 福薯7-6/台農71 作物所
18 閩審薯2008007 福薯9號 以夏引1號為母本計畫集團雜交選育而成 作物所、省種植業局
19 閩審薯2008008 福薯8號 福薯1號/福薯4號 作物所
20 閩審薯2008011 閩薯1號 費烏瑞它/大西洋 龍巖所、作物所
21 閩認菜2008002 聖 亞 16-5-6×16-9-4 作物所
22 閩認菜2008003 富 丹 16-6-1×16-10-6 作物所
23 閩認菜2008007 安砂大葉薯 從福建永安地方品種“安砂小薯”系選而來 作物所、永安農技站、
三明種子站、永安種子站
24 閩認菜2008008 安砂小葉薯 從福建永安地方品種“安砂小薯”系選而來 永安農技站、作物所、
三明農技站、永安種子站
25 閩認菜2008011 瑞 雪 2003年從韓國現代種苗株式會社引進 作物所
26 國審豆2007024 福豆234 莆豆8088/黃沙豆 作物所
27 閩審豆2007001 閩豆1號 毛豆292/早生枝豆 作物所、省種子總站
28 閩審玉2007002 閩甜208 閩甜系0283×閩甜系0155 作物所、省種子總站
29 閩審玉2007004 渝青青貯1號 白4011×F269-9 作物所
30 閩認菜2006001 閩研1號 k-20/k-1 作物所
31 國鑒甘薯2005002 福薯7-6 白勝為母本計畫集團雜交選育 耕作所
32 國審豆2005019 福豆310 莆豆8088/88B1-58-3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3 閩審豆2005001 福豆310 莆豆8088/88B1-58-3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4 閩審豆2005002 福豆234 莆豆8088/黃沙豆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5 閩審玉2005001 閩糯0018 閩糯系9895/晉糯系9941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6 閩審玉2005002 閩甜107 閩甜系0059/閩甜系0165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7 閩審玉2004001 閩紫糯1號 閩糯系9413/晉糯系9415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38 閩認菜2003002 早生615 從日本引進 耕作所
39 閩認油2003002 抗黃1號 粵油169/ICGV94449A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40 閩審薯2003002 福薯7-6 白勝為母本計畫集團雜交選育 耕作所
41 閩審豆2003001 毛豆75 從台灣引進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42 閩審豆2003002 毛豆2808 從台灣引進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43 閩審玉2002001 閩玉糯1號 閩系9374/閩9592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44 閩審薯2000002 福薯2號 廣薯62為母本,集團雜交育成 耕作所
45 閩審薯1998001 福薯3282 C180、湘薯75-55等20個品種 耕作所
46 閩審肥1998001 科雜1號 寧鎮1號/誘4 耕作所
47 閩審玉1997001 閩單88 自選系88與引進系8112配組 耕作所
48 閩審油1993001 福油4號 21006/Ergla 耕作所
49 閩審薯1991001 福薯26 A48(無性F2)╳安溪豎仔 耕作所
50 閩審油1989001 福油2號 勝利油菜/瑞典低芥酸甘蘭型油菜 耕作所
51 閩審油1988002 福油1號 1982年雜交選育而成 耕作所
52 閩審薯1986001 福薯87 潮薯1號為母本,多父本品種集 耕作所
表中“耕作所”為“作物所”的前身。福建省農科院作物所獲獎科技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獲獎情況 完成單位 主要完成人員
1 甘薯叢枝病的病原和防治研究 1986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果樹所、中心試驗室 陳景耀、柯沖、李開本、陳孝寬、凌開樹
2 福建省耕作制度區劃 1987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 柯文濤、陳人珍、趙鑾夫、游榕青、陳孝寬
3 甘薯新品種福薯87的選育 1989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 馮瑞集、余華、齊上通、蔡南通、林衍銓
4 玉米種植制度及高產配套技術研究 199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農學院 柯文濤、楊人震、趙鑾夫、蔡文振、李丹
5 春大豆高產配套技術研究 199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農學院 徐樹傳、劉德金黃建成、蔡秋紅、王金官
6 低芥酸甘蘭型油菜菜新品種"福油1號"選育 199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中心試驗室 馬啟超、劉美偉、郭根和、蔡文振、危嫩弟
7 食飼兼用型甘薯新品種"福薯26"的選育 1993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耕作所 馮瑞集、余華、蔡南通、林衍銓、陳山虎
8 莆田忠門旱地生態農業示範區綜合研究 1994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農科院、農學院等 柯文濤、李丹、陳桂煌、 高志強、劉亨官
9 谷桿兩用稻的選育及其秸桿高效利用技術 2002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農科院等 鄭金貴、陳君琛、黃勤樓、鄭開斌、塗傑峰等
10 甘薯新品種福薯2號選育研究 2003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耕作所 蔡南通、林衍銓、邱永祥李本金、林金華
11 福建省主要出口蔬菜綠色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2004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植保所、蔬菜研究中心、龍海市格林冷凍食品有限公司 翁啟勇、溫慶放、尤志明、何玉仙、康建坂、陳慶河、趙健
12 茶薪菇優良菌株篩選及栽培技術研究 2004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將樂縣科技開發中心、耕作所 陳君琛、沈恆勝、余之能、鄧觀根、許家銓
13 糯玉米新品種閩玉糯1號 2005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耕作所、省種子總站 陳山虎、黃華康翁定河、盧和頂、童川拉
14 蠶豆新品種“早生615”篩選與套用 2005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耕作所 鄭開斌、李愛萍、滕振勇、池曉雯
15 珍稀食用菌反季節產業化高效栽培技術 2005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耕作所 陳君琛、沈恆勝、楊菁、湯葆莎、陳友飛
16 甘薯青枯菌(瘟)及其粗毒素的研究與利用 2005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植保所、耕作所、省植保站 盧同、種藏文、林時遲、謝世勇、李本金
17 鶴望蘭切花標準化栽培與保鮮技術研究 200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作物所、生物所、泉州朝陽鮮花實驗場 黃敏玲、陳詩林、吳建設、林兵、楊朝陽
18 福建省甘薯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與創新利用研究 200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作物所、省種植業推廣總站、龍巖農科所、泉州農科所 翁定河、蔡南通、郭其茂、朱鴻、楊立明
19 食品(茶葉、蔬菜)安全檢測與監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200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福州大學、福建出入境檢驗中心、茶科所、作物所、廈門大學、福建農大 謝增鴻陳國南、李壽崧、陳榮冰、溫慶放、陳錦權、林升清
20 殺蟲防病微生物農藥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 2008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福建農大、作物所、浦城綠安生物農藥公司 關雄、邱思鑫、黃志鵬、胡方平、翁瑞泉、黃天培、黃勤清、黃志鋒、劉建新、姚榮英
21 高蛋白大豆新品種福豆310的選育及套用 2008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作物所、省種子總站 林國強、張軾、鄭旋、滕振勇、徐樹傳
22 切花用向日葵品種選育與推廣 2009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作物所 黃敏玲、吳建設、黃賢貴、張文元、鍾淮欽

上表中“耕作所”為“作物所”的前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