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學院閩台科技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是在福建工程學院與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等台灣高校合作辦學基礎上,2010年7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正式批准福建工程學院設立閩台科技學院作為二級教學機構(閩教高【2010】91號),統籌管理閩台合作項目,統一組織教學工作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福建工程學院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是在福建工程學院與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等台灣高校合作辦學基礎上,2010年7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正式批准福建工程學院設立閩台科技學院作為級教學機構(閩教高【2010】91號),統籌管理閩台合作項目,統一組織教學工作。閩台科技學院實施普通高校本科學歷教育,採用“分段對接”合作培養模式,引進台灣高校的優質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經驗和國際化師資,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強強互補;採用“3+1”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大學本科四年學習期間,將於第二或三年到台灣合作大學學習,以最經濟的方式享用台灣著名高校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學生畢業經考核合格,頒發福建工程學院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台灣合作大學出具課程學習成績證明或結業證書。

招生批次:公辦本二批次

學院配置

閩台科技學院配備管理幹部10名,設定了綜合辦公室、教務部、學工部、黨總支、分團委等管理機構,成立了學生工作黨支部、學生會,加強了對閩台合作項目的組織領導。閩台科技學院積極推動閩台教育合作先行先試,致力於人才培養、科研合作以及項目推廣的合作交流,努力推進專業結構調整,深入開展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步建立了“融合優勢教育資源聯合培育海西建設急需的套用型本科人才”的框架。

擁有專業

土木工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通信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建築學交通工程(運營管理方向),新聞學(資訊與傳媒方向)

台灣合作大學

現在屬於閩台科技學院閩台合作項目的合作大學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台灣明道大學台灣逢甲大學

學院院標

福建工程學院閩台科技學院院標福建工程學院閩台科技學院院標

閩台科技學院的院標整體形狀為圓形,象徵著學院師生的團結協作和向心力、凝聚力。院標選取了大海、海鳥、書籍、書寫體院名、英文院名和齒輪輪齒構成的環狀等設計元素,將這些元素巧妙搭配運用,利用較少的元素,賦予了豐富的設計內涵。

1、院標內圈是齒輪輪齒構成的環狀,將“藍色大海”圖案鑲嵌其中,“藍色大海”代表知識海洋,代表“探索、夢想、未來”,喻示學院的師生滿懷青春的理想,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實現人生夢想,創造美好的未來。

2、齒輪輪齒構成的環狀,寓意著閩台科技學院以工科為主的辦學特色。

3、院標外圈是白色環狀,象徵純潔、高尚,喻示著閩台科技學院師生肩負著增進兩岸交流合作、服務海西建設的偉大、崇高使命。

4、取閩台科技學院首二字“閩台”的大寫拼音字母“M”、“T”為視覺元素,M與T組成了翻開的書本,書本寓意科技知識,M構成的書頁像展翅飛翔的金色海燕,橫跨在鑲嵌大海的輪齒構成的環狀中間,寓意著莘莘學子像翱翔的海燕在海峽兩岸知識的海洋里搏擊、收穫。書本的整體形狀獨具匠心,喻示了海峽兩岸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新型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

5、院標外圈上端書寫體“閩台科技學院”院名,與底部“Minta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jut”英文院名相對應,顯示出學院的莊嚴和厚重。

6、院標圖案整體藍色調,體現理性科學,各設計元素搭配、標識簡潔明確,整體動感強烈,不僅鮮明體現出了閩台科技學院的特色,又有著強烈的時代氣息。

學院院訓

博學致新 慎思明辨 融會貫通 取精行遠

福建工程學院閩台科技學院院訓福建工程學院閩台科技學院院訓

十六字校訓,內涵層層遞進:博聞強識,厚積薄發,實現創新;嚴謹治學,多思善辯,去粗取精;融會貫通,兼收並蓄,力爭突破;遵循規律,精益求精,志存高遠。

博學致新“博學”《論語 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意謂求學當廣泛獲取各領域知識,博聞強識,兼容並包。“致新”,致,追求;新,創新。“博學”與“致新”內涵相聯,相輔相成,在博學中創新,在創新中博學,汲眾家之長,博採群芳。

慎思明辨“慎思明辨”語出《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辨之”。慎思意為在求學過程中要有縝密的思維、慎重的考量,善於觀察、分析、考證,做到“學而有思”,由表及里,對知識要敢於存疑,不畏權威。明辨,指要求通過獨立思考,正確區分是非、真假、對錯、好壞,不斷地去粗取精,探索真理,推陳出新。

融會貫通,語出《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融會貫通意在倡導師生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貫通意識,融多元化資源而貫通之,才會有所突破,實現創新。

取精行遠,“取精”語出《左傳昭公七年》:“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取精,寓意要堅持不斷探索、分析、綜合的信念,遵守科學規律,又不因循守舊,做到精益求精。“行遠”語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行遠指要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首先就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取精行遠意指在遵循科學規律基礎上要志存高遠,求實務實,探索不已。

辦學定位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大局”的工作方針,以“海西”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遴選學校及台灣高校最具優勢的專業,開展“分段對接”培養模式合作,引進台灣高校的優質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經驗和國際化師資,由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科研平台開展科學研究、共同建立項目推廣機制服務社會,推進閩台教育合作,增進兩岸師生相互融合,增強兩岸師生同族同根的認同感,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工科套用型人才。

辦學特色

1、強強聯合。遴選的聯合辦學專業,既是學校最具優勢的專業,也是台灣合作大學的強項。由合作雙方共同制訂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實現優勢互補。

2、創新模式。融合兩岸“產學結合”的辦學理念,聯辦共建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專業,推進與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崗位技能的深度結合,創新套用型本科的辦學模式。特別為大陸的台資企業培養輸送適用人才。

3、分段培養。採用“3+1”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期間,安排一年在台灣合作大學學習,讓學生以最經濟的方式接受台灣著名高校的文化薰陶和享用台灣著名高校優質教育資源。

4、教學有機銜接。實行學分制管理,合理安排大陸3年、台灣1年的教學,並聘請台灣教師參加大陸授課。建立引進1/3優質台灣專業課程,保證1/4由台灣教師授課並進行考核的創新教學管理模式,最佳化師資隊伍。根據專業課程的大綱要求,採取共編教材或選用台灣合作大學提供教材方式,推進教材建設。

5、科研合作。構建合作雙方教師科研平台,發揮雙方師資優勢,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項目對接推廣機制,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6、增進融合。通過學生赴台學習、師資交流,相互了解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兩岸師生相互融合,增強同族同根的認同感,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