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恐龍

祿豐恐龍

祿豐恐龍,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長約4到6米,站起來有2米高,頭呈三角型,牙齒小而扁平,以植物為食。它前肢短,後肢長,平時用四條腿走路,是大型素食恐龍的祖先。

祿豐恐龍

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在三疊紀晚期(2億年前至1.8億年前)曾是恐龍繁衍生息的樂園。距省會昆明90多公里的祿豐縣,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恐龍化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號稱“恐龍之鄉”。

許氏祿豐龍

在全縣220平方米的面積里,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就出土了8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根據德國科學家許耐的名字命名

祿豐恐龍祿豐恐龍
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 Young),這條原蜥腳類恐龍長約4到6米,站起來有2米高,頭呈三角型,牙齒小而扁平,以植物為食。它前肢短,後肢長,平時用四條腿走路,是大型素食恐龍的祖先。

蘆溝龍

祿豐恐龍祿豐恐龍
祿豐縣另外一種著名的恐龍是蘆溝龍(Lukousaurus)。這是一種肉食恐龍,屬於虛骨龍類,大小和鴕鳥差不多,站起來有1.5米高,頭小而尖,長著一對大眼睛,喜歡在叢林中捕獵小動物。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避難來到雲南,在祿豐找到了2億年前的古動物群,打破了由外國人發掘中國恐龍的歷史。為紀念“七七事變”,楊鍾健將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命名為“蘆溝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