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禹大典

祭禹大典

大禹死葬會稽後,即開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動,以後歷時千年,承傳不絕。祭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多種形式:或宗室族祭,或皇帝御祭,或遣使特祭,或春秋例祭。

介紹

大禹死葬會稽後,即開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動,以後歷時千年,承傳不絕。祭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多種形式:或宗室族祭,或皇帝御祭,或遣使特祭,或春秋例祭。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制規定,大凡皇帝登位,務必遣特使到紹興告祭大禹陵曠據地方史志記載,明朝的17位皇帝中有11位於登極時遣官告祭。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則分別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十六年(1751)親來紹興御祭大禹。據考證,清朝皇帝派遣官吏到紹興祭禹的,康熙年間有8次,雍正年間有2次,乾隆年間有14次,嘉慶年間有5次,道光年間有4次,鹹豐年間有2次。最後一次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遣杭副都統將軍常恩奉旨致祭”。1932年10月,以慈善將軍著稱的紹興人朱慶瀾熊希齡許世英等倡設尊禹學會。1935年10月16日,浙江省暨第三行政區和紹興縣聯合祭禹。

古代紹興祭禹的日子,通常是在俗傳為大禹誕辰的舊曆三月五日,民國時期,紹興地方政府曾“定九月十九日為會稽山大禹陵廟年祭之期。每屆由縣主辦,著為常典”,所需經費則“列入本縣地方概算”。

新中國建立以來,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大禹陵廟的保護,經常撥款修繕。1995年4月20日,隆重舉行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禹陵大典”,規模空前,是為新中國祭禹之始。不久,江澤民親臨大禹陵視察,並親筆題寫了“大禹陵”坊額。接著,大禹陵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95年以來,祭禹已成為紹興市的一個常設節會,五年一大祭,由政府出面主持,日子固定在4月20日,也有了一套相對穩定的程式。

相關條目

文化

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