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

祭母

“祭母”,是聚居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山區的卡多人(哈尼支系)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

簡介

祭母節是新平卡多山寨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相傳從前有個卡多寨寡婦領著一孤兒過活,母親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費盡苦心把兒子養大。可是兒子長大成人後對母親不孝,張口就罵,動手便打。一天,兒子去犁地,地邊草叢裡見到一雀窩,雀媽媽正給全身光禿禿、張著嘴的小雀餵食。這一情景使他想起了小時候阿媽就像老雀餵小雀一樣,辛辛苦苦哺育自己長大,他越想越內疚,決心痛改前非。正在此時,阿媽手提飯籃來到地邊,他急忙上前迎接,可母親以為兒子又要打她了,丟下飯籃轉身便跑。兒子邊呼喚著“阿媽”邊追趕,前面一條大河擋住去路,阿媽無奈跳進了河裡。兒子也急忙跳進河中,結果撈到一根焦木,他認定那就是阿媽,便扛回家裡,雕成阿媽的像供在堂內祭奠,這天是二月屬牛日。人們被他的孝心感動,各村寨都指定一棵大樹象徵“母親”進行祭奠,“祭母”活動就此興起來了。

至今每年農曆二月屬牛日,各山寨停止農事活動,安排小伙子們捕雀打鳥,婦女拿魚,留下部分人殺豬宰羊。各家按一個兒子送0.5公斤大米和酒給經辦人,留在家中的人備好酒席。夜幕降臨時,在一棵象徵母體化身的大樹下,燃起篝火,獻上祭品。主持者領著全寨男女老少,跪拜著唱起《思母歌》,唱畢,眾人入席飲酒吃飯。年輕兒媳們給老人們敬酒添菜,談論著寨中小輩兒女們一年來孝敬長輩的情況。

活動

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這天,卡多山寨停止了一切農事活動。一大清早,小伙子上山捕雀打獸;婦女下河拿魚;成年男人留在家中殺雞宰羊。早飯後,經辦人把各家提來的糧食和酒(酒按每家有幾個兒子來收,每人一斤半)連同早上派出去捉拿到的東西一齊收攏,由一些人備辦酒席。太陽當頂的時候,備辦酒席的人們在一棵傳統的象徵母體的大樹前,擺好酒和豐盛的食品。當主持“祭母” 活動的長者宣布“祭母”開始時,置於近旁的大鼓和大鑼一齊敲響,伴隨著鑼鼓聲,早已經站立在母樹前的男女老少以懷念之情,唱起《思母》歌:

身前立著母體化做的樹,

望見樹 淚成串,

唱上百歌 唱不完母親恩情,

山泉不斷 沒有娘兒恩情長。

英雄都是母親養,

阿皮梭么(哈尼卡多語。阿皮梭么是統管天上的最高神,也稱彌塔直么。)也有娘。

歌畢,全寨人按年齡大小順序入席飲酒吃飯。席間,大家議論著寨子裡的兒女們對父母、媳婦對公婆的好壞,直到太陽下山才慢慢散去。 為什麼卡多人每年都要“祭母”?老輩子人是這樣講給我們聽的。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個卡多寨子裡,有一個年紀輕輕的婦人,兒子還不滿周歲,丈夫就去世了,她孤單單的守著這棵獨根根過日子。這個婦人待兒子的心比春蜂蜜還要甜。十冬臘月天氣冷,怕娃娃冷病了,雞叫頭遍就忙起來燒著床面前的火塘給兒子烘被子;熱哈哈的六、七月間,又怕兒子熱傷風啦,她就領著娃娃到寨子頭那棵冬青樹腳下做針線活計。逢年過節,隔壁鄰居給她一塊麂子肉,她捨不得吃一嘴,就把它曬成乾巴,一片一片切下來,放在火塘上烤給兒子下飯吃。有時候,兒子少吃幾嘴,她就咽不下去。多吃一碗,她就笑得合不攏嘴。

寨子旁邊的金雀花開了十五次,山坡上的酒瓶花謝了十五回,兒子已經長成象小牯子牛一樣的伙子了。可是,母親的頭上象開滿了白生生的苦刺花,身體也漸漸衰弱下去。兒子良心不好,他每天只做田地里的活計,家務事都要母親操勞。更惱火的是不管栽種還是收割,也不管熱天還是冷天,他在外邊做活計,都要母親早一頓晚一頓給他送飯。飯送去早啦,開口就罵,飯送去遲啦,動手就打。有一天早上,他到離寨子很遠的大河邊耙地,地耙完後坐在耙上等飯吃。在地邊的草棵棵里,他看見一隻老黑頭翁飛來飛去忙個不停,朝黑頭翁落腳的地方一瞧,原來這隻老雀正在給剛剛出蛋殼的小兒一口一口地渡食。他仔仔細細地望著那些全身光禿禿的小兒,一個一個張開又大又紅的小嘴接食的樣子,聯想起小時候母親給他餵飯餵湯的情景,這還不算,母親還經常省下鹽巴錢,請上街的人買點糖回來,總是一小點一小點掰開放在自己的嘴裡,親眼瞧著吃下去。正想著,老人已經提著飯籮來到不遠的地方啦。他望著母親象竹筷拌筍絲一樣歪歪倒倒走不穩的雙腳,眼淚仿松毛尖尖上的露水珠快滴落下來了。他痛恨自己的過去,用雙手猛猛地捶打自己的頭,下決心痛改前非,從今後要好好孝敬老人。很快站起身來急急忙忙向母親迎上去。老人以為兒子又發大火啦,追過來怕是因為飯送遲了又要打她,歇下飯籮折返身就跑。“母親不要跑,等一等,聽我說。”老人哪裡還敢停腳,一股勁朝前跑,心想:自己年紀輕輕就守寡,巴望兒子長大成人後過幾天好日子,哪知道養著個黑心腸的兒子。現在上年紀啦,還時常受兒子打罵,多命苦啊。老人邊跑邊流眼淚,越是傷心,跑得越快,不覺已經來到大河邊了。前面沒有路,後面兒子馬上就追著啦,老人想想往後的日子,心一橫,咬緊牙跳進河裡去了。等兒子趕到,母親早被旋渦渦捲走啦,兒子急忙跳進水裡,一邊哭喊“母親”,一邊打撈著。他繼續撈呀撈呀!撈著撈著,一頭子想起六歲那年的事:那年,自己哭著要一條包頭。為了自己有一條卡多娃娃人人應該有的包頭,母親抱著自己,背上背著捨不得吃的核桃,翻過一架又一架山到街子上,用核桃換包頭,當母親把抱頭纏在自己的頭上,背著自己往回家的路上走的時候,半路上遇著大雨,母親脫下衣裳給自己蓋著,她老人家卻被大雨淋病了。母親睡在火塘邊一陣一陣說昏話,自己生怕母親死了,大聲哭喊著呼喚母親。哭聲驚醒了老人,母親睜開眼睛後替自己把頭上的包頭扶正,擦掉臉上的淚水,雙手把自己緊緊摟在懷裡,想到這裡,他哭得更傷心了,拿出吃奶的力氣,終於從水中摸著一根木頭。他認定就是母親的遺體,扛回家去抱著木頭一直哭到天亮。從第二天起,他把木頭雕成母親的像,又在門前砌了個土台台,把木雕供在上面,跪在土台前邊,邊哭邊誦揚母親撫養自己的深思,邊數自己的罪孽。寨子裡上點年紀的人都聽到了,年輕人和小娃娃都圍著聽他哭。一位年紀最大的人把全寨子的老人喊到他家的火塘邊,商量出了讓小輩子人學著他做的辦法。還請唄瑪編出歌來教大家唱,把他母親去世的這一天訂為“祭母”的日子,讓寨子裡的人都來祭奠。慢慢地,“祭母” 活動在卡多山寨傳開了。

據說,他母親是在農曆二月屬牛日去世的,所以,村村寨寨的卡多人都把每年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訂為“祭母”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