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承受力

社會心理承受力是指社會群體及個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大變動在心理上的可接受性、適應性及耐受性。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心理氣氛和心理環境,是實現改革的民眾心理基礎。若操之過急,驟然打破人們的正常秩序與心理平衡,引起過強的反感心理,就會在心理上對改革形成一種阻抗。

社會心理承受力

正文

社會群體及個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大變動在心理上的可接受性、適應性及耐受性。人們具有不斷調整其認知、情緒、態度及行為的能力,以適應社會變化。社會心理承受力是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發展的,隨著個體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加大。社會變動與人們原有的心理狀態發生矛盾,產生明顯的心理壓力。使個體表現為認知、情緒、態度與行為的不適與失調。社會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限度,可分解為若干個操作性指標。多數人的社會心理承受力超出此限,則社會可能出現不安定局面。
影響社會心理承受力因素很多,如:①群體的利益與機會的獲取是否公平;②個體需要滿足的程度與方式;③群體的文化背景、歷史形成的國民性格以及群體心理氣氛等。
改革與社會心理承受力 人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可以通過民意測驗、社會測量與評估、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等多種途徑來了解。為使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得以順利進行,必須對人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作出預測,估計到在多長時間和什麼範圍內,各項改革措施能為多數人所接受,並據此妥善安排每項改革的時間程式,逐步地、分階段地進行,使人們對於新事物、新措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與適應過程;要注意人們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性,作為輿論準備,逐步提高心理適應的承受力。
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心理氣氛和心理環境,是實現改革的民眾心理基礎。若操之過急,驟然打破人們的正常秩序與心理平衡,引起過強的反感心理,就會在心理上對改革形成一種阻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