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本書主要對中外社會人類學者研究中國問題時提出的論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述。此外,還對社會人類學視角及其在具體研究中的運用作出了闡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第一章是對社會人類學和中國學關係的簡要評論,其目的在於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引入“中國社會的人類學路徑”,提出社會人類學與漢學人類學之問關係存在即問題。

第二章總結吳文藻、費孝通等開創的中國社區研究學派的理論,但是也試圖把它們放在社會人類學民族志方法問題中討論,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將與中國人類學未來面向的討論聯繫起來。

第三章是對被稱為“漢學人類學導師”的英國人類學家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理論的評述,其焦點是中國宗族研究中社會與國家關係分析的內在困境j聽要解決的是社會人類學從“簡單社會”轉入“複雜的文明社會”之後出現的方法論和理論獨特性問題。

第四章評述的是施堅雅(G.WilliamSkinner)的中國鄉民社會之經濟人類學理論,所提出的問題仍然與中國社會人類學理論方法的獨特性有關,但是,其切入點是“理性經濟人”(rationaleconomicman)模式的弱點。

第五章概括了社會人類學者對中國宗教和儀式的論述,並力圖從這一概括中提出中國文化大、小傳統的關係、傳統與現代性的關係、歷史與人類學的關係問題,並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Wolf)、馬丁(EmilyMartin[Ahern])、王斯福(Stephan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Sangren)、蕭鳳霞(HelenSiu)等人的理論。

第六章從近年社會人類學的理論轉變和“反思人類學”(reflexiveanthropology)的出現觀察西方漢學人類學的危機,重申“漢學”與人類學關係的複雜性及其社會理論背景。

第七章是圍繞“本土人類學”展開的,其前一部分是有關在西方出現的本土人類學潮流的概觀,後一部分則是對中國本土人類學的評論。通過國內外本土人類學的比較以及對個人經歷的回顧,我試圖為中國學界未來的發展提出若干可供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最後,我把有關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紹和一篇近作放在兩個附錄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圖實驗的主要研究取向。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生,人類學家。1985至1987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聘任博士後,1993至199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聘任博士後,1995年7月-1995年10月訪問學者(台灣)。

王銘銘本人王銘銘本人

本書目錄

引言

致謝

一社會人類學與漢學

社會人類學及其基本特點

漢學人類學:中國社會的人類學探討

二從民族志方法到中國社區論

太平洋民族志模式在中國的傳播

社區研究的新試驗

社區中的歷史與社會一文化力量

小地方中的大社會

三宗族、社會與國家

“宗族範式”的譜系

弗里德曼的悖論

“邊陲地區”的社會

宗族:國家與社會

宗族與現代性

漢學人類學的概化困境

四市場與社會結構理論批判

核心地點的級序

巨觀區域的結構功能與發展周期

國家行政網路與非正式權力對經濟區系的依賴

對經濟空間理論的挑戰

經濟人類學的啟示

五象徵與儀式的文化理解

民間宗教的界說問題

民間宗教與“大傳統”的關係

民間宗教的社會與文化分析

民間宗教與區域歷史中的社會

民間宗教與現代化理論

民間宗教的再體驗

六“反思運動”及其理論挑戰

漢學人類學的理論問題

“後現代主義”其及影響

七社會人類學的本土化

西方人類學回歸本土的試驗

中國本土人類學的思考

“顛倒的東方論”的危險與中國人類學者的使命

八結語:漢學人類學的繼承與反思

附錄

(一)關於中國人類學及其發展的對話

(二)人類學的中國相關性——圍繞《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的對談

(三)尋找中國人類學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