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以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 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根本對立的經濟形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正文

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在社會主義社會,全社會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占統治地位,同時還存在著比重不大的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和其他非社會主義所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 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其他私有制以後建立起來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決定的。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使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繫日益加強,生產日益社會化。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的激化,要求以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根本對立的經濟形式。公有制排斥人剝削人的制度,否定憑藉生產資料所有權占有他人勞動的權利。它不可能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產生。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經過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依靠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剝奪資本家的資本和其他剝削者的財產,才得以建立。
K.馬克思F.恩格斯曾經構想,社會主義公有制將在最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誕生,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上,將建立起全社會勞動者共同占有社會全部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個構想沒有實現。由於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1917年,首先在社會生產力中等發展程度的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亞洲等一系列生產力不很發達的國家相繼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也都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現階段,還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一般都經歷了一個過渡時期。有的國家用較短的時間通過沒收的方式實現資本的國有化;有的國家用沒收的方式把大資本國有化以後,又用較長的時間通過贖買的方式實現了中小資本的國有化。對小農經濟是不能剝奪的。在原來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一般採取自願聯合為合作社的方式,把個體勞動者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勞動民眾的集體所有制。在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引導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走合作化的道路等不同途徑,逐步完成的。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意味著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資本主義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成份已經被消滅,個體經濟也不占重要地位。蘇聯於1936年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工業中占99%,在農業中也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當時公有制經濟的純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90%以上。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和形式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平等地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和產品。隨著公有制的確立,生產資料從剝削手段變為滿足勞動者物質文化需要的條件。勞動者擺脫了從奴隸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期受剝削和受奴役的地位,以主人翁的身份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勞動者擁有管理企業和國民經濟的權力,可以按照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有計畫地管理經濟過程。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管理者,彼此建立了互助合作的關係。為自己的自願勞動取代了為他人的強制勞動。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熟練勞動者和非熟練勞動者,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尊卑貴賤的差別。勞動者是生產成果的共同主人。生產品按照勞動者的共同利益進行分配,兼顧他們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勞動者之間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並先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是社會發展的一次巨大飛躍,人類開始成為自然界的真正的和自覺的主人,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當代先進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它基本適合現有生產力的性質,可以比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其他私有制更快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現階段,社會主義公有制有兩種基本形式:全社會勞動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同兩種公有制形式相適應的是以全民所有制為基礎的國營經濟和以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合作經濟。這兩種公有制經濟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公有制主要採取社會所有制的形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和全體勞動者都有保護、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義務和責任。社會主義國家用憲法和法律形式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犯公共財產。
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現階段,社會生產力還不很發達,有些社會主義國家還廣泛存在著使用手工工具和半機械化工具的生產。與此相適應,在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以外,一般地都存在著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經濟以及其他非社會主義經濟形式。以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包括個體所有制在內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是現階段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基本所有制結構。
中國從1979年以來,改變了過去只重視發展全民所有制經濟,輕視集體所有制經濟,排斥個體所有制經濟的傾向,依據生產力的現狀,實行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所有制結構。這種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包括:①以全民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②以部分勞動者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合作經濟;③個體所有制經濟;④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個體所有制經濟以及三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經營的聯合經濟。此外,還有一些公有制經濟和外國資本合營的企業,以及外國資本獨資經營的企業,它們在國家法令允許的範圍內發展,用以吸收外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可資借鑑的管理經驗。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城市和工業中的主要經濟形式。它擁有最強大的經濟力量,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改造社會經濟的物質基礎。它是保障集體所有制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和引導個體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決定性條件,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是農村中的主要經濟形式,並廣泛存在於城鎮手工業、工業、商業、服務業之中。它在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和保障人民生活中有著顯著的作用,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體經濟從事國家政策允許的有益於社會生產和方便人民生活的經濟活動,在城市和農村,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幾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經營的聯合經濟打破了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發展了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密切了供產銷的聯繫,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合理布局,有利於合理地利用資源。
多種經濟形式的合理配置和發展,有利於繁榮城鄉經濟,方便人民生活,更好地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發揮各種因素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要繼續大力發展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在保證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前提下,個體經濟和中外合資企業等也要有一個適當的發展。
發展趨勢 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在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以後,將會增加公有化的程度和比重。個體經濟會逐步向合作經濟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個過程將是相當長的,絕不能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狀況而人為地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急於改變所有制形式。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