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六年

磻溪六年,道教術語,宗教典故。指道教大師王重陽死後,丘長春等四徒守陵三年之後,丘長春便到磻溪傳道六年的苦難經歷。

磻溪六年

磻溪六年,道教術語,宗教典故。指道教大師王重陽死後,丘長春等四徒守陵三年之後,丘長春便到磻溪傳道六年的苦難經歷。也就是從1174年至1180年,丘長春“乞食於磻溪。脅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變,人呼為‘蓑衣先生'。如是六年”。六年所受之苦,世間難尋。道教後學難以仿效。是意在弘揚丘祖為修道表現出的那種百折不撓的吃苦精神。
磻溪六年,丘長春以苦磨性,一心修真,刻苦讀書。丘長春所看之書,除儒、釋、道三教經典外,還涉獵秦文漢賦、唐詩宋詞等歷代文學名著,對《周易》也深究妙悟,“百尺孤松影下,獨弄周天卦。”丘長春博覽群書,學識豐富,是詩人是書法家,《磻溪集》中有題紙扇詩多首,說明求字的人很多。

詞語釋義

磻溪
讀音:pan xi
解釋:溪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相傳是姜太公釣魚的地方。
出處: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於此也。”
丘長春真人,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公元 1148 年戊辰 ( 金皇統八年、南宋紹興十八年 )正月十九日誕生於山東省登州棲霞縣濱都鄉。與人言談“非長生久視之說不道,非驂鸞跨鳳之語不詠。”金大定七年丁亥丘長春棄俗入道,居崑嵛山。拜師王重陽,成其高足,即“全真七子”之一。王重陽祖師,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尊稱“全真教主”。1112 年壬辰(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誕生於陝西鹹陽大魏村。逢亂世,懷才不遇,看破世事,辭官歸家。1159年己卯,挖活死人墓,三年修煉大法。1167年東出潼關,到山東傳教布道。1168年春,丘王重陽住煙霞洞,秋冬居文登。
1169年十月,王重陽攜四子,遊河南開封邸。1170年正月,王召馬、潭、劉、丘-曰:丹陽已得道,吾無慮矣。1174年八月,在陝西戶縣秦渡鎮的真武廟中,馬、譚、劉、丘,商討修道。1174年至1180年,丘長春“乞食於磻溪。脅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變,人呼為‘蓑衣先生'。如是六年”。六年所受之苦,世間難尋。道教後學難以仿效。是意在弘揚丘祖為修道表現出的那種百折不撓的吃苦精神。
全真道《功課經·七真浩》曰: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依此可知“磻溪六年”對丘長春來說是何其重要!丘長春隱居磻溪,晚年,對這段隱修生涯感嘆不已。賦詩道 : “東海西秦數十年,精思道德究重玄。日中一食那求飽,夜半三更強不眠。”。 丘長春入磻溪,是“煙火俱無,簞瓢不置,日用何曾積。”“逐時村巷求覓”“選甚冷熱殘餘,填腸塞肚,不假珍羞力。” ( 文中所引,除註明出處者外,皆引自丘長春《磻溪集》,下同。 )
“須憑一志,撞開千古心月。”磻溪地處秦川西部,此地民風淳樸,他崇高的人品,堅守苦節,感動鄉民,“逐疃巡村過處,兒童盡呼飯相留”。“君子謀道不謀食”-非“壯貫皮囊”,真正目的是為修道,是為了超生滅。鑿長春洞,賦詩: 《磻溪鑿長春洞》,記述在磻溪修煉的洞穴 :
峨峨峻岭接雲衢,古柏參天一萬株。
瑞草不容凡客見, 靈禽唯只道人呼。
鑿開洞府群仙降, 煉就丹砂百怪誅。
福地名山何處有, 長春即是小蓬壺。
長春子磻溪集》:
《 長 春 子 磻 溪 集 》 , 元 邱 處 機 撰 。 六 卷 。 簡 稱 《 磻 溪 集 》 。 作 者 道 號 長 春 子 , 居 磻 溪 學 道 , 故 以 此 名 書 。 書 前 有 金 世 宗 大 定 二 十 六 年 ( 1 1 8 6 ) 胡 光 謙 序 , 大 定 二 十 七 年 ( 1 1 8 7 ) 毛 麾 序 , 金 章 宗 泰 和 六 年 ( 1 2 0 6 ) 移 剌 霖 序 , 泰 和 八 年 ( 1 2 0 8 ) 陳 大 任 序 。 考 邱 處 機 於 大 定 十 四 年 ( 1 1 7 4 ) 入 磻 溪 穴 居 六 年 , 則 此 書 成 於 大 定 時 期 。 卷 一 為 七 言 律 詩 。 卷 二 為 七 言 絕 句 。 卷 三 有 《 青 天 歌 》 、 《 吟 》 六 首 、 《 頌 》 三 首 、 《 步 虛 詞 》 二 首 、 《 世 宗 挽 詞 》 一 首 、 《 古 調 》 十 五 首 、 五 言 短 句 三 首 、 五 言 長 篇 五 首 。 卷 四 為 五 言 律 詩 。 卷 五 為 詞 。 卷 六 亦 錄 詞 數 十 首 。 除 少 數 為 傳 道 之 作 外 , 多 為 題 詠 、 抒 懷 、 應 酬 一 類 。 為 研 究 邱 處 機 生 平 及 其 思 想 的 第 一 手 資 料 。 收 入 《 正 統 道 藏 》 太 平 部 。
參考資料:
1.任 繼 愈 主 編 《 宗 教 大 詞 典 》 第 1 1 6 頁 ,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 1 9 9 8 年 版 ;
2.卿 希 泰 主 編 《 中 國 道 教 》 第 二 卷 第 2 1 5 ─ 2 1 6 頁 , 上 海 知 識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版 ;
3.胡 孚 琛 主 編 《 中 華 道 教 大 辭 典 》 第 3 8 7 頁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1 9 9 5 年 版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