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之戰

磧口之戰

唐攻東突厥之戰,是唐朝前期中原李唐王朝與北方突厥族奴隸主貴族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朝集議攻打突厥開始,到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設定管轄突厥的單于、瀚海二都護府結束,前後經過了26年戰爭,唐朝取得了反擊突厥入侵的勝利。

基本信息

概述

唐反攻東突厥之戰要圖唐反攻東突厥之戰要圖

唐擊滅東突厥的作戰。唐貞現三年(629)十一月,唐鑒於突厥內外叛離、國中饑寒,命兵部尚書李靖督李世勣、柴紹、薛 徹、李道宗等率軍於余萬,自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分路進擊突厥。貞觀四年(630)正月,李靖率輕騎3000人自馬邑(今山西朔縣)夜襲定襄(今內蒙占和林格爾境),頡利北逃。李世勣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與突厥戰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境),頡利退屯鐵山(今內蒙古大青山),欲以偽降待機退漠北。#d 李靖等決計殲滅頡利,遂用唐使者至突厥營地安撫突厥之機,率精騎萬餘,攜20日糧,追擊至陰山(今大青山),俘千餘帳。李靖又命部將蘇定方率200騎乘霧前進,李世勣直奔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境)。頡利見唐使者,大悅,以為安然無事,當發現蘇定方逼近時,才倉皇而逃,部眾潰散。唐軍斬殺萬餘,俘十餘萬口。頡利率萬餘人逃至磧口時,又被李世勣軍堵擊,突厥大酋長皆率眾降,頡利逃奔蘇尼失部。三月,唐李道宗等迫使蘇尼失擒頡利降。至此,漠南東突厥勢力基本平定。

背景

李靖李靖

隋末唐初,突厥始畢可汗趁中原地區戰亂不休,開始重新崛起,屢次發兵甫下騷擾,支持劉武周、梁師都、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為集中精力統一全國,對突厥採取優容策略,並曾考慮遷都以避之。玄武門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認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20萬,長驅直入,很快進至長安城西渭水便橋北。唐太宗親至橋南,與頡利隔水對話,責其負約。唐軍主力繼至,軍容嚴整。頡利見唐軍有備,不敢決戰,遂與唐太宗結盟後退兵(參見“涇陽之戰”)。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徹底解除突厥威脅,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以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他一反前朝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於貞觀元年爭取割據恆安鎮(今山西大同東北古城)的苑君璋歸附,二年擊滅割據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的梁師都,占據了便於反擊東突厥的軍事要地。而突厥內部由於連年征戰和霜凍乾旱等天災,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可汗,並接受唐王朝冊封;東突厥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可汗壓制排擠,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

過程

三年十一月,突厥軍進擾河西,被肅州(治酒泉,今甘肅酒泉)、甘州(治張掖,今甘肅張掖)守軍擊敗。唐太宗以此為藉口,於二十三日詔命并州都督李績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率兵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反擊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驍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進屯惡陽嶺(今山西平魯西北),乘夜襲占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後,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李靖又派間諜離間其部眾,頡利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至定襄降唐。頡利見康蘇密降唐,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雲中(今山西大同)的李績大軍截擊,大敗。頡利退屯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集餘眾數萬。頡利自覺已不是唐軍對手,即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上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等去突厥撫慰,令李靖率兵接應。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與李績會合,相與定謀,認為頡利雖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於薛延陀等部,則很難追殲;今唐儉在突厥,頡利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可不戰而擒之。李靖令李績統大軍繼後,親率精騎萬名,各備20天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李靖軍至陰山,遇突厥營帳千餘,盡俘之以隨軍。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未加戒備。初八,李靖派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發現,頡利乘千里馬先逃。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唐儉亦脫險而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