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虎形瓷枕

磁州窯虎形瓷枕

為迎奧運,首博精心籌備2年,從國家文物局,到26個省市的文化文物廳局,共有55家博物館為了奧運,積極配合,傾囊獻出自己的鎮館之寶,舉辦了轟動一時空前的歷史文化五大展。其中,《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一展,薈萃了各省博物館的精品文物,以169組件文物生動地勾勒出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輪廓。這169組件文物中,就有一件上博送展的磁州窯白地黑花鶺鴒圖圓虎枕。

基本信息

磁州窯虎形瓷枕磁州窯虎形瓷枕

名稱:炎夏的幽宜——磁州窯虎形瓷枕
時代:金 大定二年(1162年)
尺寸:高12.8、長39.6、寬19.5厘米
館藏:上海博物館藏
簡介:以虎為造型。猛獸為枕可鎮妖避邪、早得貴子。唐代韋後的姐姐出嫁後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紋飾常出現、豹、鹿等,也與其民族“秋捺缽”(秋天狩獵)的生活習俗有關。此枕將虎的威猛及水鳥的靈巧和諧地組合一起,體現了工匠的豐富想像力。枕底有墨筆行書“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張家”11字,應是買主隨手寫下的。瓷枕為夏季寢具,宋代瓷枕上有題詩為:“久夏天難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窯為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以白地黑花裝飾為特色,畫面活潑自然,筆法簡練豪放,圖案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官窯所缺乏的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

形制、寓意

磁州窯虎形瓷枕磁州窯虎形瓷枕

這隻虎形枕,從圖片資料中得知。
虎枕為臥虎造型,高12.8、長39.6、寬19.5厘米。胎呈灰色,敷化妝土,虎身施赭黃釉,毛髮斑紋以黑彩畫成,釉面肥厚清亮,黃黑色彩鮮明。虎耳、眉、眼和嘴則以白釉點綴,虎耳各有一小圓孔。
枕面上以水墨筆法繪有一隻鶺鴒,立渚中,睜眼回望遠處2隻飛鳥,似與其同伴調皮嬉戲。
畫面中的鶺鴒,寥寥幾筆,神態畢現,筆法流暢靈動。
鶺(ji)鴒:鳥名,也做“脊令”。體小尾長,頭黑額白,背部黑色,腹部白色,翅和尾黑色有白斑,常在水邊捕食昆蟲,益鳥。
此枕將虎的敦實、威猛及鶺鴒鳥小巧、靈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體現了民間工匠的豐富想像力。
枕底露胎,有墨筆行書 “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張家”一行11字,應是買主隨手寫下的。
瓷枕為夏季寢具,宋代瓷枕上有題詩為:“久夏天難暮……一枕最幽宜。”
枕以虎等猛獸為造型。據說是可鎮妖避邪、早得貴子。

歷史記載

磁州窯虎形瓷枕磁州窯瓷枕

《唐書•五行志》載:“韋後姊七姨嫁將軍馮太和,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忱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
又,《太平廣記卷二百八十八-妖妄記一-馮七姨》曰:唐逆韋之妹,馮太和之妻,號七姨。信邪見,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去魅,作伏熊枕以為宜男。太和死,嗣虢王娶之。韋之敗也,虢王砟七姨頭送朝堂。即知辟邪之枕失效矣。
張鷟《朝野僉載》專記隋唐野聞,也載:“逆韋之妹馮太和之妻號七姨,信邪,見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去魅,作伏熊枕以為宜男。太和死,嗣虢王娶之。韋之敗也,虢王斫七姨頭送朝堂,則知辟邪之枕無效矣。”
三段史料,都提到唐中宗為皇后的姐姐七姨有關枕頭的事,大致是:韋後的姐姐,人謂七姨。當年嫁將軍馮太和,她對那些道術十分相信,認為豹頭形枕可辟邪,白澤枕可祛鬼魅(鬼氣),而作伏熊枕可以使自己的男人健康長壽。然而,她的丈夫馮太和不久便去世。接著,她又嫁給了虢國王。韋後爭權失敗,虢國王砍下馮七姨的腦袋送上大殿。當即便知道那辟邪的枕頭無效了。
至於那枕是否是瓷枕,已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些關於枕頭的軼事,使我們得知,在唐時,瓷枕不僅是為日常生活中的寢用品,還可作裝奩品為陪嫁物,一反映了唐時的婚俗情況,二還可通過韋七姨擇枕的迷信舉止中,了解到瓷枕在古人眼中,還是一種代表祈祝平安的吉祥物。
金代器物紋飾常出現虎、豹、鹿等,可能也與其民族“秋捺缽”的生活習俗有關。
“捺缽”,契丹語的譯音,本義為行宮、行營、行帳。宋 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六云:“北人謂住坐處曰捺缽,四時皆然,如春捺缽之類是也。不曉其義。近者彼國中書舍人王師儒來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問師儒,答云:‘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
自遼代以來,“捺缽”一詞由行宮、行營、行帳的本義被引申來指稱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即所謂的“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
遼朝的四時捺缽是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金朝的捺缽,其重要性雖不及遼朝,但也是有金一代歷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表現了女真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質。由於《金史》沒有像《遼史》那樣專有一個《游幸表》來記載捺缽事項,所以有關金代捺缽的史料較為零散。
磁州窯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以白地黑花裝飾為特色,畫面活潑自然,筆法簡練豪放,圖案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著官窯所缺乏的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這點,不僅百姓喜歡,連貴族也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