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清紫筍茶

碩清紫筍茶

碩清紫筍茶是浙江省長興縣地方特產之一。紫筍茶賴以生長的顧渚山屬低山丘陵,坡度平緩,植被豐富,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適宜茶樹生長。

簡介

1

紫筍系茶樹無性系品種之一。從貴州叢茶的實生後代中單株選育而成,以嫩葉色澤微紫、背卷、狀似筍殼而得名。屬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植株樹姿半開張,分枝密度中等。葉姿上斜,葉片呈橢圓形,葉尖較鈍,葉面隆起,葉身平而背,葉色綠,富光澤,葉肉較厚,葉質較軟,側脈明顯,鋸齒細勻,葉緣波狀。芽葉肥壯,茸毛較多,育芽力強,發芽密度中等,持嫩性強,開花結實力一般,扦插成活率一般。抗逆性較強,適制炒青綠茶和紅茶,宜在長江以南的綠茶和紅茶區推廣。

碩清紫筍茶是浙江省長興縣地方特產之一。

紫筍茶產區在水口鄉顧渚山及其附近山區。顧渚山位於縣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夾於兩岕之間(北有懸臼岕,南有斫射岕),西北靠大山,東臨太湖,小氣候條件好,坡地在山陰處,土層厚,土質(種茶葉地)為黃泥沙土和香灰土,有機質含量最高為6%一7%,但平均在2%~3%之間。唐湖州刺史張文規稱:“茶生其間,尤為絕品”。陸羽、陸龜蒙先後置茶園於此。顧渚山周圍的桑孺塢(今敘午岕)、白薴山、懸腳嶺為紫筍茶的主要產區。其次是鳳亭山、伏翼澗、飛雲寺、曲水寺、青峴嶺、啄木嶺。裴文《茶錄》:“顧渚、蘄陽、蒙山最上,其次壽州,陽羨。”李肇國史補:“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讀書後志》云:“陸羽與朱放輩論茶,在浙西以顧渚第一。”

名稱由來

紫筍一名,源於唐代陸羽《茶經》:“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紫筍茶入貢,始於唐大曆五年(770年)。宋嘉泰《吳興志》載:“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762~779)以其(宜興)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曆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新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土貢……紫筍茶、金沙泉。”

茶葉特徵

為白毫顯露,芽葉完整,外形細嫩緊結,色澤綠翠,香氣濃強,滋味鮮醇,湯色淡綠明亮,葉底細嫩,很有特色。

長興作為茶聖陸羽的第二故鄉,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涉足於紫筍茶原產地顧渚山,留下了許多詩篇和摩崖石刻,成為珍貴的中華茶文化遺產。“紫筍”一名,也由陸羽《茶經》“紫者上,筍者上”而得名。隨著紫筍茶貢額的增加,在顧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茶廠——貢茶院。每年穀雨前,皇帝詔命湖長兩州刺史督造貢茶,顧渚山立旗張幕,太湖裡畫舫遍布,盛況空前。龍袱包茶,銀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將貢茶送到長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等詩句。當時採茶役工約三萬,工匠千餘,累月方畢。顧渚紫筍茶在唐代連續進貢八十多年,會昌中(公元843年)進貢紫筍茶數量近二萬餘斤,朝廷將貢額勒石立碑,定名為“顧渚焙貢”。自唐朝經過宋、元,至明末,連續進貢876年。顧渚紫筍茶作為貢茶可謂進貢歷史最久、製作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質最好、進貢時間最長的貢茶,顧渚紫筍是中國貢茶之最。

生長條件

顧渚山屬低山丘陵,坡度平緩,植被豐富,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適宜茶樹生長。顧渚山因處於良好的小氣候條件從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筍茶,紫筍茶有著優異的內質和獨特的香味,芽葉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條索緊裹,沸水沖泡,芳香撲鼻,湯色清朗;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

顧渚山紫筍茶的品質特徵是:芽色帶紫,芽形如筍,葉底肥壯成朵,茶汁碧綠如茵蘭香撲鼻甘味生津,茶性溫和,提神配目。由於紫筍茶品質特佳,被列為上貢珍品,貢額逐年增大。

紫筍茶於1979年開始恢複試制,1982年首次參加全國名茶評比,得到專家名師的一致讚譽,榮獲國家級名茶證書。

採摘

紫筍茶賴以生長的顧渚山屬低山丘陵,坡度平緩,植被豐富,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適宜茶樹生長。顧渚山因處於良好的小氣候條件,從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筍茶,紫筍茶有著優異的內質和獨特的香味。紫筍茶的特點為:芽葉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條索緊裹,沸水沖泡,芳香撲鼻,湯色清亮,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

顧渚紫筍茶於每年的清明至穀雨期採摘,摘取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茶芽。其製作,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製成的極品茶芽葉相抱似筍;上等茶芽嫩葉稍展,形似蘭花。

地位

紫筍茶,產於浙江長興顧渚山一帶。。“紫筍”一名,也由陸羽《茶經》“紫者上,筍者上”而得名,紫筍茶又被稱為湖洲紫筍、顧渚紫筍。被歷代文人譽為“茶中極品”。從唐代開始,經過宋、元,至明末,連續進貢876年。顧渚紫筍茶作為貢茶可謂進貢歷史最久、製作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質最好、進貢時間最長的貢茶,顧渚紫筍是中國貢茶之最。

對於紫筍茶的挑選,唐代茶聖陸羽早在《茶經》上有所記載,其方法是: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

歷代文人墨客對紫筍茶也是情有獨鍾,寫下了不少的關於紫筍茶的詩句。張文規《湖州貢焙新茶》詩云:“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錢起也有詩云:“竹下忘言對紫筍,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由此可見,紫筍茶所享有的盛譽和當時所受歡迎的程度。

沖泡方法

選用透明玻璃杯來沖泡,先用沸水進行溫杯,這樣有利於更好的泡出茶香,將溫杯的水倒掉,這時再倒入約杯身四分之一的九十度左右的熱水,放入適當茶葉,待乾茶充分吸收水份後,可端杯聞其香,然後小口品飲,待杯中剩三分之一水量時再續水,這就是第二泡茶了,此時的茶最為鮮醇味美,是茶中的精華。待這次的品完,可再續第三遍水,一般這種鮮嫩綠茶,三遍過後就滋味寡淡了。

茶宴

用紫筍茶製作的茶餚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直接用紫筍茶葉製作菜餚。如“紫砂護國茶”,用三分之二的野菜葉子,加上三分之一的茶葉摻和做成羹狀,顏色油綠,口感清香、淡雅。其次是用茶葉、茶根、茶莖的汁水與菜餚一同烹製,使菜餚具有茶香的味道,如“茶香迎貴賓”是茶宴中的第一道冷菜拼盤,用料跟滷水拼盤差不多,只是在開始時,

放在具有融合各種名茶的汁水裡煮,使其具有“茶香”的味道。再次,是採集紫筍茶產地的顧渚山周圍農民土家菜,進行改良而成。如“明月峽雉雞”就是一道“土菜”。因當地農民深信紫筍茶的健脾、健身功效,所以習慣用茶葉、茶莖作輔料來烹製菜餚,達到更滋補的目的。

品嘗紫筍茶宴的過程也是品味長興茶文化歷史的過程。首先,具有一定的氛圍。隨著古箏音樂悠悠揚起,伴著菜餚解說員優美的聲音,服務員列隊邁著整齊的步伐,捧出一盤盤精美茶饌,置身此情此景中,無不讓人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其次,茶宴的外形乃至命名,都傳遞著一種強烈的文化氣息,如“茶經酥雪魚”,因為《茶經》是茶聖陸羽當年在長興所完成的一部關於茶文化的著作,所以,在菜品造型時將這款菜製成書本狀,由紫筍茶點綴,外酥內松,頗富茶文化特色。

入貢歷史

紫筍茶入貢時,名“急程茶”,限清明到京,專供皇帝祭祀宗廟,宴飲大臣。湖州刺史張文規有詩:“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李郢詩:“十日王程路四千,到間須及清明宴。”其餘貢茶,也要水陸並進,限四月到京。湖州刺史袁高作《茶山詩》備述貢茶乃擾民之害。唐貞元八年(792),刺史於碩貽書毗陵(常州),請各緩數日.開成三年(838),刺史楊漢公表奏,請將舊日限延遲三五日。是年,刺史裴充,因貢不如法,被罷官。

紫筍茶始貢五百串,至建中二年(781)進三千六百串;會昌中(841~846)增至一萬八千四百斤。其時,每年在立春後四十五日,湖、常兩州刺史在宜、長兩縣交界的懸腳嶺“境會亭”相聚。為此,蘇州刺史白居易,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陽羨歡宴,寄詩曰:“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對舞應爭妙,紫筍齊賞各斗新。……”至今,顧渚山仍保留著湖州刺史袁高、於碩、楊漢公、張文規、杜牧等修貢茶時銘刻的摩崖石刻。顧渚山麓建有貢茶院、清風樓、木瓜堂,和忘歸、枕流、息躬諸亭。貞元十六年(801),湖州刺史李詞重修貢茶院三十間(今遺址尚在),置茶碓、烘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引金沙泉,烹蒸滌濯,非此不能制,採茶時役工多至三萬人。

宋初貢茶罷。元改貢茶院為磨茶院,元末貢茶二千斤,續增芽茶九十斤;明進芽茶三百斤,洪武八年(1375)革罷,僅貢芽茶二斤,永樂二年(1404)增加到三十斤。清順治二年(1645),知縣豁役免解。其後一代名茶漸次失傳。

發展

1978年後,政府號召農民發展多種經營。1979年4月中旬,縣土特產公司和農業局組織茶葉技術員經反覆試製,首批紫筍茶在顧渚大隊茶廠試製成功。用金沙泉沖泡,湯色清朗,蘭香撲鼻,啜之甘冽,名列省內前茅。1982年,參加全國名茶評比,名列第三。198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在顧渚山下、金沙泉側重拓金沙泉,再建忘歸亭。1985年,紫筍茶榮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證書和獎盃。是年夏季日本民間茶道一行13人,至顧渚山考察唐代陸羽蹤跡。1986年,紫筍茶再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同年,長興被列為全國名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紫筍茶基地擴大到1500多畝,年產量達600公斤。1987年,在開發農業中新發展名茶基地578畝。

1977年,長潮鄉長中村九位農民靠九把鋤頭,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茅草棚,開山種茶,創辦張嶺茶場。至1987年茶園發展到500多畝,其中採摘面積達300畝,產品按紫筍茶的要求製作,產量達500公斤,新建有茶廠、工房20間。1981年到1984年,張嶺紫筍茶被評為省級優質名茶,1985年,列入全國名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