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礁

碗礁

碗礁,在福建省平潭縣海域,有一座礁石,當地漁民稱之為“碗礁”。這個名稱其實是來緣於300年前這裡發生的一場海難。

基本信息

簡介

碗礁碗礁位於福建省平潭縣海域。碗礁並不像碗,這個名稱其實是來緣於300年前這裡發生的一場海難。從那時起,漁民們就在這裡撈起過瓷碗,碗礁因此得名。

歷史背景

2005年6月底,中國水下考古隊的一個調查小組聞訊來到了碗礁海域。考古隊趕來時, .海面上停泊著20多艘大小船隻,盜寶分子雇來潛水員在水下大肆哄搶文物。盜搶行動很快被依法制止。對水下考古學來說,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海底究竟是一艘什麼樣的沉船?第一次的水下調查,就讓考古隊員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驚喜,出現在考古隊員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器。這是第一艘發現於碗礁附近的古代沉船遺址。按照慣例,沉船遺址被定名為“碗礁一號”。

16年前,中國水下考古隊在廣東省海域發現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上世紀90年代初,在福建連江縣定海海域,又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遺址。此後,在遼寧綏中三道崗海域,發現了一艘元代沉船遺址。1997年底,在西沙群島一個叫華光礁的海底又發現了一艘宋代沉船遺址。

梅花盤梅花盤

在發現“碗礁一號”之前,中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都是宋元時期的沉船遺址。即使發現過明清時期沉船遺物,但完整的沉船遺址還沒有發現過。而“碗礁一號”則是他們第一次發現的清代沉船。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南中國海和其他海域,國外的海底撈寶商和水下考古人員都發現了許多裝載著明清時期青花瓷器的中、外古代沉船,尤其是景德鎮的上品青花瓷在西方文物拍賣市場備受青睞。對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明清時期清花瓷器,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以及明清時期的海上貿易、文化交往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中國水下考古界卻始終未能發現有價值的裝載青花瓷器的明清沉船。“碗礁一號”清代沉船的發現,無疑將填補這一空白。

沉讓考古人員擔心的是,經過盜寶者的瘋狂盜掘,“碗礁一號”上還有沒有完整的文物?清理出水的大塊碎瓷為數之多,令考古人員深感吃驚,這表明“碗礁一號”裝載了可觀的中大型瓷器,這無疑是一條商船,船上沒有一件景德鎮以外的瓷器,裝載的大多數是青花瓷,有部分五彩瓷。 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燒制不僅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代表了中國制瓷工藝的歷史高峰。經專家確認,“碗礁一號”上的青花瓷器為康熙中期燒制,正是青花瓷處於鼎盛時期的產品。

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官窯改用“官搭民燒”的制度。這時期的優秀民窯精品除了不能題寫皇帝年款外,其質量已與官窯瓷器相差不多,而且民窯產品在裝飾圖案上比官窯瓷器更為活潑多樣,更具時代特點。

考古隊員用專業打撈船首先進行抽泥沙作業,當泥沙被漸漸抽開後,發現沉船船艙中到處是成堆成堆的完好文物,在沉船船體外的泥層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文物。

考古人員對沉船殘體進行了測量。它的殘長為13.5米,寬3米。根據殘餘的船體和龍骨的大小,考古人員推算,“碗礁一號”全長應有20多米。船的甲板面是船工起錨、操帆使舵的工作面,甲板下面是裝貨的船艙。這樣一艘中型帆船已完全具備了遠航能力。

在這片海域,古今航線變化並不大。每當退潮時,這一帶暗礁很多,“碗礁一號”最大的可能是遇到風暴後,偏離了航線,觸礁沉沒。

一批批陸續出水的瓷器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其中眾多的優質品是史料記載的官窯瓷器,“土坯細膩、質地瑩薄、釉色俱佳”十分精美,也可兼作觀賞陳列瓷。另一類是用作裝飾觀賞用的陳列瓷。

隨著瓷器的不斷出水,它們的品種也越來越多。葫蘆瓶可是少見之物,它的製作工藝非常特別,十分珍貴。出水的最大型瓷器是將軍罐,因為它的蓋子像將軍的帽盔。最小器物是一種精緻的小瓷瓶。腰腹圓鼓,口大外撇造型的叫鳳尾瓶。一件藍底白花的瓷器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徵,被外國人譽為“中國瓷器的藍寶石”。“碗礁一號”最後清理髮掘完畢後,出水文物達到了1.5萬多件,連同失散,被盜被毀的,這船貨物估計至少應在五萬件以上。

葫蘆瓶葫蘆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