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芥菜

石芥菜

石芥菜,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薺Cardamine tangutorum O. E. Schulz的全草。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和西藏東部等地。具有散瘀通絡,祛濕,止血之功效。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黃水瘡,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

散瘀通絡,祛濕,止血。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黃水瘡,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腰脊痛:龍骨七、豨薟草、紅馬蹄草、土巴戟各9g。泡酒服。

2、治跌打損傷:龍骨七、苦蕎麥、窩兒七、土沉香、白龍鬚、紅黑二丸各9g。泡酒服。

3、治骨折,脫臼:龍骨七、苧麻根、糯稻秧、八棱麻各適量。共搗爛,外敷患處。(1-3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6-9g,泡酒服。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挖,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具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柔毛。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長橢圓形,長1.5-5厘米,寬5-20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呈楔形或闊楔形,無小葉柄,兩面與邊緣有少數短毛;莖生葉通常只有3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有葉柄,長1-4厘米,小葉3-5對,與基生的相似,但較狹小。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內輪萼片長橢圓形,基部囊狀,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外面帶紫紅色,有少數柔毛;花瓣紫紅色或淡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毫米,頂端截形,基部漸狹成爪;花絲扁而擴大、花葯狹卵形;雌蕊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於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扁平,長3-3.5厘米,寬約2毫米,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果梗直立,長15-20毫米。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100-4400m的高山山溝、草地和林下陰濕處。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和西藏東部等地。

藥材性狀

根莖細長,有較短的須狀根。莖長15-50cm;表面黃綠色,有溝棱,下部通常無葉,上部通常有3枚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5對,多皺縮,展平後小葉片長橢圓形,長1.5-3.5cm,寬0.5-1cm,先端短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下延;無柄。總狀花序,花紫色。長角果線形而扁,長3-3.5cm,綠褐色。種子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mm,寬lmm;褐色。氣微,味微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