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灘鄉

石灘鄉

石灘鄉位於衡東縣的西南部,是衡東縣的南大門。四周與本縣的吳集鎮、大浦鎮及衡南縣鹹塘鎮、洪山鎮、鐵絲塘鎮搭界。東北距縣城30公里。

基本信息

石灘鄉石灘鄉
石灘鄉位於衡東縣的南端,是衡東的南大門。石灘鄉幅員面積5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84畝。轄9個村,2個居委會,40村民小組,總戶數3565戶,年末總人口1422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0人,人口出生率9‰,比2005年降1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7‰,降0.3個千分點。

簡介

石灘鄉石灘鄉會議
境內的沈陂村沈陂塘系抗金名將岳飛後裔的聚居地。石灘是一個農業大鄉,長期以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和水利條件差的制約,農業生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至七十年代初,這個鄉還是個塘多蓄水少,林木少,田多糧食少,人多貢獻少的嚴重旱災區。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石灘人民發揮“人定勝天”的精神,舉全鄉人民之力,聚全鄉人民之心,掀起大幹水利的熱潮。通過全鄉人民的艱苦創業,山塘水庫星羅棋布,德圳、早禾沖水庫灌渠四通八達,灌溉自流,乾旱死角已成為歷史,石灘已成為稻香魚肥的魚米之鄉。該鄉以生產水稻為主,盛產生薑、白薯、西瓜綠豆花生牲豬家禽鮮魚等。石灘鄉累計完成國、地兩稅943%萬元,其中國稅627萬元、地稅316萬元,分別完成考核任務的128%和154.15%,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60.77%和107.77%,增長速度居全市第一。2006年,石灘鄉以加快經濟發展為第一任務,在財稅工作上早謀劃,抓落實,瞄準全年財政收入任務目標,強化稅收征管力度,提高征管效率,取得了稅收工作的全面勝利。年初,鎮分管領導、國、地稅專管員和財稅所所長分別到每家企業調查摸底,分析企業經營財務狀況,做到“科學訂稅,陽光作業”。為方便企業納稅,鎮稅收組利用網路掌握企業納稅進度,並為企業代辦納稅手續,督促企業及時納稅。

沿革

石灘鄉位於衡東縣的南端,是衡東的南大門。四周與本縣的德圳鄉、大浦鎮、莫井鄉及衡南縣搭界。距縣城39公里。建國初,石灘屬衡山縣第七區。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屬大浦區。1989年撤區並鄉,真塘鄉並人石灘,成為現在的石灘鄉。相傳,石灘附近最早多冬茅,名冬茅堰。清代時,因這裡系深山老林,遮天蔽日,人煙稀少,盜賊橫行,鄉里人出於迷信,鑿石建廟,祈求平安,稱石頭廟。至民國時,山林被毀,水土流失,年深日久,顯露出一大片紅砂石岩,遠看象似石灘,更名為石灘廟,石灘鄉由此而得名。

經濟概況

石灘鄉石灘鄉
石灘鄉是煙花鞭炮的主產區,共有煙花鞭炮企業41家,年生產煙花鞭炮30餘萬箱。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監督管理力度,市安監局將該鎮作為第一個試點鎮,在全鎮花炮企業安裝數字網路視頻電子監控系統。該系統一旦安裝,將對企業的主要生產環節及生產車間進行24小時監控,有利於企業隨時掌握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情況,及時發現、排查安全隱患,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安全係數。電信局正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施工階段,工程進行十分順利。預計第一批使用該監控系統的企業將達10餘家。石灘鄉年末全鄉職工總人數123人,農民人均收入1960元,淨增230元。全鄉國內生產總值3464萬元,增14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27萬元,增12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9萬元,糧食產量3053噸,油料產量824噸,生豬存欄3.5萬頭,鄉企業營業收入168萬元,增20萬元,實現利潤134萬元,利潤總額143萬元,增10萬元,交通運輸貨運量7000萬噸,增200萬噸,客運量43萬人,增9萬人,郵電業務總量156萬元,增2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萬元,增2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0萬元,增40萬元,財政收入5.5萬元,支出5.3萬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500萬元,增600萬元。中國小在校生2010人,增66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全面實施重點科技項目1個(王光山GAP金銀花基地),有衛生醫療機構1個,病床5張,衛生技術人員34人,其中鄉級6人,村級28人。全年實施村道公路暢通工程8個村,46公里。

特色資源

石灘鄉石灘鄉絲瓜
石灘鄉擁有全省最早的茄子種植基地和最大的絲瓜種植基地,兩大種植基地每年的總產量達21000噸,產品遠銷南昌、萍鄉及省內各大城市,每畝蔬菜最多可為當地老百姓帶來近8000元的收入,種植茄子和絲瓜已經成為石灘鄉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2007年,石灘鄉又引進無公害蔬菜花椰菜、芥藍、紅薯玉米等品種,據石灘鄉科技辦、蔬菜辦主任陳彰武介紹,該石灘鄉種植無公害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用荷田水庫的水灌溉蔬菜,方圓15平方公里內無污染水源;空氣品質一級;地壤重金屬含量達標。另外,黃秋葵原產地在日本,含有一種能增強人體耐力的果漿,是各國運動員指定必吃蔬菜之一。黃秋葵已有40畝的試驗田,畝產可達5000斤,經濟價值可觀,最高的時候每斤單價可以賣到20元。石灘鄉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大,種植技術高,產品品質好,該石灘鄉蔬菜已成為一個品牌,在長沙市場成為免檢產品,2007年深圳客商來訪三次,實地考察該石灘鄉無公害蔬菜生長情況,石灘鄉無公害蔬菜將很快進入深圳市場。

新農村建設

水土保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為了宣傳衡陽水利水保部門在緊密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該市水利局與《衡陽日報》社聯合開展水土保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題採風活動,並在《衡陽日報》舉辦《新農村—水土保持》專版。採風活動主要以水利部新時期治水思路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監測預報、控制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六大任務為內容,由該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負責人和《新農村》版主編、記者組成報導組深入衡東、衡南、衡山等七個縣(市)進行現場採訪,先後刊發了《黨和政府勝“雨仙”—衡東縣石灘鄉雨仙廟崩崗工程治理側記》、《水保監測“護航”生態衡陽》、 《為了青山綠水—衡南縣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紀實》等文章很好地起到了宣傳水保工作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基礎設施

石灘鄉石灘鄉飲水工程
飲水工程
南江縣石灘鄉以解決農村“飲水難”為切入點,全面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該鄉組織幹部對檔頭嶺、石河寨、雪花寺、趙家河4個水源奇缺的旱山村進行調查,並在提高現有山平塘、渠道灌溉效益的基礎上,走小型為主、戶辦為主的路子,大力實施人飲工程。力爭在1—3年內達到50%的戶建有容水300方以上的蓄水池1口,70%的戶達到通自來水;對碾子咀等5個村全面改造楊家溝、火地溝水庫主支渠和山平塘,恢復水毀工程,力爭在3年內完成新建支渠4公里、山平塘8口,達到人均擁有有效水量300立方米。全鄉已動工各類水利工程53處,投勞1.6萬個,折資40萬元,其中自籌1.3萬元,整治山平塘36口、渠道6條27公里,新建蓄水池22口,打機井33眼,新增灌面860畝,恢復改善灌面2130畝,治理水土流失1330畝。
環境整容
細心的人們總是能看到大障鎮集鎮主街上躍動著這樣一群身影,他們揮舞著掃帚、鐵鍬等工具仔細地清掃集鎮生活上每個角落,精心為集鎮“梳妝打扮”,清掃、養護著居民的生活家園,以一片潔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以前,集鎮髒、亂、差現象隨處可見,大街小巷紙屑遍地,市場、路邊垃圾成堆,環境衛生不盡人意,居民對此怨聲載道,鎮容環境一度成為當地居民廣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