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石橋鎮[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石橋鎮位於寶豐縣東北部,距縣城10千米。與郟縣隔汝河相望,西鄰趙莊鄉、肖旗鄉;南至周莊鎮;東至鬧店鎮、郟縣堂街鎮。全鎮總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41981人(2003年),轄石橋、興隆、水泉、田莊、交馬嶺、邢莊、小彥灣、朱元、谷官營、呂寨、東大莊、寺門、冢坡、師莊、邱樓、高鐵、何寨、李豐山、大牛、肖墳、肖樓、西大莊、高皇、趙莊、大胡莊、閆莊、王莊、邊莊28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236個村民小組。鄭(州)南(陽)西線公路與石香公路、石趙公路在鎮區交匯。境內有竇莊新石器時代裴里崗文化遺址、冢坡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縣檢察院派駐石橋鎮檢察室成立縣檢察院派駐石橋鎮檢察室成立

石橋鎮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東北部,因堅固雄偉的石河橋而得名。有汝河、石河、淨腸河等河流穿境而過,林茂水清,花香鳥語,景色怡人。石橋地處平原,半丘陵,水利條件優越,農業技術先進,素有寶豐縣的“糧倉”之稱。境內交通便利,豫02線、石香公路、石岔公路交匯於鎮區。

石橋這塊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日照,特別適宜種植菸草。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中葉,菸葉葉片光澤鮮亮,氣味醇和,質量好,被稱為“山西煙兒”。上世紀80年代,中外先進種植、烘烤技術的引進,菸葉質量進一步提高,受到市場的青睞,經濟效益穩步上升,成為該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石橋鎮位於寶豐縣東北部,全鎮共轄28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土地面積51074畝,農業人口42898人,人均耕地1.2畝。隨著近幾年中央政策對農業、農村傾斜,農業投入的加大和中央轉移支付額度的增加,加大了農民收入,使石橋鎮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截止2007年底,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866萬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63271萬元,占GDP比重的86.8%,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9197萬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0601萬元,增長18%;糧食總產量和農民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

歷史革沿

從境區內發現的高鐵爐、竇莊、冢坡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得知,這裡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迄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出土的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雙孔石鏟、宋代的天青瓷壺等,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雖代有盛衰,然亦足名世。這裡有很多的歷史古蹟。如:漢高帝廟雲陽寺高鐵卓君廟寺門寄料天寺等。它們都靜靜地訴說著人類歷史的變遷,最值一提的當屬高皇廟的漢高帝廟,始建於西漢,現存建築高帝殿、文昌殿各3間,為清道光十年重修,雖歷經時空的輪迴,但其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觀之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大殿前有古柏、木香,木香藤條似長龍抱柱,纏繞於柏樹之上,木香枝葉繁茂,點綴在翠柏之間,既有松柏蒼勁之態,又有木香嬌柔之姿,木香花開香氣四溢,蔚為奇觀,成其“一百(柏)架木香”而聲名遠播。石橋的戲劇、曲藝、銅器樂等異彩紛呈,早已聲名在外。每逢節日、集會,演員們便粉墨登場,盡展演技,以娛鄉民,那歌者“問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精湛技藝,那勇武剽捍的舞者雄風,不知陶醉了幾多眾生。

1955年置石橋中心鄉,1958年改紅星公社,翌年更名石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建鎮。1997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大石橋、肖墳、何寨、東趙莊、肖樓、邢莊、高皇廟、大邊莊、谷官營、大胡莊、小顏莊、東大莊、田莊、高鐵爐、閻莊、興隆莊、冢坡、王莊、李鳳山莊、寺門、交馬嶺、大牛莊、邱樓、水泉、竹園、西大莊、呂寨、師莊28個行政村。

歷史人物

河南省寶豐縣石橋鎮沙疙瘩村民眾在演練中“疏散撤離”。河南省寶豐縣石橋鎮沙疙瘩村民眾在演練中“疏散撤離”。

明代的牛金星飽讀詩書,通曉兵法,因不堪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率邑民參加闖王義軍,憑藉過人的才氣輔佐李自成,發展壯大義軍,推翻明王朝的統治;革命家、婦女運動的先驅者余自修,石橋師莊村人,1926年受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在南陽一帶組織農民自衛軍,擊敗四川軍閥向國民革命軍的進攻,後返鄉創建寶豐婦女協會,開展婦女解放運動,從而青史留名;先儒徐璞玉,石橋趙莊村人,同治元年進士,為官政令平易,清正廉明,其創辦義塾百餘所,造就端人正士以萬計之舉,後世皆善之,後積勞成疾,卒於任所,著有《汝舫集》,為後人廣為傳誦;亢寶位,石橋小胡莊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專家,一生致力於半導體與微電子技術研究,多次獲得了國家發明獎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其著作著述頗豐,影響很大。他們都使石橋大地日月增輝,山河添色。

財政體制

2004年以來,全縣實行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在增加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保證鄉村兩級基層政權正常運轉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財稅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後各鄉鎮財源結構、收支結構及鄉鎮承擔的責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進一步調動鄉鎮發展經濟、依法理財的積極性,從2007年1月1日起實行新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一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二是按照“鄉鎮困難上移,縣級財力下移”的原則,確保鄉鎮基本支出需要,緩解鄉鎮財政困難;三是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增收節支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鄉鎮政府理財增收的積極性。從而確定縣對鄉鎮財政實行“核定支出基數,明確收入任務,超收獎勵,短收減支,節餘留用,一定一年”的財政管理體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