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石橋鎮[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浦口區石橋鎮位於南京西南郊,東北緊靠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湯泉旅遊風景區,東南與南京主城隔江相望。屬北亞熱帶農業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3℃,日照2100小時,降雨量931毫米,全年無霜期220天。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石橋風貌石橋風貌

石橋鎮環境優美,生態系統良好,空氣品質優良。石橋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鎮內區級公路至312國道、南京繞城公路15公里,經寧烏一級公路至南京長江大橋、浦口火車站浦口碼頭35公里,至板橋汽渡20公里,距南京祿口機場和新生圩外貿碼頭分別為50公里和30公里,乘車1個多小時可抵達合肥機場。水路有連線長江滁河的駟馬河貫穿全鎮,常年通航。

石橋鎮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初具規模。新、老鎮區市容整潔,基礎設施配套齊全。110千伏變電站作為主供電源,雙迴路供電安全可靠。日供水能力3500噸,水質優良,供應充足。高標準程控電話網,可提供DDD、DDN、ISDN、ADSL、INTERNET。

石橋鎮經濟發展迅猛。工業已形成了以機電、化工、建材、冶金、服裝等多種門類的布局,現有工業企業22家,其中中外合資和國內合作企業5家。鎮工業園區距312國道12公里,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一期占地面積516畝,區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態、植被和大氣環境俱佳,是中外客商投資辦企業的理想寶地。農副業形成了數家較大規模的種植和養殖基地,產品主要有茶葉、家禽、苗木花卉、果蔬、特種水產和意楊等。

歷史革沿

南京浦口石橋鎮南京浦口石橋鎮


石橋鎮境屬揚州邑。
春秋
石橋鎮域屬吳,吳亡入越,越亡入楚。戰國時期,楚東侵至泗水,故石橋境域屬之。

政元年(公元前221)秦始皇併吞燕、趙、齊、楚、韓魏統一全國,分設郡、縣制、置三十六 郡。滅楚後,置歷陽縣(今和縣)、懷德縣(今星甸、石橋境域)屬九江郡。 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收天下兵器鑄鐵人12樽,統一全國度、量、衡。十寸為尺,寸、尺、 斗、擔均為十進位。惟秤不同,十錢為兩,十六兩為斤,百斤稱擔。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懷德屬淮南國。
東漢分十三州、郡,懷德屬揚州邑。
三國時期(公元220?D265年)懷德屬魏。
章武元年(221)魏派曹仁大司馬、督諸軍據烏江,屯兵懷德。
西晉
太康元年(280)晉命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帥兵伐吳,吳派丞相張悌迎戰於歷陽。
東晉
鹹和二年(327)歷陽太守蘇峻反晉,自橫江登牛渚,為晉軍陶侃所殺。
北齊
天寶六年(555)冬,北齊與梁,協和聯盟於歷陽,改歷陽為和州。

大業十三年(617),山東農民趙義軍首領杜伏威,攻占歷陽,自稱總管。

鹹通九年(868),趙義軍首領龐勛率部進駐烏江,占領和州。
廣明元年(880),趙義軍首領黃巢攻占滁、和二州。
五代
顯德五年(958),二月,柴榮率兵攻克淮南十四洲,以江為界。南唐失和州,僑置於太平州
(當今滁縣)謂新和州。
南宋
建元三年(1129),十月,金兀朮第一次侵犯和州,次日再犯州,守城防禦使李濤以城降。
建炎四年(1130),九月,進仕趙霖率領民兵收復和州。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朱元璋率農民趙義軍攻占和州,六月一日,帶領徐達。
常遇春,廖永安等水師,從楊林河口渡江,大破採石礬,乘勝進取太平。
洪武九年(1376)建江浦縣,邊鄰懷德(今星甸、石村廟)。
建文四年(1402)御史劉觀游駟馬山。
宣德九年(1434)春夏連旱,河塘涸裂,禾枯竭,民食草根、樹皮,餓死眾多。
弘治元年(1488)久無雨,旱 。
三年(1940)夏末,大雨,冬降大雪一個多月。
正統六年(1441)、州(和)境9鄉,35都,6鎮,懷德鄉在州北70里(今星甸鎮)下轄西九
都,湯集,西十都(今石村)。
嘉靖二年(1523)夏秋大旱,禾苗枯絕。
三年(1524)夏疫遊行死相枕於道。
五年(1526)十月,免徵各衛所屯糧。
十年(1526),御史張心勘定聽民,認墾 科懷德,遵教等草坊。
十四年(1535)蝗 嚴重。
二十三年(1544)夏、秋無雨。
隆慶元年(1967)知縣王之綢令石橋諸多會文青山寺,曰:青鎖會。(《碑乘》)
正德七年(1576)夏,流賊劉六等犯境,典史談傑率民兵驅至駟潰山,斬其前鋒,餘眾潰《碑
乘》
萬曆十五年(1587)火水連月,圩埠盡泛,民居盪沒,哭聲遍野。
二十七年(1589)大旱。
三十二年(1604)夏無雨。
四十五年(1617)秋旱。
崇禎十一年(1638)旱荒。
十三年(1640)久無雨。
十四年(1641)旱荒欠收。

順治九年(1652)少雨減收,谷價騰貴。
康熙二年(1663)和含大水泱及懷德境。
十八年(1679)久不雨,民失收,食草根樹皮。免江淮旱災額賦
十九年(1680)麥大稔。八月祥雲滿天氤 離奇,似輪如 ,五色萬狀。冬至日,西方有星光
芒如練,直貫北斗百日方沒。
二十九年(1690)十一月,大雪積陰五十日。
四十一(1702)正月朔,太白經天,太陽盡見二十二日,夜有星隕如箕,赤天燭天,天鼓鳴。
雍正元年(1723)飛蝗蔽損莊稼。
四年(1727)劃石橋境隸西鄉轄十二保。
乾隆十三年(1723)全年無透雨。
嘉慶十九年(1814)久無雨,河塘裂,賣牛馬,當田地,買穀物,以渡生。
道光元年(1821)山地旱,圩淹沒。
十五年(1835)旱、蝗二災並發。
鹹豐元年(1856)秋大旱,飛蝗蔽野,餓死者無數。
八年(1864)皖道陳玉成勾結捻軍掠石橋薛家口,築壘大劉莊,北軍鞠殿華,富明阿及協領博
烏分五路迎擊,平石橋,斃賊數千。
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大雨,山洪泛濫,圩田淹沒。
十七年(1891)六月旱,蝗成災。
三十年(1894)石橋境地分屬石磧鄉和星甸市。
宣統元月(1909)四月旱,民謠起,“宣統宣統無水泡種”。
中華民國(1914?D1949)
民國三年(1914)設立江浦縣第三區第三國民國小,即王村國小
十年(1921)石橋境劃歸第四區,分漫石鄉和石村鄉
十四年(1925)十月九日,奉軍潰部由江寧鎮北渡江經石橋境沿途縱掠,受災尤酷。
十七年(1928),設石村、石橋、漫家廟、王村廟四所國民國小。分別由王安德、胡彰 、陳
維棟、蔣仕道任校長。
十八年(1929)改設漫家廟,石橋、石村、王村為鎮建制。當年大旱,縣賑糧賑銀。
二十年(1931)秋大水,山洪發。
二十三年(1934)秋無雨,河塘涸,田龜裂,禾苗枯,高溫43度為百年未見。
二十七年(1938)四月十二日,縣政府在三戶湯(今歸和縣)重建,同時成立保全團。經代江
蘇省長德勤批准,姚鏡涵任縣長兼司令。姚走後由何漢武接縣長兼司令。縣政府機關由大趙祠
堂遷胡家 、漫家廟孫村庵、八大禁等地。
二十八年(1939)七月,新四軍江北濟南縱隊四連抵石橋境西地區,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二十九年(1940)五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成立,胡克誠任書記。
三十年(1941),九月二十五日,日軍入侵石橋、漫家廟、王村廟,築堡清鄉,製造“血染三
甲村”,“火燒乾子劉”兩大慘案,犯下滔天罪刑。十日,成立維持會。十一月成立偽石橋鄉
政府,滕姬豈任偽鄉長。
同年秋,國民黨桂系白崇喜部屬秦南甫潰兵在青山同尾隨追趕日軍占領石村山頭對峙,雙方炮
擊一個多小時,日軍傷亡眾多敗撤東退,國軍也有少量傷亡,後西匯大部隊。
三十一年(1942)夏,石村廟中共黨員喬正才組織地方游擊武裝配合江和全大隊開展保衛黨的
交通線中樞?D?D石村廟的抗日鬥爭。
三十二年(1943),中共江和全縣委成立,時生任書記,在八大禁、駟馬山一帶區域開展抗日
活動,搗毀石橋日軍三光洋行,襲擊駐馬河口日偽稅務所。迫使日軍於四月撤離石橋、漫家
廟、王村廟等據點。
三十三年(1944)二月十七日,新四軍和含獨立大隊,和江全大隊在石村廟喬家崗圍殲日軍清
鄉隊一個連,打死日軍十人生浮十九人散逃偽軍六十多人,全連武器全被繳獲。
7月15日,國民黨171師513團和第十縱隊一部分,加江浦保團400餘人進攻江和全地區,占領石
村廟、漫家廟等集鎮,江和全大隊退轉香南區和縣范橋、南義一帶。
4月19日,新四軍第七師代師長譚希林率和含部隊攻打石村廟頑軍。
23?D26日,新四軍二師獨立旅進入和含地區,與和含部隊匯師收復了漫家廟、石村廟等地區。
9月10日,七師北撤,江全縣委書記時生,交通站長徐皖東轉入正規部隊,二?D七師交通線使
命結束。
三十四年(1945)二月,中共江浦民主政府成立,在石村廟地區開展減租減息活動,發展武裝力量。在駟馬山召開參軍報名大會,茆伯義父親送子報名參軍,胸佩大紅花,騎著毛驢,擴大
影響,革命青年劉有其、劉有國、滕新懷、劉壽生、吳夕賢、陳大財徐佐軍、蘇斌、劉承炎
踴躍報名參軍。
三十五年(1946)國民黨保全團縣大隊丁祥林(綽號丁大炮)、黃家治先後駐紮石村廟、漫家
廟,石橋、王村,夏:秘密殺害地下黨員,中共石村鄉指導員,鄧本碩。新四軍七師和含獨立
馬長貴則控石橋地區大部分農村。
三十六年(1947)石橋至湯泉土公路建成,石村成為國、共兩軍爭奪的中心。
三十七年(1948)春,江全縣委書記王信友,領導七、二師幾個團兵力,開展“撥釘”戰鬥,
經三晝夜圍攻,迫使駐石村國軍劉忠信獻堡投降。
全部解除頑軍武裝,駐紮漫家廟胡孔謀第三大隊頑軍星夜棄堡潛逃,石村鄉人民政府成立,陳
大財任鄉長。
北到全椒、花山、藕塘,南抵南依,陶廠長達兩百公里的中共交通線,二師和七師運輸樞 ?D
?D石村廟從此暢通無阻。
二十八年(1949)二月中旬,中共江浦縣委、縣政府成立,王信友、石永家、分別任縣委書記
和縣長機關駐在石村廟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
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年4月?D1956年12月)
一九四九年
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25軍南下,先行55團抵石村一帶駐防,訓練,不久開赴裕溪
口作戰渡江。
4月21日,廢除保甲制,以區、鄉村行政區劃為單位,石村、石橋、湯集三鄉屬星甸區後歸橋
林區,隸皖北滁縣專區。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普天同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