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

石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

石橋鎮位於蒼梧縣北部,距縣城56公里,轄區總面積248平方公里,東連廣東封開縣大玉口鎮,西南毗鄰梨埠鎮,北與沙頭鎮接壤。國道207線南北貫穿全境,洛湛鐵路在鎮區設有縣級中間站,是東安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2007年,全鎮總人口5.83萬多人,耕地面積3.66萬多畝,下轄村民委員會13個和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小組356個。鎮內有建於宋代的千年石拱橋,有縣級龍巖自然風景區和培中清代古建築群。鎮處亞熱帶地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極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優質谷、砂糖桔、蠶桑、西瓜、豆角、地瓜等。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

石橋鎮位於蒼梧縣北部,距梧州市63公里,是東安地區(包括沙頭、石橋、梨埠、六堡、木雙5個鎮)的經濟、文化、衛生、交通中心。東鄰廣東封開縣大玉口區,南連梨埠,北接沙頭,四面環山,中間低平,素有“石橋小盆地”之稱。
石橋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多人,有山地面積31.9萬畝,耕地面積41831畝,其中水田面積3.6萬畝。下轄13個村委會和1個街委會,有356個村民小組。 石橋鎮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也有相當大的發展。1999年,石橋鎮國內生產總值2.21億元,工農業總產量2.8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79億元,鎮財政收入5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石橋鎮多年來成為蒼梧縣糧食生產、計畫生育、衛生工作、土地執法、圩鎮建設先進單位,鎮黨委1999年被評為“梧州市‘六個好’鄉鎮黨委”。

自然地理

石橋鎮屬亞熱帶、半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俗稱蒼梧縣北部糧倉,是蒼梧縣優質谷主產區,年產優質谷3000噸,鎮內種植的遲熟荔枝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建設有萬畝優質遲熟荔枝基地。各種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重晶石、白雲石、黃金、磷礦、磷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藏量達8000萬噸以上。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25畝,木材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石橋鎮物產富饒,既有豐富的農林資源,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灰石蘊藏量在一億噸以上。
石橋鎮是自治區首批32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目前圩鎮街區占地面積300畝,新建樓房300多幢,人口近萬人。圩鎮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嶄新小都市,是蒼梧縣的一流小城鎮。
石橋鎮有“龍巖”、“千年石拱橋”、“天后宮”、“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等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其中“龍巖”又是旅遊勝地。

城鎮建設

蒼梧縣地圖蒼梧縣地圖

2007年,實施建設“全國重點鎮”和“自治區小康示範鎮”戰略,全面推進“兩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繼續加快工業區載體建設,搭建工業發展平台。一是繼續抓好工業區總體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總體規劃工業集中區3000畝;二是完成爽島至信都11萬伏輸變電工程建設;三是實行統一規劃,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土地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投資30萬元硬化中心街及北街兩處橫街2600平方米;繼續對城鎮街道實行“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投資30多萬元對圩鎮東安街、龍華街、龍巖街、中心街、龍興街、南街等街道安裝全新路燈72盞;投資30多萬元建成北街二期新農貿市場,並加強對市場、街道、各種公共設施的管理,全面提升城鎮品位。

農業發展

2007年,種植優質谷6.2萬畝,產量3.5萬噸。擴種砂糖桔1500多畝、蠶桑100畝、特色地瓜550畝、西瓜1195畝、各類蔬菜2000畝;全鎮共發放化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直補資金105.8萬元,水稻糧種補貼33.38萬元,糧食生產直補資金40.8萬元。

同年,抓好動物防疫免疫工作,確保養殖業穩步發展。主要抓好春防和秋防兩個重要時期的防疫工作,充分發揮村級獸醫員的作用,組織幹部工作隊,深入各村農戶加強對豬、牛、羊、雞、鴨等動物的免疫防治,全鎮畜禽的動態免疫密度達到100%。年末生豬存欄1.93萬多頭、牛存欄2843頭,禽類存欄18.80萬多羽,肉類總產量5452.4噸,禽蛋產量34.3噸,水產品產量454噸。

林業發展

蒼梧縣石橋鎮農民在前兩年打下的田頭井抽水,抗旱保苗蒼梧縣石橋鎮農民在前兩年打下的田頭井抽水,抗旱保苗

2007年,完成造林3700畝,抓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做好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有效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抓好經濟林的開發和利用,引導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鎮年產商品林4000立方米,工業用材1500立方米,產脂1235噸,有玉桂、八角、黃欖、荔枝等經濟林木1.14萬多畝;林材採伐量1.68萬多立方米,竹材採伐量35.31萬多根;開展能源生態建設,全年發展沼氣池270座,此外,在廣大農戶家庭使用省柴灶,全鎮95%以上家庭使用的柴灶為省柴灶。
水利建設 2007年,投資6萬元對三支圳進行了維修;還投資200萬元搞好培中、永安、學田的園田化建設項目。
鄉鎮企業 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1320萬元,完成增加值6153萬元,比上年增長15 %。

社會事業

民政

2007年,做好水災全倒戶的房屋重建,投入2萬元扶持4戶受災戶重建新房;低保制度落實到位,切實解決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全鎮有921戶2433人納入了低保救濟對象,救濟金額達91.84萬多元,發放復退軍人定補款32人7.42萬多元,復退軍人門診醫療救助3840元,三無人員醫療門診救助5400元,農村五保戶醫療救助4.63萬多元;關心農村中困難戶、五保戶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缺糧、缺衣、自然災害救濟救災問題,全年發放大米32.7萬公斤,花生油8928斤,衣物550件,鞋400雙,蚊帳300張,毛巾被365張,甲被100張。

道路交通 2007年,投資95萬元水泥硬化石橋旱圳、塘肚、旺塘等村道;投資118萬元,建設石橋上灣至簾溪公路;投資90萬元,拓寬修復學田至東掛白花公路;投資110萬元,水泥硬化學田高浪至大科主幹公路。
財政

2007年財政收入423.8萬元,其中國稅290.8萬元,地稅114萬元,農業兩稅19萬元。

社會治安和人民調解

2007年,排查糾紛76起,成功調解72起,調解成功率為94.7%;發揮治安巡邏大隊作用,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實施“打、防、控”一體化治安防範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地下各種賭博活動,全年共搗毀賭博窩點6處,治安處罰20人。

科教文衛

計生

2007年,開展人口與計畫生育“五高、五低、五難”集中整治活動,深入宣傳《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大力營造依法行政氛圍,加大計畫生育政策執行力度,加強計生隊伍建設,全鎮13個村配齊配強計生專乾,加大對村級計畫生育基礎設施、宣傳陣地的建設投入;推進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對各村的計生工作與村幹部實行捆綁式管理,落實目標,強化責任,努力提高村級依法管理計畫生育工作的水平。通過一年來的努力,計生工作成效顯著。年內,落實“四術”措施791例,其中,結紮347例,放環319例,人流引產125例;計畫生育率為76.7%,全鎮出生人口891人,徵收社會撫養費410萬元,全年兌現獨生子女家庭計畫生育獎勵扶助金98人,共5.88萬元。

衛生

2007年,門診量達成6萬人次,建立健康檔案6117份,五苗接種率達95.5%,同時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更好地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年內,全鎮共有43868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1%。
文化教育

2007年,全鎮有國中3所,學生278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0%,小學生835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脫盲人數鞏固率99.9%。

產業基地

優質谷基地

石橋鎮塘蓬村蔬菜種植石橋鎮塘蓬村蔬菜種植

石橋是蒼梧縣的糧食大鎮,盛產稻穀。本鎮有水田 3.6萬畝,土地肥沃,東安江南北貫穿全境,有20畝以上山塘水庫10多座,灌溉便利。水田平整連片,特別是梧八公路沿線的塘蓬、灣島、石橋、培中各村連片的水田就有12383畝,可進行現代機械化耕作。
石橋鎮在最佳化糧食產業結構上狠下功夫,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了“總量增加、品種最佳化”的發展方針,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優質谷,提高經濟效益。優質谷種植面積1999年達到4000畝,2000年春季達到6000畝,秋季將達到8000畝,爭取在兩三年內優質谷單種季植面積超過15000畝,把石橋建設成蒼梧縣乃至梧州市典型的優質谷基地。

遲熟荔枝基地

遲熟荔枝基地遲熟荔枝基地

石橋鎮座落於蒼梧縣的北部,與沙頭鎮毗鄰,位於北緯23o47′-- 24o11′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霜雪極少,由於其獨特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環境,該地區種植的荔枝比其他產區荔枝成熟期推遲7--15天,正是其他地區荔枝售完後上市,人無我有,奇貨可居,且該產區荔枝皮薄肉脆,果色鮮紅味美,品質特優,耐儲運。一般年景在每年陽曆7月25日--8月5日陸續上市。
該基地始建於1993年,同沙頭遲熟荔枝一起被列入國家“星火計畫”,獲國家銀質獎,為梧州市現代農業實驗區一個重要項目,已種下優質遲熟荔枝1萬多畝,尚有1.5萬畝亟待開發。石橋優質遲熟荔枝品質獨特,時間差優,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山羊基地

蒼梧縣石橋鎮位於蒼梧縣的最北端,處於北緯20o47′--24o11′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20.5oC--20.7oC,極少見到結霜下雪現象,特殊的氣候條件為山羊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石橋鎮同時有著豐富的石山資源,有馬鞍山、金雞山等十多個大山。面積達5000多畝,還有其它大量的丘陵坡地,極適宜山羊繁殖、生長。石橋一直以來就有著養山羊的歷史,並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該鎮山羊存欄達1500多頭。
經多年來食客品評,石橋山羊肉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優點,肉味清香,美味可口,補而不燥。石橋山羊聞名遐邇,同其它地區羊相比有著天淵之別。羊腰、羊肝更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本地(石橋)山羊羊水出售價賣到每公斤20--22元,雖比豬、牛肉貴,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就連石橋本地四家大飯店都供應不上,更談不上供應東安地區、蒼梧、梧州以至外地。

千座沼氣池帶動萬頭良種生豬養殖

石橋正在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鞏固發展優質谷,以畜牧業為突破口”的調整方向,大力發展良種生豬養殖。為此確定以建設千座沼氣池為先導,帶動萬頭良種生豬養殖,並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率。
2006石橋鎮在培中村分水小組進行了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生態村示範點建設並獲得了成功。2007點在公路沿線各村發展沼氣池500座,2008至1000座以上,通過大量建設沼氣池,積極帶動良種生豬養殖業發展。爭取千座沼氣池建成後,增加萬頭生豬養殖,達到生豬年出欄3萬頭以上,把石橋建成良種生豬養殖基地。

旅遊資源

千年石拱橋千年石拱橋

石橋鎮是文化之鄉和遊覽勝地。有東安採茶劇舞獅舞龍舞鯉魚舞鹿兒、東安山歌等民間傳統文藝,每年龍巖院農曆“三月三”炮節活動波及東安五鎮,新興的民辦“東安詩社”名譽廣西乃至區外。村村有籃球場,其中燈光球場六個,文體活動十分活躍。石橋鎮有“蒼梧名勝——龍巖”、“豬婆洞”、“想思石人”、“馬鞍山”、“寶鴨塘”和“千年石拱橋”、“天后宮”、“中共地下支部舊址”、“史賢升烈士紀念碑”、“抗日陣亡紀念碑”十大遊覽觀光點。

“龍巖”,素稱蒼梧名勝,位於石橋圩西邊約700米,為石灰岩溶洞。洞長100米,寬60米,南北貫通,洞內可容5000多人。洞內有一洞通天,“抬頭可望月,側耳聞鳥鳴”,故又稱通天岩。洞內鐘乳石奇懸,有天然的石馬、石羊、石兔、石龜、石蛇和關帝像、劉三姐對歌台等,洞內外崖壁刻有李宗仁、白祟禧、黃旭初等達官和墨客的題詠。原自治區黨委常委、現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書協主席、詩詞學會會長鍾家佐多次觀光龍巖,並有題詩刻於崖壁。
石橋鎮“千年石拱橋”位於石橋圩南面,碑記“建於宋時”,相傳,石橋鎮就是以這座石拱橋而取名石橋。這座橋為半圓形單孔式石拱橋,與水中倒影相襯,恰成一輪圓月。橋長30餘米,寬4米多,拱跨10米,高7.5米。這座橋全部為人工鑿成的石灰岩青石板建築(青石板規格有0.8米×0.3米×0.3米、1.5米或1.2米×0.8米×0.15米等),建築時不用灰漿粘砌,每塊青石板銜接口不露縫隙,整齊劃一。橋面兩旁有寬0.3米,高0.3米的青石條欄桿。這座石拱橋雖經歷近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基本完好,橋身安然自泰,看不出傾斜或沉陷跡象。只是兩邊橋墩的某些青石板稍有變動,出現裂縫,對於我們研究古建築技術有著不可多得的價值。“豬婆洞”,位於龍巖出西邊,洞口僅能一人出入,順洞口入約100米,有100多平方米的“小天地”。再入便黑暗無光,且有呼吸困難之感,這個洞多長多寬目前還是個謎。“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位於石橋中心國小校內,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門面有五圍拱式門口。民國32年1月,中共黨員楊月英、李林林、覃舜恩到此任教,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建立黨組織。同年8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派莊炎林、韋立仁到此任教,莊炎林任黨支部書記,把石橋作為建立省工委預備基地,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後因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和懷疑,民國33年春,莊炎林等五同志分批撤離石橋。現尚存他們的臥室、工作室和辦公桌、椅,有他們開展革命活動的圖片(展覽室)。“龍巖”、“千年石拱橋”、“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均是蒼梧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