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擎天

石柱擎天

石柱擎天,在貴州天柱縣城東北面3公里處的石坪村,有一座柱石山,山上有六根大石柱,最高的一根83米,似層層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麗,稱石柱岩。

基本信息

簡介

石柱擎天石柱擎天
追根溯源,天柱夏屬荊州之界僻,周屬楚之西,秦屬黔中地,漢屬牂牁郡,隋、唐、宋、元、為誠州(今湖南靖州)所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撤靖州衛左千戶所設天柱守御千戶所,萬曆二十五年(1597)撤天柱和汶溪守御千戶所建天柱縣。
天柱原名鳳城,因常有鳳鳥歌鳴其柱石山巔而得名。據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今縣城東面里許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鳥兒飛上柱石山,在山頂上盤鏇,如雲似霧,瀰漫天空。待雲收霧散,但見百鳥簇擁,聚於石柱岩巔。倏忽一隻彩鳳離群飛出,盤桓歌嘯,清麗悅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鳥附合,歌盪千山。是年五月初五日午時,土人龍帝盛、吳世萬、謝天飛、楊天運等人率眾入城,建立衙署,取名鳳城。柱石山高而圓,有凌雲擎天之勢!傳說古時仙人於夜間欲從石坪架橋過迎春坪,因時到天曉而止,留下了橋礅成為人間一景,故冠名“石術擎天“,為天柱八景之首,遂改鳳城為天柱。

詩詞

前清合肥詩人辜寬有詩為證:
何年突兀起高標,直接銀河上下潮。
撐破雲霞迷石足,撥翻星斗系天腰。
龍行萬里迴風遠,鶴去千秋待月遙。
唯有邑君來往便,任將鳧舄踏層霄。

典故

天柱城自古多奇聞,傳說萬曆二十七年(1599),天柱衙署之內生長了許多靈芝草,暗示地靈人傑。來事實果真證實,從清末至民國,天柱出了一批文官武將:城坊的龔生達、新舟的宋仁溥、雷寨的歐陽仕春、樂寨的楊昌江、城內的王天培、瓮洞的吳紹周等。清順治十八年(1661)雲南王吳三桂行軍過天柱,見城內為王氣所鍾,曾想在此設金鑾殿,與清廷抗衡,剪土分封;乾隆二十五年(1760),馬士升蒞縣任知事,見天柱鳳城山川毓秀,人文蔚起,即與鄧xx邀集天柱一班才子,登臨南山(今南坡哨),遙見天柱城宛如一鳳鳥匍匐,蓄勢待飛,命名曰“鳳止掉頭”和“金鳳曝背”,遂又將其名為“鳳城”。當時雷寨一班士紳入衙署尋釁滋事,或白天打燈籠進縣衙,衙役詰問:答曰“縣衙裡面黑暗得很”;或睛天穿釘鞋進縣衙,衙役又問何故,答曰“縣衙裡面爛得很”。馬知縣暗思雷寨何故愛出爛棍子?細審地形,原來雷鳳相擊,鳳被雷打,遂將鳳城改稱天柱,取雷打不動之義。又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東門外的嚴家山頂和北面觀音洞山上,分別各築30米高的寶塔,名鵝飛塔,又稱文筆塔(文革時拆毀),明曰培植文風,實為鎮壓雷寨。又於東門口以方石在地下嵌一個碩大半圓弧,形如一張弓,由東門辟一條路為矢,直射雷寨。這些典故,至今盛傳。由一縣名的嬗變,可窺時代的更替,趣莫大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