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塘村

三門塘村

三門塘村不但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而且民族風淳樸。那裡的村民團結互助,親如一家。尤其是好客禮賓,那份待客的深深情誼,濃得劃不開抹不掉。三門塘村口的幾道攔門酒,把侗家待客的熱情,盛滿在酒盅里,讓客人未飲先醉;幾種用料不同的侗家油茶,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既解渴又充飢;自製醃肉、醃血,香味四溢,讓早已償遍南北餚饈、山珍海味的客人稱讚不已;身著民族盛裝的婦女們熱情洋溢的勸酒歌,唱得客人如醉如痴;送別時,歌場響砌清水江兩岸,客人走了好遠,還有裊裊江風送來難捨貴客,熱情歡迎的歌聲。

簡介

三門塘村不但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而且民族風淳樸。那裡的村民團結互助,親如一家。尤其是好客禮賓,那份待客的深深情誼,濃得劃不開抹不掉。三門塘村口的幾道攔門酒,把侗家待客的熱情,盛滿在酒盅里,讓客人未飲先醉;幾種用料不同的侗家油茶,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既解渴又充飢;自製醃肉、醃血,香味四溢,讓早已償遍南北餚饈、山珍海味的客人稱讚不已;身著民族盛裝的婦女們熱情洋溢的勸酒歌,唱得客人如醉如痴;送別時,歌場響砌清水江兩岸,客人走了好遠,還有裊裊江風送來難捨貴客,熱情歡迎的歌聲。到了三門塘,可訪古探奇,考察清水江木材交易的興衰歷史,又可觀賞侗族人民的建築文化,還可以領略當地的民族風情。在遊覽中不但能飽覽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又可作客農家,享受民間舒適恬靜的農村生活。

特點

走進三門塘村,村旁到處是保護得極好的古樹,其中有銀杏、水杉、櫸木、香樟、細綢木等珍稀樹種,而且每棵樹都編上號,用小木板寫上樹名,掛在樹上。那些樟樹、楓香等樹,高大挺拔,蔭蔽一隅,向沿江上下的遊人展示了這個村寨的悠久歷史。
還有那豎立於寨門口的整齊、保存完好的古碑,分別記載該寨村民從明朝到清朝幾百年來集資修建義渡義船、架橋修路的經過,體現當地民眾自古以來熱心公益的精神風貌。村中通往各處的路都是由大石板鋪成,或用清水江的鵝卵石鑲嵌成花階路,十分整潔。村中南下江邊汲水浣洗的兩條路,都是石板鋪就,很方便寨中民眾行走。路口這塊"視履考祥"碑,記載修路的過程,在村後的山邊,有三口水井,是村中婦女自發集資修建的,各口井邊一塊石碑記載了修井人和損錢婦女的姓名和錢幣數量,說明村中婦女也和男人一樣熱心公益事業。
這裡的兩座石拱橋和兩座石板橋,都是400年前修建的,現今仍堅固牢實,供人行走。幾十幢高大巍峨的封火磚房,牆脊高聳,裝飾不同圖案,顯得雄偉、美觀。每幢磚房內都有一口太平缸,缸體用五塊大青石板嵌成。正面的石板雕刻各種精美的圖案,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百鳥鳴春、魚躍龍門等,鐫刻細膩傳神,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村中有兩座造型別致的家祠。這是太原祠,為王姓家祠。建於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牆用青磚砌成,白灰勾縫,十分堅牢。白粉刷的牆體上,用水墨畫繪製各種花卉圖案,大門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矚目。牆柱上,塑有巨龍纏繞圖案,用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鑲作龍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門楣上方兩側,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繪畫。相隔百米是劉氏家祠,造型更為獨特。劉氏家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初年,民國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聳起的山牆,牆脊錯落起伏。正面、側面牆上,布滿人物、花草、禽獸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畫,不但有龍、鳳、麒麟及各種花草魚蟲,還有歷史人物,不論是畫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傳神。大門上方,雕塑一隻展翅飛翔的鷹,兩根高聳的牆柱,對稱地塑有44個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時鐘,把時間定格在早上九時十二分這個充滿晨曦的時刻。正面的窗戶,為西洋建築。大門及院內,均為中國傳統建築。高達8米的牆體,使人很遠就看到它的雄姿。這是清水江上下絕無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至今保存較好,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兩氏家祠,可謂我國建築上的瑰寶。這些封火牆內的木柱,柱上戳有木商的商號印記,數不勝數,這說明當年清水江木材交易中,生意十分紅火。當年三門塘是有名的外三江,為木材交易重要碼頭,興隆的木材交易自然給三門塘帶來繁榮。看到這些留下來的石碑、石板、磚房,仿佛是在向人們述說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走過村中修建於清代的兩處石板走廊和兩欄桿,便來到了村落的三聖宮。三聖宮體現了當年木商雲集、生意興隆的縮影。三聖宮修於明代,當地百姓早就利用它作為義學的學館。宮門門框是青石枋柱,高4米多,巍然屹立在清水江邊。宮門有一塊高4.2米,寬1.5米的大石碑,正、反兩面鐫刻密密麻麻的文字,記述修建三聖宮及倡修義學的過程。在當時沒有機械牽引的年代,人們用什麼方法,將這些重達數十噸的龐然大物搬運到此並豎立起來,可以見到遒勁的書法,精緻的鐫刻。人們把石碑上的文字、上乘書法、傳神鵰刻稱為"清江三絕",流傳到湖南沿邊幾縣,清代到民國時期,不少文人慕名前來三門塘觀賞這三絕,留下不少佳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