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毗盧寺

石家莊毗盧寺,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毗盧寺

《文物世界》
張世標
毗盧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鄉上京村東,東為九龍湖,西南臨石津灌渠及石閆公路,北依農田。地理坐標:東經114°25′,北緯38°07′,海拔86米。現寺院面積23畝,建築12座,依次為:山門、照壁、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文物展室、文物庫房等,其中釋迦殿、毗盧殿均繪有精美絕倫明代壁畫,馳名中外。1996年毗盧寺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毗盧寺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5年),據《正定府志》卷九寺觀條目載:“毗盧寺在城西唐天寶中建”, 城西指真定府西即現在正定縣西。另有毗盧殿內石供台重修題刻及重修功德石碑碑刻可知,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皇統元年(1140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承安(1197年)、元至正二年(1342年)重修或擴建,所修內容、擴建規模不得而知。至正二年,名德高僧遊覽至此,羨此“東木掩映、梵苑幽深、日出而煙消、鳥啼而花笑”幽靜奇絕的風景,故進行修繕創建,形成了由南至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伽藍堂、祖師堂、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及僧舍的建築群。
至明弘治八年(1495年)經歷了150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的破壞,毗盧寺已是殿宇殘破、樑柱糟朽、屋頂漏雨、牆體歪閃、塑像殘損、彩繪失色、院內雜草叢生,一派頹廢景象,寺內主持無礙道主協僧眾及大功德者任通、任從等善人勵精圖治,四方化緣募集資金,對毗盧寺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重修或擴建。據弘治十二年《毗盧禪寺功績圓滿慶贊碑記》(毗盧寺現存最早重修碑)載:“今我朝大明弘治八年五月間,適有本寺比丘無為道住上人者,乃本村(上京村)高氏之貴族也。見正殿規模洪(宏)大,實可觀瞻 。只爭梁棟傾頹,柱根腐敗, 相容殘廢,顏色剝消。與優婆塞善人任通等同心協志,募化十方,革故鼎新,重修前後殿宇,塑毗盧大佛一軀,旁列香花菩薩二位,並及伽藍、祖師、僧寮、鍾、鼓兩樓……”。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住持道住在善人任通、任從、王剛、張深等十人鼎力捐助下完成天王殿的重修,並在殿內塑四大天王立像,於當年四月初八立“即次重修大毗盧寺功績圓滿慶贊碑記”。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前殿(釋迦殿)三間,塑釋迦佛一尊及弟子阿難、迦葉,棟施五彩,壁畫十地”。現存正脊隨梁枋上墨書題記:“弘治元年時在正德十二年歲次丁丑癸卯辛未日建立重修僧人道鑄(住)功德主任從任通”。所載內容與重修毗盧禪寺碑記記述相吻合。
明弘治元年(1488年),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經時四十多年,住持道住與僧眾在大功德主任通、任從等人的大力幫助下,對毗盧寺進行徹底的大規模的修繕、重修或擴建,達到了毗盧寺歷史上僧侶人數、建築規模、田產及佛事活動影響的最高峰。寺院在重修殿宇的基礎上新增建了東樓閣、禪堂(現存基址)、廊房、方丈、廊房、廚庫等,寺院三十畝,良田二百餘畝,重修、記事等石刻碑七通。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無礙道住法孫與上京村牛萬圈、李化龍等善人,“目觀時敝,追嘆前功,不忍其圮傾,修理正殿二座,鐘鼓二樓,天王殿三間,新建書廈三間”。歷經五年修繕結束,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五月立石碑慶贊。清乾隆十八年(1735年)適時住持性瑚進行了修繕,清道光元年(1826年)住持僧普晉、普立、普修對毗盧殿、釋迦殿維修。民國年間鐘鼓二樓、禪堂被毀。1958年修石津灌渠時,原天王殿被拆除。1986年後擇址新建山門,復建鐘鼓二樓,大修釋迦殿、毗盧殿。1995年成立保護機構並有專人保護管理。

文物建築及壁畫

釋迦殿(前殿)明代遺存,面闊三間12.42米,進深三間12.5米,通高9.5米,建築面積136.2平方米。明間施格扇,余面牆體青磚砌築,前出一步廊,後接抱廈,單檐懸山筒瓦頂施吻獸。梁架為七架、八檁出廊式,梁與梁間瓜柱支頂,三架樑上脊瓜柱托脊檁,兩側小叉手以輔之,次間山面中柱直通脊檁。梁架用材自然,稍做加工,不施地仗原木彩畫。釋迦殿木架結構與清式做法不同,具有明顯明代建造特徵。殿內明間設佛壇,上供一佛二弟子,釋迦牟尼像為明代泥塑金身說法像,莊嚴肅穆,跏趺於須彌座之蓮花台上,前方左為長者迦葉,右為英俊阿難,二弟子像彩塑金邊為1987年補塑。佛像後為高大佛光和須彌山,須彌山北面懸塑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羅漢護法等,中間塑菩薩三大士像為明代原塑,均頭戴珠冠,身披彩衣,正中坐觀世音,左文殊右普賢,下有各自坐騎分別是獨角吼、六牙白象、青毛獅子。釋迦牟尼、菩薩三士造像精美,神態自然,工藝精湛,是河北省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塑像之一。
釋迦殿壁畫明代繪製,面積83平方米,現存壁畫酥鹼殘損較嚴重,部分無法辨認。壁畫分布於殿內的東南壁、東壁、東北壁、西北壁、西壁、西南壁上,主要內容為佛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出家成佛的經歷。其特點:一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布局,既連貫又獨立,整體繪太子出家成佛故事,單幅畫面皆有墨筆題記表達故事內容,趣味橫生,情節生動。二是壁畫中的人物形象、衣著服飾、風土人情、房屋建築、故事內容基本中國化,使西方佛教經過改造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來,便於接受和傳播。三是題材廣泛而獨特,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佛教故事等。釋迦殿壁畫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及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極具參考價值。
毗盧殿(正殿)內供毗盧佛,密宗本尊,稱大日如來佛,寺院因此而稱毗盧寺。毗盧殿為明代建築,又稱五花八角殿,殿身採用廡殿頂,前抱廈做歇山頂,前、後施板門,兩次間披直欞窗。平面呈“十”字形,建於約1米的台基上,面闊三間,進身兩間,通高8.35米,建築面積208.4平方米。梁架結構七檁中柱式,明間五架梁後施雙步梁,前抱廈不施梁枋,而是用橫檁與殿身相連;次間用順梁直接承托瓜柱、檁,做成推山形式,而不用太平梁等構件;轉角內部用抹角梁、駝承托老角梁後尾,後尾用垂花柱做正面與山面的交點。檁下只用隨檁枋,而不用清式的“檁、墊、枋”;檐下不施斗栱,柱有側角,柱頭上施平板枋、額枋,呈“丁”字形,這些特徵保留著明早期製作手法和工藝。
毗盧殿保存有兩個時期的壁畫,殿身壁畫明朝中葉前繪製,前抱廈兩側壁畫為晚期繪製,兩者從風格、內容、特徵上看不是同期作品。據明代重修記載:“設水陸供天神,則有毗盧之殿”;“增之堊丹,金碧輝煌,華棟繪壁至者聳觀”。 現存殿身壁畫為明代工筆重彩水陸道場壁畫。壁畫的結構、工藝從裂縫的斷面分析可知,在磚牆表面施地仗層(1~1.5)厘米,地仗層材料為大量黃土、細沙少許、碎麥秸適量,地仗層外為壁畫表層,表層用白灰泥,厚0.1~0.2厘米。壁畫分布於殿內前後兩壁及東西內山牆上,面積102.5平方米。壁畫布局三層,下層設主像,其高0.8~1.2米間,中、上層逐漸小,像高在0.5~0.8米間。每層分若干組,層與層、組與組間以祥雲分隔,每組皆有墨筆題榜表達畫意,總計120組,有佛、菩薩、天王、高僧、天帝、神仙、閻王、侍者、歷史人物、平民百姓等506身。壁畫運用對稱手法布局合理,氣勢磅礴,主次分明,渾然一體而又獨立成章。線條如行雲流水,豐富多變,刻劃的人物神態各異,惟妙惟肖,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歷經五百多年滄桑,拂去塵埃,壁畫依然顏色鮮艷,這是因為所採用的顏料為自然的礦物質顏料,主要有石黃、朱紅、石綠等,經久不變,色澤常新。另外還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的工藝技法,如珠冠、法器、衣褶、盔甲、兵器等均採用瀝粉貼金,使畫面有強烈的立體感,又使滿堂壁畫金碧輝煌。壁畫繪製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東南、西南壁以儒教和世俗百態故事為主,東、西壁以道教神祇為主,東北、西北壁以佛教為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佛、道、儒三教於一堂的水陸畫。
東南壁繪製13組,73身。下層題記有:往古帝王文武官僚等眾、往古忠臣良將、往古孝子順孫、風俗畫(無題記)。中層題記:引路王菩薩、往古比丘等眾、往古道人等眾、往古儒流賢士冥前、往古九流一切街市。上層題記:為國亡軀忠臣烈士、往古墜胎產亡、八寒地獄諸鬼神眾、仇冤保恨等眾。壁畫以引路王菩薩一組為主像,菩薩長身跣足而立,頭戴珠冠,身披瓔珞,左手扶幡,右手持如意,身軀向左微傾,微目下視,仿佛在把古代明君、忠臣良將、孝子順孫、三教九流守規善行者的魂魄接引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西南壁繪製13組,53身。下層題記有:城隍五道土地眾、五湖百川等眾、往古賢婦烈女、往古自刑自縊。中層題記:往古后妃等眾、往古宮人女官、往古優婆塞眾。上層題記:面燃鬼王、啟教大師、身促道路、玩蛇毒害、炎天暑熱、獸咬蟲傷。西南壁壁畫以人間世俗百態故事為主,反映了百姓在毒蛇猛虎的統治下生活的貧困潦倒。東南壁畫仇冤報恨等眾一組同時也告誡統治者適可而止,不要官逼民反,到了無法生存時候,人民只有奮起反抗了。<BR> 東壁繪製30組,125身。下層題記有:清源妙道真君、四海龍王等眾、護齋護戒龍神、五方五帝眾、天妃聖母等眾、東嶽中嶽南嶽、玄天上帝、天蓬大帥神眾、扶桑大帝等眾、南極長生大帝。中層題記:鬼子母等眾、獄主鬼王等眾、地府三曹等眾、冥府十王等眾、地藏王菩薩、蠶官五鬼等眾、太歲黃幡豹尾、大將軍金神等眾、鬥牛女虛危室壁、角亢氐房心危箕、大德菩薩。上層題記:四值功曹使者時值日值月值年值、主病藥苗稼晝夜之神、六甲將軍、山河二王等眾、十代明醫等眾、主病鬼王五瘟使者、五通仙人等眾、十一大曜等眾、三官大帝。東壁道教內容為主,主神帝君、真君、龍王、天神,還有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內容豐富,氣勢恢宏,線條流暢。
西壁繪製30組,113身。下層題記有:崇寧護國真君、四瀆龍神等眾、曠野大將等眾、五湖龍神等眾、北嶽西嶽等眾、藥叉大將等眾、巨半拿等眾、天猷元帥、北極紫薇大帝。中層題記:六曹典官、十王等眾、青龍白虎喪門弔客、羅剎女等眾、大藏菩薩、十二元辰、六丁神女、井鬼柳星張翼軫、奎婁胃昂畢畢嘴參。上層題記:三靈候等眾、主山主樹主水主花、伏羲女媧神農、五通大仙、主風主雨主電主雷、北斗七星、十二命官、順濟龍王安濟夫人、三星等眾、大勢至菩薩。西壁壁畫內容與東壁壁畫相對應也是道教內容為主,充分運用美學的對稱布局,組組對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東北壁繪製19組,70身。下層題記有:玉皇大帝、金剛等眾、持國多聞天王、梵王等眾、步擲明王普賢菩薩、馬首明王觀世音菩薩。中層題記:南斗六星、十二元辰等眾、十六高僧、天龍八部、(題記缺一組)。上層題記:十二宮琛等眾、十回向菩薩、色界四禪天眾、天主等眾、不動明王除蓋障菩薩、甘露軍吒明王阿彌陀佛、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東北壁壁畫以佛教的明王、菩薩、天王、高僧為主,融入少量的道教神祇。畫面生動,特點鮮明,個性突出,神態各異 ;三頭六臂的明王,高貴典雅的菩薩,面目猙獰的天王,飄逸儒雅的玉帝,呈現出佛國世界的無垠和戰勝一切妖魔鬼怪的強大力量。
西北壁繪製17組,54身。下層題記有:金剛密跡等眾、摩利支天菩薩、廣目增長天王、帝釋天等眾、焰滿明王文殊菩薩、降三世明王金剛首菩薩。中層題記:毗沙大羅利天、十六高僧等眾、十二圓覺菩薩、大力明王釋迦牟尼佛。上層題記:菩提樹河利帝母、娑迦龍天、韋陀尊天森殺竭帝、天主等眾、大笑明王虛空藏菩薩、大輪明王威德自在菩薩。東、西北壁布設佛教內容,占據著殿宇的主位,宣示著佛教的佛法無邊、普度眾生的宏願。
毗盧寺這座千年古剎,地方特色鮮明的古代建築、彌足珍貴的金石資料以及世間罕見的精美壁畫,是研究元、明時期政治生活、社會狀況、宗教活動、美學思想和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水陸畫及其藝術特徵

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宗教發展、社會生活以及繪畫藝術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其文化背景與藝術特徵進行分析研究。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宗教繪畫的一種,供佛教和道教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使用。因製作工藝和材料不同,水陸畫主要分為壁畫和捲軸畫兩種形式。水陸畫的繪畫技法傳承於敦煌壁畫,主要是運用中國傳統工筆重彩人物畫法,人物的造型、勾線、設色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是我國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珍貴遺產。水陸畫內容一般繪有儒、釋、道三教人物故事,內容包括了天堂、人間、地府三界。儒、釋、道三教的所有神、佛、仙,如佛教中的諸佛菩薩、明王尊者、護法韋陀等,道教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風雨雷電等,另外還繪有儒家的帝王太子、後宮妃嬪、將帥士兵、賢婦烈女等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畫像,因此水陸畫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水陸畫既是宗教繪畫,又是民俗文物,一幅完整的水陸畫,就是一幅天、地、人三界組成的社會全像圖。水陸畫上所保存的圖像和文字,對佛教史研究、儒釋道三教融合研究、信仰民俗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價值,特別為齋戒、祈願、抄經等文獻的識讀和解釋提供了直接參考,成為藝術界、文物界、宗教界研究美術、歷史、宗教的診貴資料。
石家莊毗盧寺是中國佛教臨濟宗的一座古老廟宇,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杜北鄉上京村。始建於公元8世紀唐天寶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歷代有多次損壞和修葺。毗盧寺水陸畫是我國以壁畫形式繪製的水陸畫重要作品,它與甘肅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樂宮壁畫同為我國最富盛名的宗教壁畫,但其他三家描繪的只是某一教派的內容,惟有毗盧寺壁畫集儒、釋、道三教於一堂,集三教人物於同一畫面,氣勢壯觀、富麗堂皇。毗盧寺前後兩殿繪有水陸畫總計二百多平方米,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比著名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的人物還多近一倍,其構圖、線描、著色、人物刻劃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元明時期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美術具有重要價值,現代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在他的《新藝術創作論》中曾盛讚毗盧寺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遺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毗盧寺的前殿釋迦殿內四壁繪製水陸畫共約八十三平方米,內容有中國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以及漢化的佛傳故事、道教的天神地祗。殿內東、西山牆繪有“八仙過海”的畫像,人物造型生動。可以看出其人物、風俗、內容都與常見的印度佛傳故事有很大的不同。它以連環畫的形式繪於牆上,富於情節性和趣味性。同時這些佛傳故事和中國民間傳說繪在一起,也充分體現了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民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毗盧寺前殿繪製水平不如後殿,保存也不夠完整。後殿毗盧殿是寺內正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的本尊主佛毗盧遮那(印度語,意為光明普照,故該寺稱為毗盧寺)。毗盧佛像兩側有石刻香花菩薩。扇面牆正面繪有二護法金剛,背面繪有六幅觀音像。毗盧殿四壁水陸畫共122平方米,計508個人物。下層神像高約一米,中上層神像依次減少,多為大半身,每幅畫均有題字。
毗盧寺水陸畫雖為明代民間畫工繪製,但其技法皆取自唐宋、與敦煌壁畫的風格同出一脈。歷史上曾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壁畫的繪製,如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等。宋、元之時,中國從事和繼承中國工筆人物的主要是那些為寺院繪製壁畫和水陸畫的民間畫師,他們多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在技法上一絲不苟,同時又融入了自己對描繪對象的情感。他們參照顧凱之、閻立本、吳道子等前輩大師們的以線為骨的中國人物畫傳統筆法,結合了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這些精美的水陸畫。毗盧寺水陸畫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畫面上人物千姿百態,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個總的節奏和韻律。但它們又三、五成組,獨立成幅,構成有主有從,變化多樣,自成格局,每個人物都有一篇寓意和傳說故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壁畫藝術。水陸畫至明清之際基本定型,一堂均在120幅以上,毗盧殿水陸畫正符合基本定型數目。毗盧殿北壁高2.8米,寬3.95米,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繪有梵天、帝釋為中心的諸天神;畫有十大明王及帝釋、梵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等道教和釋教人物120多身。西壁繪有北極紫微大帝、四瀆五湖和雷電、山水和花木神五湖龍神等眾、崇寧護國真君等,共140多身。東西兩壁均高2.8米,寬7.6米,壁畫以道教內容為主。東壁繪有南極長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薩、東嶽、中嶽、南嶽、四海龍王和五方諸神、地藏十王及鬼子母等共130多身。東南、西南壁是佛教人物,而東北、西北壁則是儒家人物,每組人物都有一個傳說故事。南壁高寬與東西壁相同,描繪內容以世俗人物為主,東側畫引路王菩薩、為國捐軀忠臣烈士、九流百家一切街市等,共80多身。西側畫鬼王、城隍土地和古帝王后妃、往古賢婦烈女等,共60多身。殿內壁畫佛、釋、道三教合流,這在別處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寬廣的包容胸懷。這些畫雖屬宗教題材,但仍然能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有許多地方還直接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形象。
二是造型優美,線描豐富:毗盧寺水陸畫的畫風,承襲了我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的傳統畫法,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艷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不同於永樂宮《朝元圖》整齊排列的形式,毗盧寺水陸畫將全壁分成100多個小規模組合,運用對稱手法,將內容龐雜的一百多組壁畫,五百多身的帝君神仙各式人物安排得井然有序,錯落有秩,雜而不亂。各組之間由紫、石綠、淺赭三色螺鏇形的祥雲分隔開,圖案化的雲朵既調整了畫面,又有助於烘托主題。這樣的總體布局,使人感到內容豐富,形象突出,情節生動。每組都可以是一幅單獨成立的精彩人物畫,但上下左右互相聯繫,謹嚴奇巧。
線的套用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水陸畫屬於傳統工筆重彩人物畫,勾線極為關鍵。毗盧寺水陸畫中的線描有很深的功力,成功地刻畫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各種動作、表情和心理狀態,形象真實生動,在繼承唐宋線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畫工從描繪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巧妙地運用線條的節奏、虛實、剛柔等排列組織的變化,把人物描繪得異常生動。給人以有靈魂、有生命之感,物像的內容和質感也表現得很好。人物衣紋描繪飄逸靈動,線條流暢且勁健有力,氣韻生動,飄逸自然,表現手法極為成熟,達到形神兼備,呼之欲出的藝術境界。
三是畫面色彩豐富和諧:水陸畫使用的顏色極為考究,多以礦物顏料及金屬顏料為主,有石青、石綠、雲母、赭石、金、銀箔料,凡選材皆為化學性質穩定之物,這些顏料穩定性好,保存時間長,即使歷經千年也不會褪色,能夠長期保持住畫面色彩的鮮明艷麗,因此毗盧寺水陸畫雖已經歷了幾百年,但色彩至今還很鮮艷。水陸畫採用傳統的重彩勾填法,以石綠、朱紅為基調,從強烈的對比中取得調和。色彩豐富妍麗,線條瀟灑流利,人物形象生動。水陸畫還大量使用了瀝粉貼金技法,使人物形象有強烈的立體感,整個壁畫看起來艷而不俗,富麗堂皇。畫面各組人物之間由三色螺鏇形的祥雲分隔開,圖案化的雲朵既調整了畫面,又有助於烘托主題。
毗盧寺水陸畫的這些繪畫特徵不僅反映了明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民間繪畫在當時所謂的“士大夫所不欲揮毫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為之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默默無聞地創造歷史、創造文化藝術的見證。
毗盧寺水陸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佛教傳人中國後給中國美術帶來新的題材和風格,特別是促進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中國歷代人物畫內容多以道釋為主,故事畫、風俗畫為輔,但在唐代之後出現了以寫意畫為主的文人畫。繼承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多是那些繪製宗教畫的民間畫師,而民間畫師的粉本是世代相傳的。我們可以從水陸畫中研究中國古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技法,了解到古代繪畫大師所創作的人物畫的大致原形。毗盧寺水陸畫中不僅可以見到人物畫、山水畫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許多民俗方面的內容。壁畫繪製者在服務於宗教這一大前提下,將當時的社會風俗繪入畫中,為現代人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毗盧寺水陸畫中的500多位佛、神、仙都是中國老百姓所敬奉的,從中可以研究出中國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古代的畫師除了佛、神、仙的畫像繼承前代畫師的樣稿外,一般帝王、臣民的俗世服飾都是按照當時社會的服飾制度描繪的,它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供了具體形象的資料。
由此可見,水陸畫是為宗教內容服務的藝術,其本身具備宗教和藝術雙重職能。毗盧寺水陸畫是我國宗教壁畫藝術的寶貴遺產,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是民族繪畫藝術的精華。毗盧寺水陸畫三教合一的內容體現了當時宗教發展的狀況,而其藝術特徵則反映出明代宗教畫是相對於當時文人畫而言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與此前的宗教畫相比較,它的題材更為廣泛,造型與色彩表現更為成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