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天

四禪天

四禪天,梵名Caturdhyānabhūmi。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所得果報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之眾生。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

禪天
拼音:
解釋:1.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p色界�p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淨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參閱《法苑珠林》卷五。

釋義

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載:(一)初禪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禪天,更無眼、耳、身三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三)第三禪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相應。(四)第四禪天,唯有與舍受相應之意識活動。前三禪天各有三天,第四禪天則有八天,合為色界十七天。其一一天之名稱及名義之由來,分載於《俱舍論》卷八、《順正理論》卷二十一。然關於色界諸天之廢立,其他經論亦有舉出十六天、十八天、二十一天、二十二天者。又狹義之四禪天僅指第四禪天,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

界名

新雲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二、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粗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三天。三、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舍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四、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舍受與之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四禪天果報

在現世中修初禪者,其果報可得生初禪天,其中又依劣、中、優而分生三處,修劣初禪定者可生梵眾天,修中程度初禪定可生梵輔天,修優初禪定可生大梵天。修第二禪定者,其果報可得生第二禪天。其中又依劣、中、優而分生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光音天)。修第三禪定者,可得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階段的第三禪天。修第四禪定者,可得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外道修習第四禪可獲無念無想的福報,得生無想天,成為無想有情。而佛教的聖者修習無漏的第四禪可獲阿那含果,得生第四禪天的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等五淨天。以上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各三天,第四禪天有九天,合計色界十八天。另有不包含大梵天而成十七天之說法。 

四禪天的境界

禪定禪定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裡,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舍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舍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人法性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