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樂宮

山西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這是一處在國內外得有影響的古建築,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裡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地理位置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

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製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

建造背景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出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原建在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的永樂宮,是為傳說中的道教祖師呂洞賓建造的,名為大純陽萬壽宮,因地處永樂鎮,故又名永樂宮。永樂鎮是唐代道士呂岩(字洞賓,號純陽)故里。唐人為紀念他,將他的故居改為祠,宋、金改祠為觀,公元1244年被火焚毀,在原址上重建後改稱為大純陽萬壽宮。

永樂宮的建築規模宏大,布局疏朗,結構嚴謹。總占地面積達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殿宇按照道教教義設計,飛檐凌空,斗拱碩大,殿內建築精巧絕倫,堪稱我國元代宮廷建築的典範。由於工程規模浩大,永樂宮從公元1247年開始建造,到公元1358年基本完工,歷時百餘年,差不多和元朝共始終。作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永樂宮以大面積的元代道教壁畫和典型的木結構建築著稱,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好的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內部結構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製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

永樂宮永樂宮

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

永樂宮永樂宮

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純陽殿內,壁畫繪製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

永樂宮壁永樂宮

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採藥、閒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饑民、鬱鬱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樸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歷史意義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宮原在的永樂鎮,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於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對於道教而言,呂洞賓實在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他建造的道觀也便成了道教中十分重要的處所。

北枕中條山嶺,南臨黃河古道,在山西省芮城縣城北2公里的古魏國遺址內,就佇立著為呂洞賓而建的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永樂宮。它是13世紀風行一時的道教全真教在政治舞台上鼎盛煊赫,在教義和藝術上都比較成熟的時期建造的,因此成為見證那段歷史的實物證據,成為中國道教文化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歷史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公元1247年),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包括彩繪壁畫在內,於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金大定八年(1168)毀於火,後重建,擴充為道觀。元中統三年(1261)又擴為現存的“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鄉人為緬懷聖賢而建的呂公祠之所以會變成規模宏大的永樂宮,得益於道教全真派的全面興盛。全真教是宋金對峙時期在我國北方興起的新道教,公元1220年,全真教首領丘處機率十八侍行弟子應詔拜見了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從而使全真教在道教中居於正統地位。呂洞賓被全真教尊崇為北五祖之一,呂祖故里的呂公祠因而也就被改建為大純陽萬壽宮,與終南山重陽宮、大都長春宮並列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的修建與宮內壁畫的繪製前後延續了一百一十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永樂宮的興建,主要歸功於邱處機的兩位弟子,宋德芳和潘德沖,太原西南的龍山保存著中國唯一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它的修建者,即是宋德芳。

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永樂宮永樂宮

比永樂宮的建築更為珍貴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傑出的壁畫藝術,永樂宮壁畫的精華,是無極殿內的《朝元圖》,它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畫家馬君祥及其弟子們。

《朝元圖》描繪的是各路道教神仙朝謁元始天尊,長達95米的壁畫中,286位神仙人物向著一個方向朝拜,人物前後排列四、五層之多,彼此相互交錯,井然有序,使整個壁畫顯得場面壯闊,氣勢恢宏。威嚴肅穆的帝君,安祥凝重的王母,端莊秀麗的侍女,驍勇驃悍的武將,天姿綽約的玉女……畫師們用遒勁流暢的神來之筆,將這些形態各異神采飛揚的人物勾勒得細膩傳神呼之欲出。無怪乎專家們評價說:《朝元圖》,無論從場景、構圖,以及筆墨的變化,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華,無愧於中國元代藝術寶庫的美譽。

壁畫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關於三清殿壁畫的作者,在三清殿內原來三清塑像背後的扇面牆內側的雲氣壁畫上,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把作正殿前面七間、東山四間、殿內斗心東面一半、正尊雲氣五間。泰定二年六月工筆(畢)。門人王秀先、王二侍詔、趙侍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范待詔、說待詔、方待詔、趙待詔”,“河南府勾山馬七侍詔正尊五間,六月日工畢雲氣”的銘記。題記除記明所畫為雲氣外,均未涉及其它壁畫具體內容。從書寫字跡考察,實為建築彩畫工題記。故未記壁畫其他內容。說明這只是彩畫作者,而不是指從事整個殿中所有壁畫的畫家。在入口《青龍君》的上部相當於純陽殿題名的地方原應有畫者題名,而在重新補繪青龍君時被忽略省去,以致無法明確知道原壁畫作者。但從現有銘記可知這一堂壁畫和建築藻繪可能均完成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左右。而壁畫的作者應是與製作純陽殿的作者屬同一流派或師承的人。

純陽殿壁畫完成於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是朱好古的門人張遵禮、李弘宜、王椿帶領人完成的。則三清殿極有可能是朱好古親自參與製作的。關於朱好古在這一時期參與製作的還有稷山小寧村興化寺後殿的《彌勒變》等圖,興化寺後殿北牆上有:“襄陵繪畫待詔朱好古、門人張伯淵,時大元國歲次庚申仲秋蓂生十四葉工畢”題記。(注五)庚申為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朱好古可能是完成興化寺壁畫後,轉至永濟從事三清殿的壁畫製作。這從興化寺壁畫風格與之相近也可以得到印證。而且主持永樂宮興建的宋德方一直在平陽府玄都觀校刻道藏,對平陽府內的繪畫名家朱好古應有所知,不會不邀來從事這一宏偉工程。同時出現在朱好古家鄉的壁畫也可以證實是朱氏領導了兩地的壁畫創作。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商人盜運出國並轉售給加拿大的兩壁道教壁畫,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據稱原為平陽府某觀壁畫。這一壁畫曾有宋治平二年重修之文字附記在一起,這只是盜畫者為提高賣價做的手腳,不足為據。平陽襄陵西齊村原有萬聖觀,元至元初建。這一壁畫似也完成於此前後。平陽府襄陵即朱好古之家鄉,此一壁畫似亦為朱好古或其門徒所繪。故與永樂官壁畫在繪畫傳承上有一定的關係。今試將兩處壁畫作一比較:平陽府道觀壁畫規模較小,東壁高3.17米,長10.26米;西壁高3.20米,長10.37米。因此其內容也相應地有所限制,集中表現朝元的主要神祇與部屬。東壁以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祇為中心,向北行進。前導者為天蓬大元帥、翊聖黑煞將軍、北斗七星,後隨者為五星、五行。西壁以勾陳星官天皇大帝、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為中心。前導者為天猷副元帥、佑聖真武、九官太乙,後隨十二元神。兩壁主神均為立像,並聚集在畫面中部,這就減少了侍從部屬以及儀仗等的描繪,而可以利用有限的畫面主要刻畫朝元諸神的形象。紫微、玉皇、勾陳、木公都是帝王裝束,但是人物的顏面、鬚眉、氣宇、神態各不相同,在相同的莊嚴威肅中,各具情性。后土、金母都是后妃服飾,而在相同的端嚴華貴中,年齡、儀容、氣質、神情各不相同。十二元神、九宮太乙與北斗七星,在行進中,各具神儀,人物細微的轉側、俯仰的動態變化,增加了形象神情的多樣性。並不因為相同的服飾或佇列,而覺得雷同。五星由於有各自不同來歷,形象各有所本。畫家幾乎是按道經軌範刻畫的。土星作老人形,杖錫持印;水星作女人狀,頭戴猿冠,手持紙筆;金星形如女人,頭戴西冠,白練衣,抱琵琶;火星頭戴驢冠,手持弓劍;木星形若卿相,著青衣,戴亥冠,手執華果。天蓬元帥和天猷副元帥的形象最為驚人,在猙獰中顯示威武,在怪異中寓含人性。兩壁仙班形形色色,正是世間朝廷景象。畫家把假想的神話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而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把《朝元圖》創造性地推向了新的高峰。賦予舊題材以新的生命,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題材的精粹,容納了所能容納的各種神祇。在一個統一完整的畫幅中,表現了近二百九十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主尊除描繪紫微、勾陳、玉皇、木公、后土、金母,又增加了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但三清殿的《朝元圖》與平陽府道觀的《朝元圖》卻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主尊人物雖有坐立的差異,神祇也多寡不同。但是同一人物,幾乎是依據的相同粉本,如天蓬、天猷、黑煞、真武四聖如出於同一人之手,有的雖改作另一神祇,情態仍然可辨,如十二元神的戌神在三清殿雖改為太乙神,低首舉笏,恭謹之儀不變。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這兩鋪朝元圖屬於同一畫派的手筆,同樣都與以朱好古、張茂卿、楊雲瑞為代表的襄陵畫派有著密切關係。從以上諸多方面考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應是襄陵畫師朱好古主持創作完成的。

關於朱好古,《山西通志》卷三十記:“朱好古元時襄陵人,善畫山水,於人物尤工,宛然有生態。與同邑張茂卿、楊雲瑞俱以畫名家。人有得者若拱璧。當時號襄陵三畫”。朱好古元大德十八年曾在稷山縣興化寺畫《藥師變》與《彌勒變》。也曾在太平縣修真觀畫壁。《太平縣誌》稱:“修真觀在縣南關西高阜處。殿壁間繪畫人物,元朱好古筆。精妙入神,有龍點睛飛去”。

不尋常的經歷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黃河北岸,相傳該地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鄉。1959年,那裡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好位於計畫中的蓄水區,水庫建成後它將成為淹沒在幾十公尺深水之下的[海底龍宮]。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現代魯班]們,仔細研究如何將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後,他們決定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牆壁逐塊鋸下。一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牆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牆面分離,然後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牆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用汽車、騾車、馬車等交通工作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牆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這項曾經被形容為[神仙也不容易辦到]的工程,經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後永樂宮裡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傑作的曠世神韻。

永樂宮是元代興建的規模宏偉的道觀,並有精美壯麗的壁畫,這和金、元時期新道派的興盛有著密切關係。中晚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逐漸改變了三教鼎立的格局,並緩和了相互間尖銳的鬥爭。而以儒家傳統觀念與人生理想為核心,以佛家的思辯方式為基礎,以道家養生修煉為手段,形成了士大夫與民眾之中流行的趨向。宋、元間,在江西玉隆萬壽宮興起的淨明忠孝道,就是儒家理學影響下產生的新道派。雖仍行符籙禁咒之術,卻強調重倫理道德,注意克己踐履,從而加強了宗教對人心的控制。在北方,人們向宗教祈求精神上的慰藉與解脫,也出現了新的教派。金代興起的真大道教,不信符籙化煉,而以苦節危行,勤力耕種,自給衣食,守氣養神為旨。一時鄉里民眾廣為信奉,正如《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岳公之碑》上所說:“惟是為道者多能自異於流俗,而又以去惡復善之說以勸人,一時州里田野,各以其近而從之,受教戒者,風靡水流”。天眷(公元1138年至1140年)中,道士蕭抱珍開創太乙教,主張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御世。其弟子蕭道熙博學善文,符籙祭醮與玄談哲理並重,談玄論道,門徒達數萬人。元以後真大道逐漸衰微消失。在金代興起並最有影響的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王重陽、丘處機都有著述流行,以闡述全真教義。

金、元時期,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觀的興建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元大都金碧輝煌的道觀布滿全城,竟多達52宮、70觀。而全真教的披雲真人宋德方在山西平陽玄都觀校刻道藏時,見永濟永樂鎮純陽觀殘破,倡議擴建為宮。在尹志平、李志常等推薦下,以燕京都道錄潘德沖充任何東南北路道門都提點主持建造。經營了十來年,到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初步完成。使永樂官成為全真教宣揚教義和其正統性的祖庭之一。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宮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據記載其後有供奉丘處機的丘祖殿(現尚存廢墟),宮西部原還有披雲道院。

一般都知道永樂宮原為純陽觀,是在宋呂祖祠基礎上重新修建的。實際上在呂祖傳說流行以前,盛唐時期當地已有道觀和天尊堂的建置。永濟永樂宮舊址遺存有一石燈台,上有銘記稱:“先代因官徙居,遂家河曲。今奉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陛下、法界蒼生、併合邑人、先代亡父母、見在家口,建立檯燈一所於村觀中天尊堂前……天寶五載歲次丙戌正月癸丑朔卅日壬午建”。文中所述村觀所在地“河曲”在河東蒲阪縣南,也就是黃河邊的永樂鎮。石燈台上部有刻畫的李思誨等12人跪像,線條流暢生動,人物性格氣質形於儀表。反映了書及鐫刻者弘農楊榮、造匠李阿貞等描繪現實人物形象的水平。村觀中均為李氏女道士,當為李氏家廟。此燈台原置於道觀的天尊堂前。從燈台形制可以看出天尊堂應有一定規模。村觀除天尊堂外,似尚有其他殿堂或屋宇。石燈台造於天寶五年,天尊堂當建置在此之前。說明開元、天寶年間永樂鎮早有道觀。這一建觀史實,對於當地崇尚道教,建置呂祖祠等都會有直接影響。唐代的天尊堂也正是永樂宮三清殿建置的先聲。這也意味著永樂鎮建置道觀的歷史向前推早了近千年。而蒲州在唐景雲二年也早有丹崖觀和靈仙觀等著名道觀,並屢受敕設齋醮修功德,這也會促進這一帶的道教活動的開展。正因為在盛唐時期當地已有李氏崇祀天尊的家廟,以後蒲州又出現了像王拙這樣一些道教壁畫的能手,在思想和技藝上長時期為永樂宮的建置準備了條件。因此,永樂宮在全真教的主持下,能在蒲州以如此宏偉的規模建置成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三清殿《朝元圖》及其淵源。

永樂宮永樂宮

永樂官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前後建設了近百年才最後完工。宏偉的規模、周密的籌劃,使它具有極其豐富的道教藝術遺物,其中宏偉精麗的壁畫更使人驚嘆。三清殿是永樂官主殿,又稱無極殿,面闊七間,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餘為牆。北中三間設神壇,其上供奉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三清塑像令已不存,而壁畫保存尚好,只很少部分經過修補。這一鋪壁畫是有名的《朝元圖》,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總面積為403.34平方米。《朝元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永樂官三清殿的《朝元圖》,它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製。聯繫唐宋道觀壁畫的發展,可以了解到其藝術上的淵源。同時聯繫其先後差不多同時的道觀壁畫,作進一步比較,更能認識其在藝術上的師承以及影響。

關於道教《朝元圖》,最早可以上溯到吳道子的《五聖朝元圖》。這是吳道子最有影響的道教圖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後人臨摹粉本的作品,是我們今天了解吳道子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五聖朝元圖》原來畫在洛陽北邙山老君廟東西壁,東壁上畫東華天帝君、南極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從;西壁上畫西靈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從。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讚頌這一作品:“……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官牆。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髮,旌旆盡飛揚。……”這鋪“妙絕動官牆”的壁畫,長期被人傳摹學習,並使畫者從而不斷獲得成功,被傳為藝壇佳話。宋代名畫家王罐就是通過觀摩此畫,因而取得傑出的成就。《聖朝名畫評》說:王瓘“少志於畫,家甚窮匱,無以資遊學。北邙山老子廟壁畫,吳生所畫,世稱絕筆焉。瓘多往觀之。雖窮冬積雪,亦無倦意。有為塵滓塗漬處,必拂拭磨刮,以尋其跡,由是得其遺法。又能變通不滯,取長舍短。聲譽藉甚,動於四遠。故於乾德、開寶之間,無與敵者”。另外,宋代重修此廟時,官府拆賣壁畫,有隱士購得,閉門三年潛習其藝。廟成再畫,隱士畫東壁天帝,對畫西壁的老畫工觀隱士所畫,竟駭然下拜,自毀其壁,請隱士畢其事。以後宋代畫家武宗元也曾在老君廟重畫《五聖朝元圖》。現在流傳的《朝元仙仗圖》就是此畫的部份粉本。另外一張《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畫的宋傳粉本。兩張畫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吳道子遺風,是吳家樣的典範作品。

永樂宮永樂宮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還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的《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仍有一定關係。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的浩浩蕩蕩場面;一方面又開始表現了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岳瀆曹吏等眾多的人物,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據稱張素卿構思敏速,下筆如神;詭怪之質,生於筆端,善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君形制奇古。因此能在吳道子《朝元圖》基礎上,進一步有所創造。從同一時期出現的《紫微朝會圖》、《玉皇朝會圖》,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傳承關係。《朝元圖》、《朝會圖》都是相類似的結構,如宋李廌在《德隅齋畫品》中記載二圖粉本稱:“《紫微朝會圖》朱梁時將軍張圖所作。帝被袞執圭,五星、七曜、七元、四聖左右執侍,十二宮神、二十八舍星,各居其次,乘雲來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嚴謹。道家謂玉皇大帝為眾仙天子,紫微大天帝為眾星天子……圖作衣紋,不思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例,用濃墨粗筆如草書,顫掣飛動,勢極豪放,至於作面與手,及諸服飾儀物,則用細筆輕色,詳緩端慎,無一欹仄,亦一家之妙用。”“《玉皇朝會圖》蜀石恪所作。天仙、靈官、金童、玉女、三官、大乙、七元、四聖、經緯、星宿、風雨雷電諸神、岳瀆君長、地上地下主者,皆集於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扆坐,眾真仰首,承望清光。見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而這些圖像顯然都受有杜光庭在《金籙大齋宿啟儀》以及《太上黃籙齋儀》上所列神祇名目的影響。

永樂宮永樂宮

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圖》,道士林靈素也重新制定了齋醮制度和神祇名目。《上清靈寶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祇系統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後、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聖、歷代傳經法師,三元、五嶽及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酆都大帝及所屬,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種神祇所屬兵馬。這一系統成為以後製作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也為我們了解永樂官三清殿壁畫神祇提供了重要線索。

永樂官三清殿的整鋪壁畫正是文獻上所說的六天帝、二帝後率須眾仙朝元的完整圖像。玉皇大天帝和紫微大天帝等在這裡正是率領朝會的所屬諸神,來朝拜三清。也就是原來分散聚會的諸神,今天全都集合起來朝拜最高主神了。環繞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牆上,東西面分別是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牆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東部是中官紫微北極大帝、天至大聖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歷代傳經法師;北壁西部是勾陳星宮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歷代傳經法師等。東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南壁兩側是青龍君、白虎君。

這一鋪《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體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壁畫色彩精麗而沉著,線條勁健而富有氣勢;各各不同的虛構神仙,經過藝術家的精心構思,實際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帝王的崇聖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顏,儒賢的高識之風,隱逸的遁世之節,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嚴之態,神鬼的威懾之狀,各各不同。

曲折地顯示了現實中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氣質、不同情思的各種人物。天篷元帥、天猷副元帥以及二十八宿、四曜等一些組合了人、獸兩種生物特徵的形象,使你感到驚訝,而又覺得似曾相識。利用禽獸的某些生理特徵增強了人的性格化,也就是畫家利用所了解的獸的特徵,來突出了人物的特性。獸的人格化豐富了藝術的塑造手段。畫家在《朝元圖》上塑造了近三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而每一個形象都是那樣引人,那樣富有情味。像是一部歷史人物圖像的總匯,值得你反覆探索和尋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