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寺

石塔寺

石塔寺,在臚崗山,宋大中祥符(1008~1016)初年僧人覺然創建。因山之陽有石塔,故名石塔寺。寺前臚溪溪水迂迴如帶,洲嶼林木相為掩映。山頂兩石累疊,約一尋余(近丈),人站於石上搖之,發聲如鳴鼓,可聞10里之遙。

歷史

宋淳熙八年(1181)三月,廣東提舉楊萬里(江西人,歷官太常博士、太子侍讀、秘書鑒,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率師至潮州平定巨寇沈師,十二月(已是公曆1182)蒞潮陽縣,除夕前後住石塔寺,賦詩多首。其中一首“石塔寺除夜”曰:“醉後先眠客莫嗔,誰能守歲費精神。幸無爆竹驚寒夢,休羨椒花頌好春。今歲明年才隔夕,人情物志頓趨新。遙憐兒女團欒處,只少屠酥第一人。”先賢楊萬里游詠於斯,使石塔寺更加出名。
宋理宗期間,吳駒第八代孫吳少顏次子吳椿(進士)施田1360畝入石塔寺。
明崇禎五年(1632)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兵亂受損。康熙十九年臬司王耒任巡查海界,潮陽知縣徐而泰陪同宿於寺,里士周光縉請知縣倡修復,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告竣,時其貌“巍然而高其堂,燦然而華其棟”。
建國後又經鄉人捐資修葺,規制不亞於昔。現保留清代建築風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