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蜥蜴

介紹

石化蜥蜴石化蜥蜴
Basilisk(毒蜥,石化蜥蜴)
毒蜥同龍、獨角獸、巨人一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怪物,曾經出現在大量史料之中。
“Basilisk”這個單詞來自希臘語“Basiliskos”,意思是“小國王”。最先對這種怪物作詳細描述的是
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他的著作《自然史》收錄了古代關於毒蜥的60多處記載(大多源自古希臘),其中第13 卷的描述比較細緻,普林尼先是介紹了另一種可以用目光殺人的怪物卡托布萊帕斯(見Catoblepas),然後才 開始介紹毒蜥:“……毒蜥擁有相同的能力,它產於昔蘭尼加省(註:古利比亞東北臨地中海的地區,公元前7 世紀為希臘人統治,公元前1世紀成為羅馬的一個省),長約12英寸,頭部有亮白色斑點,像皇冠。它在面對其它蛇類時毫不懼怕,會發出嘶嘶的威脅聲以嚇退來敵。它不像蛇那樣蜿蜒而行,而是隆起身體中部前行。毒蜥 不但可以通過接觸還可以通過氣息殺死或燒焦草木、擊碎岩石,對於其它動物它同樣毫不手軟,曾經有人騎在馬背上用長矛刺殺了一隻毒蜥,結果毒素很快沿著長矛傳染到那個人的身上,而它的馬最後也倒地身亡。儘管這種生物非常致命,但許多國王還是希望能在它死後得到它的標本。毒蜥的毒液是自然界中最毒的一種東西。

 

原因

希臘人之所以用“國王”來命名毒蜥,原因大約有三:一、它們的頭部有白色斑點,像皇冠一樣;二、
埃及學者赫拉波羅在他的著作中曾經記載:“希臘人稱之為‘Basilisk’的生物在埃及被稱為‘Quraion’,
埃及人用金子鑄造這種生物的樣子,並放在神的頭頂”,顯而易見,毒蜥在古埃及人的眼中是神聖和高貴的象
征,在人面獅身像的額頭上就雕有一條類似眼鏡蛇的標記;三、毒蜥通常出沒於沙漠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它
喜歡居住在沙漠裡,而是因為它的目光和氣息具有如此大的破壞力,以至於它所居住的地方難逃沙化的厄運,
因此“毒蜥”成為“暴君”的代名詞,希臘語“Basileus”的意思是“異邦的國王”,“Basiliskos”的意思
是“小暴君”,這些詞都含有貶義。因不恰當的行為而導致惡果的故事中也常出現毒蜥的形象,例如莎士比亞
的《麥克白》和《荷馬史詩》。

許多人認為毒蜥實際上是埃及眼鏡蛇,它們的頭部有白色斑點,而且劇毒無比,可以噴射毒液致人死地,
而且在攻擊前會把頭高高仰起,這些特徵經過人們的傳言而被大大誇大。據說毒蜥的皮可以驅走蛇和蜘蛛,在
阿波羅(太陽神)神廟和黛安娜(月神狩獵女神)神廟的門口曾經掛有毒蜥的皮,用於驅走蛇、蜘蛛以及黑
暗的生命。文藝復興時期的鍊金術中記載說用毒蜥的灰摩擦銀子可以點銀為

希臘神話

曾經提到毒蜥來自蛇髮女妖美杜莎的鮮血,美杜莎被珀爾修斯殺死後它的鮮血落在人間成為毒
蜥,因此毒蜥可以用目光殺人。殺死毒蜥的方法有三種:一、像珀爾修斯那樣使用鏡子;二、根據公元前3世紀
時的記載,黃鼠狼是毒蜥的天敵,把毒蜥丟入黃鼠狼的洞裡,黃鼠狼會用臭氣將毒蜥熏死;三、根據克勞迪亞
斯·艾伊連在《動物習性》(公元1世紀)中的記載,公雞的叫聲可以殺死毒蜥,這是人們第一次將公雞與毒蜥
聯繫在一起。此後關於毒蜥的傳說開始漸漸發生了變化。
在羅馬帝國毀滅之後,傳說中的毒蜥已不再是一種劇毒的蛇,勞倫斯·布萊納曾經解釋過這一變遷:“羅
馬帝國崩潰後,歐洲與非洲之間無法再保持經常的聯繫,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這片大陸上的傳說變得越來越
離譜,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開始把毒蜥想像成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怪物。”此時的毒蜥開始“本土化”,由非
洲特產變為一種隨處可見的生物,據說英格蘭曾經遍布毒蜥。
傳說中毒蜥的產生很特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舊約聖經》的“以賽亞書”中:“他們敲碎蝰蛇的蛋,編
織蜘蛛的網。吞下蛋的人在擊碎風之卵後將在裡面發現一條毒蜥。”此後的聖經著作中也有不少記載,但都不
一致,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情況。現在廣為人知的關於毒蜥誕生的傳說出現在亞歷山大·奈卡姆寫於公元12世紀
80年代的一本書中,不過並未收入“毒蜥”而是歸在了“公雞”這一節里,它是由蟾蜍孵化而成的,上半身為
雞,下半身為蛇,“它的蛋必須生在天狼星的日子裡,受精於7歲的公雞。這種蛋很容易辨認:它並非普通的卵
形,而是球形,沒有外殼,而是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皮。而且這個蛋必須由蟾蜍孵化,這樣就會孵化出這種劇毒
無比的怪物——一條擁有蟾蜍公雞的特性的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