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杜鵑

短柄杜鵑是杜鵑花科中杜鵑屬下的物種之一,分布於四川西部。灌木,高約3米;小枝粗壯,直徑約5毫米,當年生者淺褐色,有稀疏柔毛和腺體,多年生者,淡灰色,近於無毛。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短柄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brevipetiolatum Fang f.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1900米的溪邊常綠闊葉林中。較潮濕的環境。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榮經(泥巴山)。
海 拔:19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Bull. Bot. Res. 2(4): 90.f.3. 1982】
中國植物志:57(2):157
亞組中文名:銀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Argyrophyll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3米;小粗壯,直徑約5毫米,當年生者淺褐色,有稀疏柔毛和腺體,多年生者,淡灰色,近於無毛。常5—6枚密生寸:枝頂,革質,長圓形成長橢圓形,長8—12厘米。寬3—5厘米, 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上面淡綠色, 無毛,下面淡黃綠色,有緊貼的薄毛被;中脈在上面凹陷,在下面顯著凸起,側脈16--19對,在上山微凹,在下面為毛被所覆蓋;葉柄粗壯,褐色,長約1厘米,上面平坦,有淺溝紋。下面圓柱狀,有稀疏絨毛。總狀傘形花序,常有5—7花,總軸短.長僅5—7毫米,密被從色絨毛;花梗粗壯,長約1厘米,被白色硬毛及長柄腺體;花萼小,5裂,萼片卵形,長2—3毫米,外面有稀疏絨毛;花冠鍾狀,深紅色,長4—5厘米。上部直徑約4厘米,基部寬闊,有5個紫紅色的蜜腺囊,5裂,裂片半圓形,長1—1.3厘米,寬2--2.5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長2.5—3.5厘米,不等長,花絲細瘦, 無毛,花葯卵圓形,紫色,長約2毫米;子房圓錐狀,長約6—7毫米,被長柄腺體及硬毛,花柱長3—3.5厘米,無毛,柱頭膨大而成頭狀。未見。花期4月。
產地分布: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1900米的溪邊常綠闊葉林中。較潮濕的環境。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榮經(泥巴山)。
本種提示:本種與大鐘杜鵑R.Ririei Hemsl.Et Wils.十分相近,區別在十本種的葉下面其淡黃色的毛被,花冠深紅色,子房及花梗卜有長柄腺體及硬毛等不同。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brevipetiolatum Fang f.In Act.Phytotax.Sin.22:420.1984;中國四川杜鵑花183. 1986.

亞組概述

Subsect.Argyrophylla Sleumer in Engler's Bot. Jahrb.74:548,1949;Cullen et Chamb.In Not.Bot.Gard.Edinb.37:328.1979; Chamb.In Not.Bot.Gard.Edinb.39:317.1982.——Ser.Arboreum subser.Argyrophyllum sensu Tagg in Stevenson,Spcc.Rhodod.20. 1930.——Subsect. Fioribunda Sleumer in ibid, 74:550. 1949. 灌木,稀小喬木。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下面有銀白色,緊貼的薄毛 被,或淡黃色至黃褐色的疏鬆毛被。花序多花,排列疏鬆;花梗細長,稀粗而短;花萼 小;花冠漏斗狀、鍾狀,基部通常狹窄, 白色至玫瑰色,稀紫紅色,5裂;雄蕊10—14 (--20),較花冠短;子房圓柱形,無毛或有絨毛及腺體。蒴果圓柱狀,常微彎曲。 本亞組的模式種:銀葉杜鵑 R.Argyrophyllum Franch. 本亞組共有10種,4亞種, 為我國特產;土要分布在我國四川、 貴州,雲南等省 區,此外, 1種產西藏,1種產台灣

本組概述

Sect.Ponticum G.Don,* Gen.Hist.3:843.1834.—— Sect.Leiorrhodium Rehd.In Journ.Arn.Arb.15;269.1934. 組的特徵同亞屬。 Sleumer in Bot.Jahrb.74(4):542—550.1949.將本組分成21亞組(Subsection), 而Cullen & Chamberlain in Not.Bot.Gard. Edinb.36.37. 1978—1979.將本 組改分成24亞組(Subsection).本書綜合了以上兩種意見,略有調整,分成13亞組 (Subsection)將Subsect.Venator Chamb.仍放入星毛杜鵑亞組Subsect.Parishia Sleumer內。 本組共有267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亞洲東南部,少數種類分布於歐洲及北美洲。 我國有251種,多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少數種類向東分布至台灣;在我國西南部山區,海 拔2 000—3 500米的中山地帶,常有純杜鵑林分布,在貴州西部、黔西、大方及畢節三 縣,更是杜鵑林連成一片,綿延百餘里,成為我國特有而著名的“百里杜鵑林”.每當春末 夏初,各種杜鵑花爭相開放,千姿百態,色彩繽粉,匯成花海,持續達一月之久,景色十 分壯觀。組的模式種:Rhodendron ponticum Linn.本組的杜鵑花、葉常綠,花形較大,色彩艷麗,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卉,各國已廣泛引種栽培,尤以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最為普遍。我國的廬山植物園、四川灌縣的華西樹木保護中心、昆明植物園及杭州植物園栽培較多,有一定規模。此外,其木材細密可以用於製造器具及精細雕刻。產於青海的隴蜀杜鵑R.przewalskii Maxim、產於華南的嶺南杜鵑R.mariae Hance的葉可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產於長江流域各省的羊躑躅R.molle G.Don有毒,也可以做藥用。大白杜鵑R.decorum Franch的花在滇、川、藏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做蔬菜供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