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它的保持時間雖比瞬時記憶為長,但也是很短的。 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主要條件是複習。

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正文

根據識記與保持的時間的長短可以把記憶分為瞬時、短時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就是在感知事物後極短時間內(如一秒鐘左右)的記憶;短時記憶就是經過識記過程,在較短時間內(如幾秒至幾十秒)的記憶;長時記憶則是在較長時間內(如以日、月、年計的時間)的記憶。上述 3種記憶除了在獲得與保持的時間長短上有區別以外,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有所不同,如在記憶廣度、記憶內容的形象性、信息提取的難易程度以及生理機制方面等等。
過去心理學中研究記憶以長時記憶的問題為主。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的研究就逐漸增多起來。對於上述 3種記憶的劃分,心理學家們是持有不同的見解的。例如:有的人認為上述3種記憶是3個不同系統;有的人認為它們是同一記憶過程的3個不同的階段;有的人在區分記憶的不同系統時則沒有提到瞬時記憶,這實際上是把瞬時記憶包括到短時記憶之內了;還有的人主張只有一種記憶,他們認為短時記憶不過是一種低水平的學習而已。但是,把記憶分為多個不同系統的理論正在引起人們日益增長的興趣。
瞬時記憶 在實驗中把材料用極短的時間在受試者面前閃現一次後所產生的記憶。它是由感官直接傳入的,因此一般具有比較鮮明的感覺形象性,也可稱為感覺記憶。它的保持時間極短,一般認為約在一秒鐘左右。它的重現是很容易的。瞬時記憶有一定的廣度,如果材料各項間沒有特殊的聯繫,則各種不同性質材料(如數字、字母、無意義音節等)的瞬時記憶廣度大約都是 7個項目(或單元)左右。瞬時記憶的生理機制可能是神經細胞群在刺激後的繼續活動。它是由一種短時的電化學反映所引起的,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消退,它的活動痕跡的神經組織範圍也是比較狹小的。
短時記憶 它的保持時間雖比瞬時記憶為長,但也是很短的。一般認為,它的保持時間是以秒計算的,最長也不過是一分鐘左右。例如在電話簿上查到一個不熟悉的電話號碼後,我們就能根據短時記憶撥出這個號碼,但是在撥完號碼後,甚至在撥號過程中便會把它忘掉。要使材料保持在短時記憶中,複述是必要的;否則很快(如不到半分鐘)就會被遺忘。短時記憶的重現也是比較容易的。短時記憶的數量或廣度也很有限,和瞬時記憶一樣,它的廣度一般也只是 7個左右的無聯繫的項目(如數字、字母或詞等)。它的生理機制也基本上和瞬時記憶相同,不過持續的時間略長而已。
長時記憶 指在識記一項材料後經過一長段時間能夠把它背誦出來的能力。長時記憶能夠保持的時間是較長的──從幾分鐘、 幾小時、幾月、 幾年,直到終身。長時記憶的數量極大,可以說並無限度。事實上它可以包括一個人的全部知識。有人估計它的數量可達1015(即一千萬億)個單元之多。由於它的數量極大,有時就不免使回憶發生一定的困難。
長時記憶的主要條件是複習。長時記憶(特別是語文材料的記憶)的特點之一是記住了信息的意義,而不只是機械地記住了一些彼此孤立的單元,如詞等等。長時記憶的識記是一個組織、建造的過程,所以它所存儲的全部知識也是一個有秩序、有組織的統一體。這就使人們有可能比較迅速地通過多種渠道從浩如煙海的長時記憶中提取有關的知識。長時記憶依賴於以前獲得的知識,在識記時把當前識記的材料和過去的知識聯繫得越多,則以後回憶起來就越容易。

瞬時、短時、長時記憶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生理機制和前兩種記憶不同,它不是神經細胞活動的痕跡,而可能是神經組織結構的痕跡,是一種神經組織結構上的永久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神經細胞中所產生的特殊的生物化學變化,首先是所謂核酸分子的改組。其中脫氧核糖核酸 (DNA)被認為是種系發生性的遺傳的記憶載體;而核糖核酸 (RNA)則被認為是個體發生性的個體記憶基礎。所以,長時記憶遺忘的生理機制並不是痕跡的消失,而主要是前攝抑制(前行活動對後繼活動所形成的聯繫的抑制)和倒攝抑制(後繼活動對前行活動所形成的聯繫的抑制)所引起的干擾。長時記憶結構痕跡的範圍是很大的。
上述 3種記憶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短時記憶是由瞬時記憶轉化而來的,而長時記憶則又是由短時記憶轉化而來的。不過,這些轉化都有一定的條件:瞬時記憶的材料必須經過適當的複習才能轉化為短時記憶,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就更離不開複習了。其他有利於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條件是:材料數量少,材料新異,複習積極和材料對個體的意義重大等等。
參考書目
 曹日昌主編:《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蘇〕А.В.佩特羅夫斯基主編, 朱智賢等譯:《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Roberta Klatzky,Humɑn Memory,Freeman,197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