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特爾格特

相聚在特爾格特

《相聚在特爾格特》是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格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相聚在特爾格特相聚在特爾格特

《相聚在特爾格特》是作者最成功的小說之一,1979年出版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德國的暢銷書。十七世紀上半葉,德國符宗教派別、德意志皇帝和各諸侯之間矛盾深重,衝突不斷,在經歷了30年戰爭後,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爾格特,他們談占論今,暢所欲言,在探討詩歌、戲劇等嚴肅的學術問題的同時,還痛心疾首哀嘆自身和祖國的命運;他們藉助詩文,共謀祖國統一人業,可在高談闊論的同時,又插科打諢,粗話連篇,葷話迭出,還“不拘小節”同女僕和女店主苟合;最後他們甚至還共同草擬了,一份“和平呼籲書”,但一場意外的大火將聚會場所和“呼籲書”化為灰燼,文人志士們所有的美好願望也隨之煙消雲散。

《相聚在特爾格特》中描述的那些詩人、作家等,德國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在作者的筆下,他們的背後分別隱藏著德國當今文壇的一些重要人物。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寫作手法,生動地描寫了德國當代最著名的文學團體“四七”社在上世紀60年代的活動,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前言

《相聚在特爾格特》是當今德國文壇健將格拉斯的一部中篇小說,描寫的是一群德國詩人於1647年夏在小城特爾格特的聚會活動。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德國“三十年戰爭”(1618-1648)。這場戰爭由德國各宗教派別、德意志皇帝與德意志各諸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而引發,新教聯盟和天主教同盟各自與歐洲外國勢力結盟爭鬥,遂致德國戰禍連綿,田園荒蕪,生靈塗炭。活躍在本書中的一群詩人克服重重困難奔赴特爾格特聚會,時為1647年夏,即三十年戰爭行將以簽訂《威斯伐倫和約》而告終的前夕。

這是一次學術交流,也是對和平的急切期盼和對國家命運的熱切關注。情節雖屬虛構,但卻是以300年後的1947年成立的西德文學社團“四七社”為“克隆”原型。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漢斯·維爾納·里希特”,里希特即“四七社”的領袖人物。很明顯,這是一部以現代人的體驗去溝通歷史的“詠史”之作。這種寫作方式使格拉斯那“思接千代、目通萬里”的藝術想像才華得以充分施展,更重要的,也許是闡發作者的這一理念:“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

這“事”即指德國歷史上的分裂、戰亂、被外族占領、民不聊生的悲劇一再重演,又指歷代文人對祖國命運、文化生態和尊嚴的一以貫之的關懷。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我們當今的許多故事絕非現在發生。本書所講的故事,即肇始於三百多年前。其他故事也大體若是:舉凡在德國發生的故事,無一不是源遠流長。我現在寫下發端於特爾格特的一切,是因為一位朋友要慶祝他的七十大壽。這位朋友曾於本世紀第四十七年將一批志同道合者團結在其周圍。現在他更衰邁,可謂老態龍鍾;而我們——他的當代之友,也個個與之俱老,已是兩鬢染霜。

遙想當年,勞雷姆貝格和格雷弗林從日德蘭半島來到南部高地,再從雷根斯堡徒步下行;另一些人或騎馬,或坐馬車來;如同有些人乘舟順流而下,年老的韋克黑爾林也走水路,取道倫敦至不萊梅航線前來相聚。大家不論遠近,紛紛趕赴目的地。一位視日程安排如同贏虧一樣平常的商人也許會驚詫於他們守時的誠信。要知道這些先生僅僅是口頭應允赴會而已,況且城鄉迭遭破壞,蔓草盈野,滿目荒涼,鼠疫肆虐,民眾流離失所,更兼條條道路極不安全。

從斯特拉斯堡來的莫舍羅施和施諾伊貝二人抵達約定的目的地時已身無分文(只剩下手稿,這東西對攔路搶劫的盜匪毫無價值)。莫舍羅施開懷大笑,笑聲愈增幾分譏諷;施諾伊貝則悲嘆不迭,旅塵甫卸,回程的恐怖就已浮現在眼前了(他的臀部被盜匪的刀劍拍爛了)。

切普科、洛高、霍夫曼斯瓦爾道和其他的西里西亞人身邊攜帶著一封弗蘭格爾的信,一直交替跟隨那些到威斯伐倫徵集糧草集糧草時頻頻發生的恐怖事件——一律不問窮人的宗教派別,他們全都目擊身經。責難和抗議無法阻止弗蘭格爾的騎兵。一個名叫舍弗勒爾的大學生(切普科發現的)在勞西茨差一點被抓獲,原因是他挺身而出,保護了一位農婦。這農婦本該像她丈夫一樣,也要用尖木刺死的,而且要當著她孩子們的面。

約翰·里斯特是從易北河畔的威德爾附近趕來的,途經漢堡。一輛旅行馬車把斯特拉斯堡的出版商米爾本從呂納堡送來。西蒙·達赫來自柯尼斯堡地區的克奈普霍夫,路雖最遠,卻最安全,因為他混跡在其國君的隨從隊伍里——達赫廣邀同道的信函導致這一豪華排場。去年,布蘭登堡的弗里特利希·威廉與奧拉寧的露易絲訂婚,達赫躬逢其盛,在阿姆斯特丹朗誦道賀的韻詩;也就在那時,他寫好了許多邀請函,點明詩人聚會的地點,而且,因為有那位選帝侯的幫助,故信函的投遞就不愁沒人關心。(常常是在各地活動的間諜接收信件,他們喜好搬弄是非。)於是,格呂菲烏斯應他之邀蒞會,儘管他同什切青商人威廉·施雷格爾一年來先在義大利後在法國各地奔波。他是在返鄉途中(在施派爾)接到達赫信件的。他這次準時到達,而且把施雷格爾也一起帶來了。

語文教師奧古斯塔·布赫納維滕堡來,也很守時。保羅·格哈德雖曾多次表示謝絕,但最終還是踐約來到。一輛郵政馬車在漢堡追上菲利普·策森,他偕同其出版商從阿姆斯特丹前來相聚。無人置身度外,沒有什麼障礙能阻擋他們的腳步。縱然他們中間多數人在學校、國家機關和宮廷任職,公務纏身,但這都未能成為阻力。川資匱缺的人事先尋找贊助者,倘若找不到資助者,像格雷弗林這樣的人就憑頑強意志的引領赴會。搖擺不定者一聽到別人已在途中,便頓生遠遊之念。即便相互敵視的人,比如澤森和里斯特,也願意彼此聚首。洛

高實在無法抑制自己對此次詩翁雅集的好奇心,這比抑制自己對聚會詩人的譏誚更難。這些人在家鄉的活動範圍過於狹窄,既無長久之事、又無短時之愛能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再者,當和約在暗中商談之際,總起來看,他們騷動的心緒和探求的願望與日俱增,誰也不願孤守一施,施諾伊貝同里斯特計畫打道回府去霍爾斯坦,韋克黑爾林打算乘下一班船回倫敦。大多數人在施壓——對達赫並非沒有怨言,要求取消這次聚會。達赫本人雖則平時鎮定自若,但此刻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計畫來了。人們提著行李,已經站到馬路上了,正當猶豫不定之際,幾個紐倫堡人不期而至,此時離天黑尚早。他們是:哈爾斯德費爾,他的出版商恩特爾以及青年比爾肯。陪同他們的人名叫克里斯托夫·格仁豪森,此人蓄紅鬍鬚,年約25,一臉麻子,這與他頎長身材洋溢著的青春氣質很不協調。他身著綠色緊身上衣,頭戴羽飾帽,看上去不像是現實中的人。有人說,他是神仙策馬經過時生下的。然而事實表明,格仁豪森比其外表形象要現實一些,連駐紮在周邊的皇家騎兵和用毛瑟槍裝備的步兵,其命令也奈何他不得,只好甘拜下風,因為舉行締結和約的各市,其範圍被宣布為中立區,禁止各方打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