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英順

盧英順

盧英順,男,漢族,安徽無為人。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基本信息

簡歷

盧英順盧英順

盧英順,男,漢族,安徽無為人。1962年11月29日生。1986年7月畢業於阜陽師範學院;同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於1989年7月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在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工作,於1993年9月考回復旦大學中文系,再次師從胡裕樹教授學習現代漢語語法,於1996年7月畢業,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工作。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研究範圍

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方面的研究,對普通語言學的理論問題、現代漢語語彙學也有所涉及。近年對認知語言學頗感興趣,現在多從認知的角度思考現代漢語語法等方面的問題。

所開課程

曾經和正在開設的課程有:“現代漢語”、“套用寫作”、“語法修辭”、“語言學概論”、“漢語語法學史”、“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語法學”,“《馬氏文通》精讀”、“語言學專題研究(研究生)”。還給本科留學生開設“專業漢語”。現在主要從事“語言學概論”和“專業漢語”的教學工作。

科研成果

參編教材、著作

《現代漢語語彙學》(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獨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申小龍主編《語言學綱要》(第六章語用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范曉主編《漢語的句子類型》,山西:書海出版社,1998
胡裕樹、范曉主編《動詞研究綜述》,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6
胡裕樹、范曉主編《動詞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4
劉漢城主編《現代漢語》,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10

部分論文

1.分號在各種複句中的運用,《語文學習》,1986,8
2."然而"等可以用在遞進關係複句中,《學語文》,1988,1
3.動詞和介詞劃界綜述,《中國語文天地》,1988,2
4.談談"了1"和"了2"的區別方法,《中國語文》,1991,4
5.關於"他誰都不相信"及相關句子歧義問題,《學語文》,1993,2
6.試論"這本書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續性問題,《漢語學習》,1993,4
7.關於"了1"使用情況的考察,《安徽師大學報》,1994,2
8.重讀《方光燾語言學論文集》,《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3
9.副詞"只"和only的句法語義和語用比較,《漢語學習》,1995,1
10.評方光燾《語法論稿》,《營口師專學報》,1995,2
11.語義指向研究漫談,《世界漢語教學》,1995,3
12.關於主語問題的幾點思考,《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5,4
13.副詞"只"的語義指向及其對句法變換的制約《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6.4
14.現代漢語詞類二題,《漢語學習》,1997,5
15.從移入的"料理"談起,《語文建設》,1997,10
16.詞類劃分:(廣義)形態和原型理論的嫁接,載范曉、李熙宗、戴耀晶等《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7.試論普通語言學的形態問題,《雲夢學刊》,1998,3
18.漢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宜合為一類,《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9,2
19.一部系統研究現代漢語"體"問題的著作――讀《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遼寧師專學報》,1999,5
20.漢語定語位置上代詞句內同指現象考察,《杭州師院學報》,2000,1
21.“第二屆全國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討會”綜述,《漢語學習》,2000,2
22.一部系統研究現代漢語“體”問題的著作――讀《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0,2
23.現代漢語中的“延續體”,《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0,3
24.關於“意合語法”和“語義句法”問題《語文論叢》(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5.關於主題的來源問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6
26.比喻現象的認知解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
27.論趨向動詞問題,《徐州師範大學》,2001,1
28.“下去”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載《語法研究和探索》(11),商務印書館,2002
29.把字句的配價及相關問題,《語言科學》,2003年第2期,pp37-45
30.說“通過”,《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6期,pp11-16
31.認知觀與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學習》,2004年第1期
32.“上來”句法、語義特點探析,陳昌來主編《現代漢語三維語法論》,學林出版社,2005,87-97。
33.認知圖景與句法、語義成分,《復旦學報》,2005年第3期,pp197-202
34.語言理解中的格式塔原則,《修辭學習》,2005年第5期,pp43-46
35.“上去”句法、語義特點探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36.“下來”句法、語義特點探析,《寧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37.“動詞+‘出’類趨向動詞”研究,大韓中國學會《中國學》第27輯,167-179,2006年12月。
38.“進”類趨向動詞句法、語義特點探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期,52-59頁
39.關於基本語彙和一般語彙區分的再思考,日本《中國文史論叢》第3號,95-101,2007年3月。
40.“吧”的語法意義再探,《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3期,79-86頁
41.論《馬氏文通》“散動”的原型性,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第4輯),101-106,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42.語言研究的系統觀,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195-213,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43.關於認知圖景的幾個問題,《語言科學》2008年第6期,659-665
44.一種新的“不是A是B”構式,《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2期,50-54
45.“V不了(O)”結構的語法意義及相關問題,《漢語學習》2010年第2期,40-47
46.語言事實和語言理論,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21-34,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部分論文提要

1.副詞"只"的語義指向及其對句法變換的制約,《安徽師大學報》,1996,4
提要:本文從多角度對副詞"只"的語義指向進行了描述,並討論了由此造成的有關歧義問題,提出了兩條語義指向原則:話題優先原則和鄰近原則。文章還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只"的語義指向特點對一些句法變換的制約,並試圖闡述了制約原因。
2.詞類劃分:(廣義)形態和原型理論的嫁接,載范曉、李熙宗、戴耀晶等《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提要:本文認為,詞類劃分問題的關鍵是要認清詞類範疇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因此,本文首先對詞類範疇的特點進行了論述,指出:詞類範疇屬於原型範疇。進而指出,傳統的詞類劃分方法與詞類範疇的這一特點是不適應的。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吸收了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新的詞類劃分的操作方法:根據典型詞的典型特徵,確立不同詞類的參照系,再根據"相似度"來判斷某個詞的詞類。根據這種操作方法,某項特徵對某個詞歸屬某一類不是必需的。這就避免了傳統詞類劃分過程中所處的尷尬境地。
本文還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詞的功能增益和兼類的根源,論述了詞的功能退化和功能轉移問題。"功能增益"是指,語言中的一部分詞除了具有原先的形態特徵又臨時獲得另一(次)類詞的某些形態特徵。這一現象與事物的多面性相關。當類似這些功能增益現象逐漸增多時,就有可能從臨時活用轉向兼類。詞的"功能退化"指的是某個(些)詞原有功能的逐漸喪失。退化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功能增益,其結果往往是,一方面,原有功能逐漸退化;另一方面,新的功能逐漸增益。這種退化和增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質變,即原有功能的消失和新功能的出現。這種轉變結果就是"功能轉移"。因此,詞類與詞類之間不是涇渭分明的。
文章還就原型分類與傳統分類的幾個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指出:傳統分類中的"必有功能"和"非必有功能"術語在原型分類中是不必要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也只是在確立參照系時起作用,參照系一旦確立,就不再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3.試論普通語言學的形態問題,《雲夢學刊》,1998,3。
提要:形態研究是普通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迄今為止,我國普通語言學對形態的研究是建立在印歐語的基礎之上的,而印歐語的形態又往往通過屈折形式來表示,這一現象嚴重約束著人們對形態的認識,認為只有詞形變化才算是形態。因此,在語言學界,普遍認為漢語沒有形態,進而得出"漢語沒有語法"、"漢語的實詞不能分類"等錯誤的結論。
本文從跨語言的角度,以翔實的材料,首先充分論述了狹義形態的實質:它是標示功能的,是功能的反映;同時也指出了運用狹義形態劃分詞類的缺陷。進而以共時和歷時材料為依據,運用類比論證等方法,充分論證了語序、虛詞的語法作用:在表示語法意義方面,它們與狹義形態是相通的,只是所採用的手段不同而已;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漢語和印歐語一樣也有自己的語法,漢語的詞也是可以分類的,只是分類的依據不是詞形變化,而是詞與詞之間的相互結合能力和相互結合關係(這對其他語言也適用,具有普遍性)。
本文的形態觀,不是普遍認同的狹義形態觀,而是廣義形態觀。以此為基礎,本文把形態分為屈折形態和非屈折形態兩大類:屈折形態以傳統所說的狹義形態為標誌,非屈折形態則以語序、虛詞為標誌。進而論述了屈折形態和非屈折形態之間的關係:相互補充和相互制約的關係;運用"耗散結構"理論解釋了屈折形態的消失何以會導致非屈折形態的產生。
本文還從功能主義角度,就不同語言對形態的選擇情況作了解釋。任何語言要想達到表義的目的,就必須藉助一定的形態標誌,這是強制性的;但不同語言在形態的選擇上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單純從表義的明確性來看,同時受屈折形態和非屈折形態約束的語言再理想不過了;但從認知方面來看,這樣的語言編碼會有過多的羨餘現象,不符合語言運轉的經濟原則,因而不利於人們對該語言的掌握。因此,語言對形態的選擇往往側重於某一方面。文章還就漢語形態的個性差異作了簡要的描述。
4.漢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宜合為一類,《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9,2。
提要:本文對漢語中動詞和形容詞的句法功能重新進行審視,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性,指出傳統兩分法的根源和不足,從而主張漢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宜合為一類,同時指出合類的好處。
5.漢語定語位置上代詞句內同指現象考察,《杭州師院學報》,2000,1。
提要:本文從句法、語義和語用角度考察了漢語定語位置上同指代詞句內同指的隱現情況,進而將同指分為強制性的和非強制性的兩種,探討了同指代詞強制性出現的條件;餘論部分指出可將定語位置上的同指代詞看作一種參數,它的出現是語言的普遍現象。
6.現代漢語中的“延續體”《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0,3。
提要:本文討論現代漢語“延續體”的有關問題:“延續”的內涵;延續體的標誌有兩個:“下來”和“下去”。表示“體”意義的“下來”“下去”,它們由於是動詞功能擴大化的結果,所以還保留著動詞的某些語義特徵,因而含“下來”“下去”的句子所表示的事件必須具有“延續性”和“動態性”。同時還揭示它們作為動詞和體助詞在用法上的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前者以心理空間為參照點,後者以心理時間為參照點。參照點的不同決定了“下來”和“下去”用法上的不同。
關鍵字:延續心理空間心理時間功能擴大化。
7.關於主題的來源問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6。
提要:關於漢語主題的來源,普遍的看法有兩種:一種是添加上去的,另一種是移動而成的。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指出其不足,並指出主題是在動態運用過程中選擇的結果,不存在移動問題。
關鍵字:主題話題化動態運用語用
8.比喻現象的認知解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
提要:比喻是漢語中極為常見的一種修辭現象,對喻體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如相似性、民族性和熟悉性等,本文從認知的角度對這些問題加以解釋;同時引入了“特徵聯想度”等概念,並討論了與此相關的喻體的連用和比喻特徵的隱現等問題。
關鍵字:比喻,認知,特徵聯想度
9.論趨向動詞問題《徐州師範大學》2001,1。
提要:“趨向動詞”這一提法由來已久,似乎為大家所認同。筆者認為,這種提法不妥。本文以“起來”、“下去”和“下來”為例,從句法、語義角度對它們進行考察,發現:在共時平面,它們的功能已經明顯分化,因而不宜籠統地稱之為趨向動詞,應該將它們進行分化,兼屬動詞和助詞。
關鍵字:趨向動詞,句法,語義
10“下去”的句法、語義特點探析載《語法研究和探索》(11),商務印書館,2002,2
提要:“下去”的句法、語義特點比較複雜,句法上,它呈現出從表示“位移”的動詞到體標記的連續統狀態;語義上,它可以表示“位移”、“延續”、“狀態的獲得”等意義。本文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
關鍵字:趨向動詞,下去,認知,結構隱喻,語法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