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大屠殺

盧安達大屠殺

盧安達大屠殺(英文:Rwandan Genocide),是以1994年4月6日蒲隆地和盧安達總統乘坐的飛機受襲失事、兩位總統死亡為導火索,於次日(4月7日)引發並延續至1994年6月中旬的大屠殺。該事件是盧安達的胡圖族對圖西族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共造成80萬至100萬人死亡。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基本信息

事件背景

社會背景

1890年到1918年時盧安達為德國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為比利時殖民地。白人殖民者以圖西人膚色較白,平均身高較高、舉止更為優雅為由,讓占人口少數的圖西人(約18%)統治占人口多數(約85%)的胡圖人,而在比利時人離開後,卻又將政權交給了胡圖人,因而埋下日後種族屠殺的原因。1962年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

在20多年的時間裡,盧安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里,國家控制的媒體甚至把圖西族人等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鞭撻,煽起胡圖族人的恐懼和仇恨。一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廣播電台,在大屠殺前9個月,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開宣布要被消滅的人的名單。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法語:JuvénalHabyarimana)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Ntaryamira)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Kigali)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都罹難。有傳聞擊落客機的人是圖西族游擊隊。

發生經過

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盧安達種族大屠殺

1990年,僑居在烏干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RPF)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在周邊國家的調停和壓力下,1993年8月,盧安達政府和愛國陣線在坦尚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簽署旨在結束內戰的和平協定。即將到來的和平令盧安達政府高層中的極端勢力感到恐懼,他們逐漸對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總統感到不滿,認為他在與愛國陣線的談判中讓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同時罹難。該事件立即在盧安達全國範圍內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在當地媒體和電台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裡,先後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枝、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安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安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

事件結果

(圖)遇難者的頭骨顯示生前遭受砍殺和暴力遇難者的頭骨顯示生前遭受砍殺和暴力

屠殺從首都基加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1994年4月6日到7月初的百餘天,共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

在1994年7月時,盧安達愛國前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基加利,擊敗胡圖人政府。共200多萬的胡圖人由於害怕遭到報復逃到鄰國蒲隆地坦尚尼亞烏干達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後續事件

審判

大屠殺紀念大屠殺紀念

聯合國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負責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安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6年11月,法國國防部同意解密1百多份與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有關的絕密檔案。

2008年8月5日。盧安達政府公布了一份厚達500頁的調查報告,指責法國參加了1994年的種族大屠殺。

成立紀念日

1994年,聯合國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

2003年12月23日,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安達大屠殺國際日”。

歷史影響

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盧安達帶來了巨大災難,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雪上加霜,大批勞動力喪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大屠殺還使這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人口的40%,許多婦女成為寡婦,大量逃亡鄰國的胡圖族極端主義分子滲入鄰近國家,給這些國家的安定帶來負面影響。

審判

經過歷時十年的審判,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6月24日宣布,判處涉及盧安達大屠殺案件的6名嫌疑犯25年到終身監禁,其中唯一被起訴的女性、盧安達的一位前部長尼拉馬蘇胡科(PaulineNyiramasuhuko)及其兒子因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PaulineNyiramasuhuko),1946年出生,盧安達前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

1992年4月至1993年7月任盧安達家庭和婦女事務部長

1993年7月任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

1994年前往剛果(金)

1997年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被捕。

過程

1994年針對圖西人的種族大屠殺導致80多萬人被殺害,相當於盧安達總人口的1/9。當年底,安理會決定設立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起訴應對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間在盧安達境內的種族滅絕和其他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的責任者和應對這一期間鄰國境內種族滅絕和這類犯罪違法行為負責的盧安達公民。

自2001年以來,法庭在審理過程中仔細審查了來自50多個國家的超過160名證人的證詞,法庭程式和實際操作繁瑣,加上案件本身的複雜性,使案件審理歷時長達10年之久。

結果

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發言人阿穆蘇加:"(英文)尼拉馬蘇胡科與其兒子恩塔何巴利(ArsèneShalomNtahobali)被法庭判罪,尼拉馬蘇胡科因犯有陰謀策劃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包括消滅罪、強姦、迫害)以及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中的相關條款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她的兒子以類似罪名也被判處終身監禁,其他四人分別被判處25年、30年、35年和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與其他政府成員1994年合謀在南部布塔雷地區“實施種族屠殺……她下令在布塔雷省辦公室實施強姦”。鑒於這些罪行,以及考慮所有關聯狀況,法庭對她判處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面臨11項種族屠殺指控,其中7項指控罪名成立。她的兒子阿爾塞納?沙洛姆?納塔霍巴利作為同案被告,因種族屠殺、種族滅絕、強姦、煽動強姦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

周年活動

在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再次指控法國“參與”了1994年造成80萬人死亡的大屠殺之後,法國周六決定取消參加紀念盧安達種族大屠殺20周年活動。

這一決定標誌著兩國間因猜忌而惡化的關係再次受阻,儘管雙方在2010年曾和解。雙方爭執的關鍵在於法國及其軍隊支持盧安達胡圖族政權的問題,而該政權是針對圖西族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卡加梅總統在即將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的訪談中譴責法國和比利時“直接參與種族大屠殺的政治籌劃”,“法國甚至參與行動”。

他指控1994年6月在聯合國授權下部署在盧安達南部開展“綠松石行動”的法國士兵是發生在1994年4月至6月間大屠殺的“同謀”,而且還是“積極參與者”。

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羅曼·納達爾強調說,“法國對無法參加紀念種族大屠殺20周年活動深感遺憾,因為它一心想參加紀念受害者活動,並與盧安達百姓一起哀悼”。

電影

盧安達飯店

《盧安達飯店》是一部英國、南非、加拿大、義大利於2004年共同拍攝的電影。該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編,以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盧安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Rusesabagina)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中設法挽救1268點陣圖西族難民的故事。(詳見“盧安達飯店”詞條)

四月的某時

《四月的某時》是美國和盧安達聯合製作的影片,劇情描述了奧古斯汀(Augustin)兄弟及其家人與朋友在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期間所遭遇的種種。(詳見“四月的某時”詞條)

殺戮禁區

《殺戮禁區》又名《獵犬》,是一部由英國德國合拍的反映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的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白人牧師及一個年輕教師是如何利用破舊的學校收留和保護難民的故事,但最終他們未能保護所有的人。與以上兩部影片不同的是,這是一部站在白人的視角描述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的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