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均衡經濟周期理論

盧卡斯均衡經濟周期理論

盧卡斯周期理論是由理性預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在1977年《對經濟周期的理解》與1978年《失業政策》等中提出的,她認為經濟波動取決於生產者對價格變動反應的周期理論。盧卡斯提出的理論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巨觀經濟理論,對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理論簡介

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盧卡斯

盧卡斯均衡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取決於生產者對價格變動反應的周期理論,盧卡斯周期理論由理性預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Jr.)在1977年《對經濟周期的理解》與1978年《失業政策》等中提出。

盧卡斯研究認為,企業、廠商和工人都擁有比較一致的目標,及他們被視為利益一致的一個集團,這是盧卡斯周期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在盧卡斯看來,儘管企業廠商和個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他們總屬於不同的社會群體,掌握著不同層次的經濟信息,並且認為,經濟波動取決於生產者對其產品價格變動的反應。

理論背景

盧卡斯在弗里德曼貨幣主義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早期經濟周期理論,即“均衡經濟周期理論”。他試圖將經濟周期理論與經濟均衡分析的基本理論協調起來,也就是說經濟的周期波動與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體行為和市場連續出清的價格機制並不矛盾。這裡的關鍵在於,他用“理性預期”代替了弗里德曼的“適應性預期”。因為適應性預期意味著經濟主體對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而採取的資產組合調整存在系統的誤差和較長的滯後效應,理性預期假說則是經濟主體根據已知的信息所做出的最優預期,並且隱含地認為,預期誤差本質上是隨機的。

在新古典理論中,產量和就業水平偏離其自然水平被歸因於“隨機衝擊”,這種衝擊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中主要是“技術衝擊”,在盧卡斯周期理論中則主要是意外的、或者沒有預期到的貨幣供應的變化,它會對造成意外的總需求“衝擊”,假如市場參與者僅僅擁有局部市場價格信息,錯誤地將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當成他們個別產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引起價格預期誤差,這種“價格失察(Misperception)”導致產量和就業偏離其長期(完全信息)均衡(自然)水平,經濟出現波動。

理論核心

產品售價與產量、就業量的關係

由於基本工人的勞動供給對於實際工資持久性變動的彈性很小,而對實際收入短期變動的彈性很大,因此,產品售價在觀點上的短期變動就會引發就業量的巨大波動。而產品售價在觀念上的持久性變動不會引起就業量的重大變動。因為生產者情願在他的產品售價高的時候工作以取得較高的補償,而把“休息”推遲到以後,反之,他會去“度假”,因為這時他的時間機會成本比較低。由此,工資或物價的短期微小變化,就能引起產量與就業量的顯著波動。

“名義價格”的引入對產量、就業量的影響

盧卡斯認為應引入“名義價格”的不確定性。即在物價總水平不確定環境中,生產者必須推測其中有多少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因其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所造成的。這是生產者決定增加還是減少勞動供給量或產量的關鍵。總起來看,就業波動的幅度取決於生產者意識上的短期相對價格變動的程度。既然這種意識上的判別是依據其本身的經驗作出的,這就可能混淆一般的物價水平與各自的相對價格水平,以及價格的短期變動與持久變動,從而導致經濟全面波動的發生和發展。當貨幣存量意外地增加時,預期的一般價格水平將比實際水平低。這時,生產者誤認為是其相對價格的短期上漲而增加生產,進而引起總產量和就業的增加;反之,當預期的一般物價水平比實際水平高時,生產者誤認為他們相對價格暫時下跌,廠商減產,經濟就進入衰退。

理論貢獻

盧卡斯提出的上述理論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巨觀經濟理論。從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的角度評論盧卡斯學說的學術特點與理論貢獻。

第一,總量經濟學的微觀化。

以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是作為凱恩斯主義總量經濟學的反對者而出現的。凱恩斯主義財政與貨幣政策影響就業與產量的分析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是不能奏效的。凱恩斯總量經濟學建立在古典的微觀經濟理論之上,它假定經濟主體的行為決策是理性的,所謂的完全競爭實際上暗含著假定經濟主體掌握了與決策有關的充分信息,而且假定經濟主體在進行決策時所預計的未來含有的情況總是符合於未來的現實。這種所謂的完全的信息和完全的預測實際上抽象掉了關於未來的任何不確定性。理性預期學派把分析的重點放在具有理性預期的公眾的行為上,分析這些經濟活動者如何按照理性預期進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分析各種市場的供求變動、產量、價格和就業的決定。在對總量的分析中,是從分析微觀的經濟行為、經濟變數歸納和概括出巨觀經濟行為、巨觀經濟變數的變動關係,這樣,便把巨觀經濟分析變成了一種純然的微觀經濟主體分析,建立了巨觀分析與微觀分析內在一致的邏輯基礎。

第二,時間序列分析與理性預期相結合,實現了巨觀經濟分析的長期化和動態化。

把預期作為影響經濟的一個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之中,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靜態預期的形成過分簡單,因而這種主觀的預期與客觀的經濟過程相差較遠。外推性預期比較接近於現實,但因為是非理性的,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預測者當時是悲觀還是樂觀的情緒,並不能完全如實地反映客觀經濟過程。最典型的是凱恩斯的非理性預期。適應性預期以過去預期的誤差,實際以過去的經驗為重要依據,強調了主觀預期對經驗的依從關係,因而易為人們所接受,但忽視了經濟主體的認識能力與主觀能動作用。而理性預期強調了對現實一切有用信息的充分掌握和運用,較科學地反映經濟行為主體預期的形成過程。盧卡斯強調了理性預期並同時間序列分析結合起來,對總量經濟學的長期化作了獨特的貢獻。作為具有經濟理性的經濟人,為了進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動,就必須對經濟變動的趨勢做出合乎理性的預期,並根據這種理性預期,進行相應的決策。所以理性預期是在時間序列中進行經濟活動的經濟人所採取的理性行為。

70年代以來,理性預期學說被富有成效地運用於一些“市場出清”的市場分析,例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說明理性預期學派強調理性的經濟主體不會在同一方向重複其錯誤而不改正的論斷是正確的。而在一個信息社會中,政府企圖長期利用欺騙公眾的手法來實現其政策目標是困難的,因為它損害了經濟當事人的根本利益。

第三,維護了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從理論上揭示了菲利浦斯曲線的無效性。

傳統的市場理論沒有包括不確定性因素,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始終是責難傳統市場理論,表明市場失敗的重要論據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