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橋

在宛平南路南端龍華港出黃浦處。原是木橋,因跨百步塘(即龍華港)上,橋長約百步故名。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木橋毀壞特甚。邑人張所望出俸金倡建易木為石,歷三年費銀6000餘兩建成。此後,清康熙至光緒屢經修建。其中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規模較大,由李宗袁、周國楨及知縣范延傑等捐銀倡議重建,歷時三年竣工。范延傑百步橋記云:“橋依吳郡萬年橋式,築石梭墩二,兩岸?石,木橫其中,鋪磚於面,旁施欄檻”,“橋長二十四丈,廣二丈有餘,如龍如虹,翼然浦面,為邑之巨觀焉”。

基本信息

歷史由來

原是木橋,因跨百步塘(即龍華港)上,橋長約百步故名。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木橋毀壞特甚。邑人張所望出俸金倡建易木為石,歷三年費銀6000餘兩建成。此後,清康熙至光緒屢經修建。其中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規模較大,由李宗袁、周國楨及知縣范延傑等捐銀倡議重建,歷時三年竣工。范延傑百步橋記雲:“橋依吳郡萬年橋式,築石梭墩二,兩岸?石,木橫其中,鋪磚於面,旁施欄檻”,“橋長二十四丈,廣二丈有餘,如龍如虹,翼然浦面,為邑之巨觀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改建是在光緒十二年,歷時兩年完工。據光緒十八年上海王承基撰百步橋碑文:“……比工竣,乃至靡番銀萬三千元有奇。橋長十九丈八尺,廣丈二尺,梭墩?石,悉仍舊址,橋面易磚以石,欄桿易木以鐵”。

大事件

在百步橋北堍原有臥龍庵施相公廟(建造年代無考),內供施相公塑像及嘉慶修橋碑。和臥龍庵相對的有福德祠,建於光緒十四年四月。此前橋堍無祠,因之流傳為“橋神亭”。福德祠門嵌著一對石柱對聯:上鐫“百步跨虹梁,氣象重新資眾力”;“一亭如鳥翼,雨風小憩便行人”。神堂基石上聯語是:“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均與橋有關。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為侵占龍華機場打通百步橋至龍華路道路,同時修建百步橋。民國33年橋上始通汽車。抗戰末期,日軍為擴建龍華機場,大拆橋堍祠廟,碑石盡失。

,建成3孔混凝土橋面,,寬5.2米,中為車道,兩側行人,載重量20噸。1982年2月將原橋拆除重建,1983年5月竣工,仍為3孔混凝土橋,長50米,寬12米,載重量為100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