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故事

百喻經故事 當代大文豪魯迅,曾於一九一四年九月,捐資銀六十元給南京金陵刻處印送『百喻經』 . 這部經是以寓言方式,宣揚佛教教理的一部故事體的讀物,可見其在文學上有很大的價值.佛和他的弟子們在王舍城的鵲封竹園裡集會,座中有諸大比丘,諸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在這個盛會中,還有從別處來的異學梵志五百人,他們都一心想聽佛法,想對佛有所詢問。當佛出來坐定後,他們便從座上站起來說:“我們聽說佛法非常宏大和深遠,所以特來請教。”

01、愚人食鹽
從前的時候,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來,他嫌淡而無味。主人聽罷,便另外為他添了點鹽進去。愚人嘗到了鹽的美味,心內便想:味道所以這么美,是有鹽的緣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滿滿一把,豈不更妙?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單單吃那鹽。吃罷,口顫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這就譬如那些外道,聽說節制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絕了飲食。或是斷七日,或是斷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餓,卻對修道毫無益處,活像那個愚人,因為鹽可調出美味來,就單是吃它,致使口顫舌抖,外道的斷食也是這樣。
02、愚人集牛乳喻
往昔有一個愚人,將要宴請賓客,便想積集牛乳,準備設宴時供用,因而想道:我如今若是預先天天擠取牛乳,牛乳漸漸多起來,終究無處安放,或許還會變酸敗壞呢,不如就讓它盛在牛腹裏,待臨到宴會時,便可一下子全部擠出來。想罷,就捉牢母牛和小牛,各各系在不同的地方。過了一個月之後,他方才設定宴會,將賓客迎入,安頓好,方牽過牛來,想擠取牛乳,而母牛的乳房癟塌塌的,一點奶也沒有了。這時賓客們或是瞪著他,或是嗤笑他。
其他的愚人也是這樣,想要修行布施,只是說待我大有財物之時,然後才一下子布施掉。還沒來得及積聚起來,或是被貪官、水災、火災、盜賊侵奪掉了,或是猝然命終了,趕不及布施,那些愚人也如集牛乳的愚人一樣。
03、以梨打頭破喻
早先有一個愚人,頭上光禿無發。當時有一個人用梨打他的頭,一下,二下,三下,頭全都被打得受傷破裂了。此時這個愚人默然忍受著,不知躲避離去。傍人見了這般情景,就對他說:「為什麼不避去呢?竟然一動不動地受打,致使頭都破了。」愚人答道:「像他那種人么,驕橫侮慢,憑藉力氣而已,其實是愚痴的,缺少智慧。見我頭上沒有發毛,便以為是石頭,用梨來打我,頭就破成這個樣子。」傍人說道:「你自己愚痴,為何反說他愚痴呢?你若是不愚痴,怎么會被他打得頭破,卻不知逃避!」
某些出家人也是如此,無能力具有澄淨之心、清涼之行,也無能力修習教法,更無能力思惟教法之理而生慧解,僅僅是整飭出家人的容儀法度而已,用以招來利養,恰如那個愚人,被別人打了頭,卻不知躲避離去,直至破傷了,反而說別人愚痴。這樣的出家人也像那愚人一般。
04、婦詐稱死喻
過去有位愚人,他的妻子生得端正,愚人心內很是愛重她。女人卻沒有貞潔忠信之情,中途與他人有了私通。邪淫的心意熾盛起來,欲追隨情夫而去,舍離自己的丈夫。於是就對一個老太婆密語道:「我離去之後,你可攜來一具死女人的屍體,安著於屋中,對我丈夫說我已死。」老太婆此後瞅準那丈夫不在家的時機,將一具死屍放置在他家中。待到那丈夫回家來了,老太婆告訴他道:「你妻子已經死了。」那丈夫即便前去查看,以為真是自己的妻子,便哀哭著,心情很是難受,積集了許多木柴和油,將死屍燒了,拾取了骨灰,用囊盛了,晝夜挾在懷中。女人後來對情夫起了厭倦之心,便回家來了,對她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丈夫答道:「我妻子已死多時了,你是誰呢?亂說是我的妻子。」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丈夫依然如故,不肯相信。
就如那些外道,聽聞了其他的邪說,心內產生了迷惑,就執著在這點上了,以為是真理,這種心念便永遠無法改轉過來,雖然後來聽聞了佛法正教,也不肯信而受持奉行。
05、渴見水喻
過去有一個人,愚痴無智慧,渴極了須要飲水,見炎熱時遠處野地裏騰升的水氣,以為是水,即便追尋而去,直逐至印度河邊。既已到了河邊,卻定定地看著不飲。傍人說道:「你這么渴,望著水氣而奔逐,如今到了水邊,為何不飲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飲盡的話,我便飲了。而今這水極多,完全不可飲盡,所以就不飲了。」眾人當時聽了這話,都哄然地嗤笑他。
這就好比那些外道,執著於事理的某一端,認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於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將來毫無得道的緣分,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離。就如那個愚人見了水,卻不飲,為當時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0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從前有位愚人,養育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先死掉了。愚人這時見兒子已經死了,便想將他停置在家中,自己棄家到別處去。傍人見了,就對他說:「生與死的境地不同,應當速速入殮了,運至遠處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裏,自己卻欲棄家而去?」愚人當時聽了這話,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話,還須再殺掉一個兒子,擔子兩頭,各放一個,這樣才可穩順地擔到那兒去。於是便再殺了一個兒子,挑著,到遠處的林野之地葬掉了。當時人們見了,不禁愕然,竟有這般聞所未聞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違犯了一條戒律,心內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騙說自己是清淨的。或有知情者對他說:「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護明珠一樣,不使它們有所缺漏。你現在違犯了所受的戒律,為什麼不想懺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須懺悔的話,要再犯一戒,然後才表出罪過,以求改悔。」
於是便繼續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這樣才一下子發露自己的罪過。如那愚人一樣,一子已死了,又殺一子。如今這比丘也是如此。
07、認人為兄喻
 從前有一個人,容顏端正,具有種種智慧,又多錢財,世人沒有不稱讚嘆美的。這時有一個愚人,見他這般情景,便說他是我哥哥。為什麼這樣稱呼呢?因他有錢財,需要的話,即可以用,所以叫他為哥哥:而見到他還債,則說不是我哥哥。傍人說道:「你這愚人,為何需錢財的時候,稱他為哥哥,待到他負債之際,又說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為想得到他的錢財,方認他為哥哥,其實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負債了,就稱不是我的哥哥。」人們聽了這話,無不哈哈大笑。
這猶如那些外道,聽到佛陀說法的善巧,就盜竊得來,用在自己的學說中,便當作是自身本來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實際修行這些學說了,便不肯修行,說道:「為了獲得供養的緣故,取用了佛陀的語句來教化引導眾生,實際都是虛幌子,怎么談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個愚人,為了得到錢財,說是我哥哥:待到他負債時,又說不是我哥哥。這些外道也是如此。
08、山偷官庫衣喻
 過去,有一個山羗族人,偷了國王庫藏中的衣物,逃得遠遠的。當時國王派人四處推問追尋,捕捉到了那個山羗族人,將他帶至國王面前,國王就責問他衣物是從那兒來的。山羗答道:「我這些衣物都是祖父輩留傳下來的。」國王命他穿上這些衣裳。確實不是他原本所有,因而不知道怎樣穿,應該套進手中的,卻穿到腳上去了,應該系在腰間的,反卻戴到頭上去了。王見罷這番情景,便招集眾臣共同商量此事,而後對那山羗族人說:「若是你的祖父輩以來就有的衣服,便應當懂得如何穿著,卻為何會上下顛倒呢?這是不懂穿著的緣故,因此可斷定你這些衣服必是偷得的,不是你舊時就有的。」
借這來譬喻:國王好比是佛,寶藏好比是佛法,愚痴的山羗人好比是外道,竊聽了佛法,便把它放到自己的學說中去,當作是自己所有的,然而由於不懂佛法的緣故,使用佛法的時候,便迷亂了上下,不明瞭諸法的種種殊別之相。一如那位山羗人,偷得國王的寶衣,卻不識穿戴的上下次第,顛倒而穿,外道也是如此。
09、嘆父德行喻
 過去有一個人,在眾人中讚嘆自己父親的德行,說:「我的父親為人仁慈,不傷害他人,不偷盜,不說謊,而且還施行布施。」這時有個愚人聽了這番話,便說:「我父親的德行,還要超過你的父親。」眾人問道:「有什麼德行,請說說他的事跡。」愚人答道:「我父親從小以來,就斷絕了淫慾,一直都沒接觸女人。」眾人說道:「若是斷絕了淫慾,卻如何生出你來?」大受當時人的嗤笑。
好比世間的無智之徒,想稱讚某人的德行,不懂得恰如其分,反而招致詆毀。如那個愚人,存心想讚嘆父親,卻言過其實,世間無智之徒也是如此。
10、三重樓喻
過去有一個富愚人,不通事理。他到別的富人家去,見及一座三層樓,高暢廣大,端嚴華麗,軒閣清敞疏朗,心內很是羨仰,想道:我的錢財並不亞於他,為何從前不造一座這樣的樓屋呢?即便喚來木匠,問道:「你會造那家一般的好看樓屋嗎?」木匠答道:「那就是我造的。」富愚人即便說道:「如今可替我造一幢那樣的樓屋。」
這時,木匠就開始丈量地面,砌壘磚坯,造起樓屋來。愚人見他壘坯砌磚,造作樓舍,心內懷著疑惑,不甚明白,便問道:「你想作什麼?」木匠答道:「作三層樓。」愚人道:「我不想作下面二層,先可為我作最上層。」木匠道:「哪有這等事!哪有不作最下層屋,而能造那第二層的?不造第二層,怎能造第三層。」愚人固執地說:「我如今不要下二層屋,定要替我造最上層。」當時人聽了,都不免笑他,異口同聲地說:「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層而能造二層、三層的?」
就譬如佛的四眾弟子,有些不能精勤地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寶,懶惰懈怠,卻想求得道果,說:「我如今不要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這三果,唯求修得阿羅漢最上果。」也被當時的人所嗤笑,與那愚人一模一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