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喜草

百喜草

百喜草(拉丁名:Paspalum natatu,英文名:Bahiasgrass),花木,植物名。植物巴哈雀稗俗稱百喜草,為一種暖季型的多年生禾草,有粗壯多節的匍匐莖,枝條高15~80厘米。葉片扁平,長20~30厘米,寬3~8毫米。一般作為公路、堤壩、機場跑道綠化草種或牧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百喜草百喜草
百喜草百喜草

多年生。具粗壯、木質、多節的根狀莖。稈密叢生,高約80厘米。葉鞘基部擴大,長10-20厘米,長於其節間,背部壓扁成脊,無毛;葉舌膜質,極短,緊貼其葉片基部有一圈短柔毛;葉片長20-30厘米,寬3-8毫米,扁平或對摺,平滑無毛。總狀花序2枚對生,腋間具長柔毛,長7-16厘米,斜展;穗軸寬1-1.8毫米,微粗糙;小穗柄長約1毫米。小穗卵形,長3-3.5毫米,平滑無毛,具光澤;第二穎稍長於第一外稃,具3脈,中脈不明顯,頂端尖;第一外稃具3脈。第二外稃綠白色,長約2.8毫米,頂端尖;花葯紫色,長約2毫米;柱頭黑褐色。染色體2n=40(Burton,1940),30(Gould,1966),20(Saura,1948)。花果期9月。

分布範圍

原產美洲。為中國甘肅及河北引種栽培的一種優良牧草。

生長習性

百喜草百喜草

生性粗放,對土壤選擇性不嚴,分櫱旺盛,地下莖粗壯,根系發達。種子表面有蠟質,播種前宜先浸水一夜再播種,以提高發芽率。密度疏,耐旱性、耐暑性極強,耐寒性尚可,耐陰性強,耐踏性強。

百喜草適宜於熱帶和亞熱帶,年降水量高於750毫米的地區生長。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南方大部分地區都適宜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肥力較低、較乾旱的沙質土壤上生長能力仍很強。基生葉多而耐踐踏,匍匐莖發達,復蓋率高,所需養護管理水平低,是南方優良的道路護坡、水土保持和綠化植物。

園林用途

百喜草百喜草

種植株高大,葉片粗糙,根系發達,多用於斜坡水土保持、道路護坡及果園復蓋。若用於運動場、綠地,必須勤修剪,或與其他草種混合種植。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合適的品種,如小葉種較耐寒,實生苗繁殖力強,生長迅速,種子發芽率50%。而大葉種較不耐寒,不適宜冬季繁殖,但產草量高,種子發芽率很低,一般為20%,一般用扦插繁殖。百喜草主要採用分株繁殖,以匍匐莖扦插。由於其節上生根,極易成活,成活率可達100%。匍匐莖每1—2個節可作一個插穗,年繁殖係數高達 50。播種育苗則要求較嚴,種子必須做松穎處理,發芽率不高。播種最為112.5公斤/公頃。百喜草栽植以3—6月為好,秋季栽植也能成活。一般每公頃栽植9—12萬株。栽植前深翻20厘米,每公頃施375公斤鈣、鎂、磷及家畜肥3000至4200公斤作為基肥,伏旱栽植後要適當澆水1至2次,栽植初期應及時除雜草,2至3個月後即可完全復蓋地表。根據生長情況割青後及時追施氮肥225至300公斤/公頃,促進百喜草的分櫱和生長,以提高鮮草產量。

利用價值百喜草莖葉柔嫩,營養豐富,胺基酸種類完全,谷氨酸含量高,適口性好,是牛、羊、豬兔、鵝、魚等的優質飼草,如餵豬能節省10%的精飼料。每公頃年產鮮草4至7.5萬公斤。改土增肥效果好,據調查種植三五年後,土壤有機質可增加2%。百喜草速生快,復蓋性能好,固土保水顯著,是水保優良草種。此外,百喜草綠期長,葉量多,草層厚,特別耐踐踏,可作為綠化美化種植材料。

建植養護

百喜草可春播或秋播,我國華南地區春播以3-5月旬平均氣溫達15度以上的濕潤天氣播種最為適宜,秋播宜在9月中旬之前進行,可以單播,也能夠很好地與侵占性較強的狗牙根和地毯草混播,播種量為10-15公斤/畝。播種後用碾子壓實,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段種植時,最好採用噴播,噴播時的播種量為20-25公斤/畝,播種後每日早晚各灌一次水,以保持表層土壤的濕潤。百喜草苗期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幼苗較弱,與雜草的競爭力較弱,苗期的雜草危害較為嚴重。因此,播種前後均應特別注意防除雜草。

養護管理

巴哈雀稗俗稱百喜草,為一種暖季型的多年生禾草,有粗壯多節的匍匐莖,枝條高15~80厘米。葉片扁平,長20~30厘米,寬3~8毫米。原產加勒比海群島和南美洲沿海地區,近些年台灣、廣東、上海、江西、廣西、海南、福建、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大面積引種,作為公路、堤壩、機場跑道綠化草種或牧草。

生物學習性:百喜草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區,質地粗糙,色澤淡綠,非常耐瘠薄。抗熱、抗旱和抗病蟲害能力強,稍耐蔭,耐酸性土壤。百喜草具有發達的根系,所以適宜作為水土保持植物。它主要通過分櫱和短的地下根莖向外緩慢擴展,侵占性中等,形成的草叢較為開闊。百喜草特別適合在沙性土壤,特別是PH值較低的酸性土壤上生長。由於百喜草的植株較為高大,而且生長速度快,所以若用它建植景觀要求比較高的草坪時,需經常刈割,保持4.5~7.0厘米的高度,因此百喜草主要用於建植低養護草坪。百喜草能抗多種病害和蟲害,但對幣斑病和螻蛄比較敏感。在貧瘠的土壤上生長良好,而且有一定的耐蔭性,可以種植在公園、庭院及公路旁的樹下,或種植在高羊茅等需要較高養護條件的草種不能生存的地方。

百喜草的耐旱性良好,但定期灌溉或在降雨比較均勻的情況下生長最好。在冬季無霜凍的地區,百喜草可以保持終年常綠,在冬季氣溫比較低的地區,百喜草有一定的枯黃期,可以用一年生或多年生黑麥草蓋播,以保持草坪的綠色。

用途

主要用在公路護坡、護堤、飛機場跑道中間的空地綠化及礦區植被恢復等養護條件較差的地方,同時百喜草亦是一種優良的牧草,適合放牧肉牛、肉羊等家畜。以百喜草為主建植的水土保護植被,可以結合輕度放牧,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建植與管理

土壤準備:百喜草可以在多種土壤上生長,但最喜歡偏酸性的沙性土壤。種植前要整地,使種床堅固而平整。播前最好施足量的磷肥和鉀肥,特別是磷肥對百喜草的生長非常關鍵。播前通過整地將肥料或土壤改良劑埋入地表下10公分左右,效果最好。氮肥最好不要作為底肥在播種前施用,因為氮肥易促進雜草的生長。

播種

百喜草最好在春季或初夏種植,如果沒有充足的降雨量或良好的灌溉條件,不要在夏季最熱的時間播種,否則出苗效果非常不好。如果用作草坪,百喜草的播種量為15g/m2,播種深度1厘米。如果作水土保持或牧草,播量可適當降低一些。播後的3~5周內,每日要多次少量地進行灌溉,苗出齊後要減少灌溉次數,但灌水量要增加,以促進百喜草根系的發育。建植成功的百喜草草坪抗旱能力非常強,不需經常灌溉。由於百喜草種子發芽和建植速度很慢,可以和10%左右的多年生黑麥草或一年生黑麥草過渡星混播,以提高成坪速度,降低雜草的危害。品種: 朋沙克拉(Pensacola) 與普通品種相比,直立生長性更強,葉片中細。有粗壯的根莖,侵占性很強,適合水土保持及普通綠地建設。在貧瘠的沙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而且與地毯草、狗牙根等其它禾草的混播效果非常好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