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字妙梵,號雲堂、白雲山人,1968年出生於湖北隨州。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河南桐柏山雲台禪寺住持。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清遠法師 ,字妙梵,俗姓王,名新國,1968年出生,湖北隨州人,漢族,大學本科文化,桐柏山水簾寺首座。1985年於河南桐柏山水簾寺依印恭上人出家,在桐柏山靈台蘭若隨師學修兩年,1987年離山前往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參學,隨後到廣東韶關南華寺僧伽培訓班學習並結業。1988年春

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

1990年考入北京中國佛學院深造,同年接南華寺方丈惟因老和尚禪宗門下洞雲宗法卷,號日弘,為洞雲宗第51代傳人。1994年5月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後分配至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工作,負責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的管理工作。2002年9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2003年2月起,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兼任中國佛教協會教務工作委員會委員。2005年2月增補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同時還兼任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北京廣化寺、廣東韶關南華寺、湖北黃梅五祖寺、河南淅川香嚴寺首座等職。2006年出執河南桐柏山雲台禪寺住持。

在廣東、南京、北京的僧伽培訓班和佛學院學習期間。先後擔任南華寺僧伽培訓班班長兼南華寺悅眾,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三屆學員班組長兼校報編輯,中國佛學院90級學員班第一組組長、中國佛學院第三屆學生會聯絡部長、法源寺維那、院刊《法源》編輯等。

人生歷程

1968年出生於湖北隨州,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國人民大學首屆愛國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結業(2006年)。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河南桐柏山雲台禪寺住持。

1985年8月於河南桐柏山水簾寺依印恭法師出家。

1987年5月前往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參學,隨後到廣東韶關南華禪寺僧伽培訓班學習並結業。

1988年4月在南華寺受三壇大戒,同年8月考入中國佛學院南京棲霞山分院學習兩年畢業。

1990年8月考入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

1994年5月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後分配至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工作。

2005年2月增補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2005年3月被聘請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

2005年8月當選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2006年2月就任河南桐柏縣太白頂雲台禪寺住持。

2006年11月當選為河南省南陽市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

2008年1月增補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2008年7月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宗教界別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2010年3月任中國佛教協會寺廟工作辦公室主任

同時兼任的有: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佛教協會名譽會長(2005年);

中華佛教文化年鑑顧問(2006年);

廣東曹溪佛學院客座教授(2007年);

蘭州佛教報恩慈善功德會名譽會長(2007年);

中國學院棲霞山分院三論宗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

《正信》、《慈緣》雜誌顧問,《惜緣》雜誌導師;

北京廣化寺首座、廣東韶關南華寺首座、湖北黃梅五祖寺首座、上海龍華寺首座、河南桐柏水簾寺首座、河南淅川香嚴寺首座、蘭州報恩寺首座。

主持道場

雲台禪寺位於河南省桐柏縣城西南三十華里固廟村南7公里的桐柏山(白雲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是方圓200公里的最高峰,南望楚地,北眺中原,系千里淮河發源地。寺院座北朝南,有僧房46間,殿堂7座18間,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寺院使用面積2000平方米。 雲台禪寺為佛教聖地、臨濟宗白雲系的祖庭。由清至今歷經滄桑,期間屢有兵患匪禍此來彼往,至1949年,除石觀外佛寺成為廢墟。1989年以來在主持僧性墨、海長法師的努力下,率眾僧尼居士四方化募,辛勤勞作,歷時7年,耗資400餘萬元,依次建成天王殿、祖師殿、觀音殿、三聖殿、臥佛殿、大雄寶殿、羅漢殿。1996年冬縣政府動員數萬民眾,開山斬石、填壑鑿壁,修通水簾寺至太白頂雲台禪寺的道路,驅車可達雲台禪寺下的小平頂。現雲台禪寺呈現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蒸騰景象。

2006年2月10日,河南桐柏山雲台禪寺新任住持清遠法師回山到任,受到了寺院兩序大眾的熱烈歡迎。

雲台禪寺為臨濟宗白雲系的祖庭,在佛教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白雲系弟子遍及全國各地,僧尼數千,號稱“九山百寺千僧”。

受雲台禪寺兩序大眾禮請,清遠法師慈悲,於2006年2月10日到就任該寺住持。清遠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寺廟工作辦公室主任,早年出家於桐柏山水簾寺,追隨臨濟宗第45代接法傳人印恭上人學修多年,在教界內外享有崇高的威望。

按照叢林儀規,清遠住持與寺院大眾經過民主協商,研究確定了寺院重要執事,並就新一年的工作進行了統籌部署。

當地政府宗教部門領導及佛教協會負責人應邀參加了當日的請職儀式和全寺座談會。

演講弘法

1998年,清遠法師參加廣東省佛教協會舉辦的中國佛教二千年學術研討會,發表《壇經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的論文,並被收入論文集;2000年9月,參加中國佛教協會

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

、上海市佛教協會主辦、上海玉佛寺承辦的“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在會上發表“從加強佛教自身建設談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演講,頗受好評,演講稿被收入論文集; 2001年參加中國佛教協會在普陀山舉辦的“佛教與環保演講會”,獲得優秀獎,隨後,在北京舉行的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發表題為“佛教的環保理念及其實踐”的演講。 清遠法師自1994年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以來,先後隨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出訪泰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及我國的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其中隨中國佛教代表團1994年護送佛指舍利出訪泰國,2001年護送佛牙舍利出訪泰國,2004年護送佛指舍利出訪香港,都是國家的重要出訪活動。

書畫藝術

清遠法師在《法音》、《佛教文化》、《香港佛教》、《三佛網》等佛教刊物和網站上發表過多篇文章。清遠法師的書法作品清雅端莊、禪韻悠遠,在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為抗洪救災發起的書畫義賣活動中,捐贈作品義賣;2002年10月,作品被收入廣東南華寺建寺1500周年書畫集;同年,參加江蘇省佛教界首屆書畫展,作品被展出和收藏。還為南京毗盧寺、大連玉佛寺、五大連池鍾靈寺題寫匾額和楹聯,書法作品還被湖北黃梅五祖寺、湖北黃石東方山弘化寺、湖南南嶽上封寺、蘭州報恩寺、遼寧營口楞嚴寺、廣州六榕寺等寺院收藏。

放生法會

2008年8月17日,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河南桐柏山雲台禪寺住持清遠法師率眾居士在北京郊區翠明湖舉行放生法會,共放生了各種魚類數十公斤。清遠法師等為放生的魚類誦經祈福、授三皈依,祈願它們離苦得樂,趨向菩提解脫之道。

佛教的環保理念及其實踐

環境保護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全人類的高度重視,環境污染正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然而破壞環境及生態平衡的根本原因卻是我們自己。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提出種種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卻沒有真正解決人類自身的錯誤認識和價值取向。在這種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我們聚會在這裡,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下面,我擬從佛教的環保理念和環保實踐兩個方面來闡述佛教與環保的密切關係。

在佛教傳入我國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環保價值,這集

中體現於生活節儉及素食、放生、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等活動中。佛教的環保實踐,不僅有利於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於祥和社會、服務人群,同時也昭示出全球生態保護的根本出路,即從我做起,提高認識,人人參與。佛教所蘊含的深刻環保意識,通過解讀佛教經典,考察古往今來佛教徒的實踐,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環保理念,必定能夠為解決當今生態危機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

慈悲心的培養

就放生與慈心培養和環保理念等相關問題,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清遠法師接受了佛教線上的專訪。清遠法師就放生的緣起、目的和如法行持等問題作了精彩的說明,並對社會上很多不如法的放生行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別地,對於那些假借放生,聚眾斂財、違法擾民的現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以下我們摘錄法師的部分言論,供養大家。

1、放生是一件好事情--首先應該肯定的是:放生是一件好事情,它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秀傳承。過去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放生池、放生園。

好的放生活動,可以對人們很大的影響力。例如:蘇州西園寺的放生池內,有兩隻名為“圓圓”、和“方方”的斑黿,是國內僅存的叄只斑黿中的兩隻,屬國家級保護動物。其中,圓圓是明末清初徐氏建園時投放入池中的,距今已400餘年,實際龜齡已不可考。遊客來觀賞它們的時候,感受到人對動物的愛護與尊重,同時受到慈悲心的感染。前段時間有個報導說:廣東一位名叫徐聞的法師,因為放生的時候在龜背上刻了一些字,結果這隻龜在日本發現了。能讓日本的人民也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的慈悲心,這樣的放生活動就有了很積極的意義。

2、放生是菩薩慈悲的思想,也是大乘佛教中比較重視的一個思想。通過放生這種形式,讓人生起慈悲心,由物及人,從而對人的生命有一種眼耳鼻舌身意的切身感受,這是菩薩慈悲精神的一種體現。

3、放生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生生相息的和諧。如:泰國的巒陀博寺收養老虎,是為了挽救稀珍動物瀕於滅種的危機。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那些老虎離開了寺院,根本沒有辦法生存,這時候就只能依靠人的慈悲心來維繫它們的繁衍。

佛教緣起思想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被生,此滅故彼滅”,這是佛教的緣起思想,充分說明了人與世間萬物有著和合共住、唇齒相依、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同樣,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論告訴我們,主體的人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地球是人與萬物共有的空間,多樣性的共生環境是維持我們世界和諧的重要基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等於毀滅人類自身。佛教認為“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大自然被看作是佛性的顯現,萬物都有自身的價值。天台宗的湛然大師主張“無情有性”說,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來更是強調:“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價值。基於這一緣由,清淨國土、珍愛自然是佛教徒的莊嚴使命。《南傳大藏經》“長部”中有這樣的記述:“沙門瞿曇,不應採伐如是等諸種之種子與諸種之樹木”。可見當時已認識到植物、種子的尊嚴性而告誡採伐樹木和殘害種子的行為。這對今天的自然保護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佛教的生命觀

清遠法師 清遠法師

是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並據此提出了“不殺生”的主張。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戒殺放清遠法師

生的思想來自佛教戒律,其內涵是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權利,人類應設身處地為它們著想,維護它們的生存空間。戒殺放生、保護生態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環保的重要理念之一。佛教認為生命是依業受生,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六親眷屬,只是由於業力果報的不同,使它們現世淪落到被人屠殺的下場。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靈,戒殺、放生,報眾生恩。

放生活動盛行於中國,也流傳於日本、韓國等地,體現了佛教生死輪迴的因果觀念和提倡眾生平等、救濟眾生的生命危難及痛苦的慈悲精神。在中國民間,放生是頗受尊敬的善行。今天,放生已經成為漢傳佛教重要的佛事活動之一。每逢佛菩薩的誕日,放生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說過去放生僅僅是一種慈悲精神的體現,那么到了今天,放生活動同時具有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中國漢傳佛教早在南北朝時期就主張素食,這種優良傳統一直保留到現代,對中國民間的素食行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食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養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今天,動物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被人類殘殺了。可以肯定地說,素食對於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什麼能夠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機會了。

生活環保

是當代佛教服務社會的另一重要方式。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指南,將環保理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願力落實環保。佛教所提倡的簡樸、惜福的觀念與現代環保運動所推崇的綠色消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生活環保,則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中應提倡不使用一次性快餐容器,減少使用化學類洗潔劑,實行垃圾分類。提倡無污染飲食、綠色食品,動員信徒參加資源回收、淨灘、淨山、植樹、節水等活動。節約是環保的重要方式之一,應大力提倡節約,從身邊的件件小事著手,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浪費糧食。讓節約的思想深入人心,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中國近現代高僧大德(一)

佛教在整箇中國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毋庸置疑,近現代更是高僧與名流居士輩出,讓我們一起了解近現代名聞海內外的高僧大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