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子

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 他善書篆、隸,自為一一體,號“金剪刀書”。 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

人物簡介

白雲子,本名司馬承禎(Sima Chengzhen)(647~735),字子徽,法號道隱,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文學修養很深,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生平簡介

司馬承禎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成為道士皇帝。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型書寫《老予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羽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

思想

司馬承禎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以老莊思想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論。他認為人的天賦中就有神仙的素質,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虛氣”,就能修道成仙。他將修仙的過程分為“五漸門”,即齋戒(浴身潔心)、安處(深居靜室)、存想(收心復性)、坐忘(遺形忘我)、神解(萬法通神),稱“神仙之道,五歸一門”。將修道分為“七階次”,即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此“五漸門”、“七階次”,他認為又可以概括為“簡緣”、“無欲”、“靜,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達到“與道冥一,萬慮皆遺”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對北宋理學的“主靜去欲”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玄宗開元元年(713)來南嶽衡山,先是住九真觀附近白雲庵修煉,後來又在祝融峰頂建息庵,法從者甚眾。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超。睿宗景雲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後至南嶽,結庵九真觀北。張九齡屢謁之。
開元九年(721),玄宗親派其弟承禕迎入宮,命校正《道德經》,深加禮待,呼為“道兄”。
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型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句文,刻為石經。羽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詔以其南嶽舊居為降真觀,命弟子薛季昌主其觀。復命衡州鑄銅鐘一口賜觀中,重四千斤。他揉合儒家《中庸》的正心誠意和佛家的止觀禪定等學說於一爐,以老莊之學為根本,創造出一套道家修真的理論和“五漸門”、“七階次”等一系列修真法則,著有《修真秘旨》、《上清含象劍鑒圖》、《坐忘錄》、《天隱子》、《服氣精義論》、《采服松葉法》等近20種,收入《四庫全書·道藏》內。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