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

司馬承,或作司馬氶(264年-322年),字敬才,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為司馬懿六弟司馬進孫。譙王司馬遜的次子。

基本信息

概述

司馬承,或作司馬氶(264年-322年),字敬才,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為司馬懿六弟司馬進孫。譙王司馬遜的次子。在東晉官至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亂中因起兵討伐王敦而被圍困於湘州治所長沙(今湖南長沙市),最終長沙失陷,司馬承被擒,荊州刺史王廙承王敦旨意,殺之於武昌(今湖北鄂城)途中,年五十九歲。王敦平後,被贈為車騎將軍。
以上為譙王司馬承,此外還有南宮縣王、武邑郡王司馬承,為同一家族內的同名同姓之人。晉書卷三武帝紀載,泰始六年“五月,立壽安亭侯承為南宮王。”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由以上記載可知,西晉南宮國建立於太康六年(270),徙國於太康十年(289),存在20年時間。南宮王是司馬承,系晉武帝司馬炎同曾祖的堂兄弟。《晉書》卷三七《宗室》載,司馬承系安平王司馬孚長子司馬邕的支子。司馬翼系司馬孚四子,司馬邕的弟弟,“武帝未受禪而卒”,“承為嗣,封南宮縣王。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統武遂、武邑、津觀三縣。《晉書》載:太興元年(318),邵續“為平原樂安太守、右將軍、冀州刺史,進平北將軍、假節,封祝阿子。續遣兄子武邑內史存與文鴦率匹磾眾就食平原,為石季龍所破。……續被獲之後,存及竺、緝等與匹磾嬰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揚武將軍、武邑太守。”以上表明,東晉建立初年,武邑內史、武邑國在尚存,但此後不久武邑國改為郡,但不久即被後趙攻陷。

生平

避亂南渡

司馬承初拜奉車都尉、奉朝請,後遷廣威將軍、安夷護軍,鎮安定。光熙元年(306年)因迎晉惠帝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回洛陽(今河南洛陽)而授游擊將軍。永嘉年間,漢趙軍隊對西晉侵擾頻繁,司馬承於是偷偷南行,打算依靠鎮守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征南將軍山簡。但於永嘉六年(312年),司馬承到達時山簡就逝世,司馬承於是繼續走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後司馬承轉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時為琅琊王的晉元帝的軍咨祭酒。

繼嗣譙王

建武元年(317年),晉元帝因上一年長安被漢趙軍隊攻陷,晉愍帝被俘而稱晉王。因繼承譙王爵位的司馬承侄兒司馬邃早前被石勒所殺,晉元帝於是承制封司馬承繼嗣譙王。太興元年(318年),晉元帝因晉愍帝被殺而正式即位為帝,司馬承改拜屯騎校尉,加輔國將軍,領左軍將軍。後加散騎常侍。

出鎮外藩

當時大將軍王敦掌兵在外,意欲專擅朝政,但晉元帝卻任用劉隗、刁協等人以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令王敦十分不滿,王敦上書晉元帝的表章顯得態度傲慢,更令晉元帝畏懼,於是夜召司馬承,將王敦表章給司馬承看,共謀對策,司馬承認為王敦即將起事發難。當時晉元帝打算樹立外藩以防備王敦,適逢太興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訪逝世,湘州刺史甘卓轉任梁州刺史而令湘州刺史出缺,王敦因而上表由宣城內史沈充接任湘州刺史,而晉元帝認為湘州位置重要,於是決意派司馬承出任湘州刺史。同年任命司馬承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
司馬承前往湘州時,路過王敦所駐鎮的武昌,並與王敦宴飲。王敦出言試探,司馬承知道王敦用意,於是以東漢班超“鉛刀一割”之語回應。王敦及後向親信錢鳳表示司馬承不知畏懼而學古人壯語,不會有大作為,於是不加阻撓,司馬承亦安全抵達湘州。當時湘州殘破,司馬承自己生活儉約,盡心安撫當地,有能幹的名聲。王敦見此,又怕司馬承日後會阻礙自己,於是假稱北伐而徵召湘州境內所有船隻。司馬承知道王敦用意,於是只給一半。

王敦之亂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討劉隗和刁協之名於武昌起兵,王敦之亂爆發。王敦當時派遣參軍桓羆勸司馬承支持自己,並請司馬承為軍司,與他一同進兵建康。司馬承知道後決意支持皇室,於是與長史虞悝、虞望、建昌太守王循、衡陽太守劉翼等共同盟誓,囚禁桓羆,宣告全州並要進軍巴陵(今湖南嶽陽)。當時零陵太守尹奉首先回響並出兵營陽(今湖南省道縣),於是湘州眾人都回響,唯王敦姊夫,湘東太守鄭澹不肯,盧悝於是討伐並將他殺害。
王敦知道司馬承起兵反對自己,於是派遣南蠻都尉魏乂、將軍李恆、田嵩等領二萬人進攻湘州。司馬承且戰且守,等待尹奉和虞望的救援。雖然長沙城池並不堅固且人心驚恐,但司馬仍堅拒到廣州投靠廣州刺史陶侃或退守零陵和桂陽。但不久,虞望就戰死。
與此同時,梁州刺史甘卓因司馬承所派主簿鄧騫和樂道融等人勸說而反對王敦。甘卓寫信給司馬承,勸他固守,並稱要進攻沔水以斷王敦歸路並解長沙之圍,但司馬承答書要甘卓盡力並從速進攻王敦。但當甘卓到豬口後就停滯不前,直至知到建康失守、周顗被王敦所殺的訊息後更決意撤軍,司馬承再無援軍。而司馬承在魏乂的猛烈攻擊下死守不降,魏乂於是將王敦送來的朝廷檔案射入城內,城內人民得知建康失陷後都十分惆悵惋惜。兩軍攻守一百多日後,衡陽太守劉翼戰死,士卒死傷枕藉,長沙最終都被攻破。司馬承於城陷後被捕,由魏乂押送到荊州,而王敦則派荊州刺史王廙在道上殺害司馬承,享年五十九歲。
王敦之亂被平定後,朝廷下詔贈車騎將軍,諡號為愍。

子女

司馬無忌,繼嗣譙王,前將軍。

資料

晉閔王司馬承字敬才,晉譙王司馬遜次子,少篤厚有志行。拜奉車都尉、奉朝請,稍遷廣威將軍、安夷護軍,鎮安定。從惠帝還洛陽,拜游擊將軍。永嘉中,天下漸亂,間行依征南將軍山簡,會簡卒,進至武昌。元帝初鎮揚州,承歸建康,補軍諮祭酒。愍帝征為龍驤將軍,不行。元帝為晉王,承制更封承為譙王。太興初,拜屯騎校尉,加輔國將軍,領左軍將軍。
承居官儉約,家無別室。尋加散騎常侍,輔國、左軍如故。王敦有無君之心,表疏輕慢。帝夜召承,以敦表示之,曰:“王敦頃年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於此,將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難將作矣。”帝欲樹藩屏,會敦表以宣城內史沈充為湘州,帝謂承曰:“湘州南楚險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
會,是用武之國也。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屬,身當宿衛,未有驅馳之勞,頻受過厚之遇,夙夜自厲,思報天德。君之所命,惟力是視,敢有辭焉!然湘州蜀寇之餘,人物凋盡,若上憑天威,得之所蒞,比及三年,請從戎役。若未及此,雖復灰身,亦無益也。”於是詔曰:“夫王者體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濟其務。外建賢哲,以樹風聲,內睦親親,以廣藩屏。是以太公封齊,伯禽居魯,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義也。我晉開基,列國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鎮統東夏;汝南文成,總一淮許;扶風、梁王,迭據關右;爰暨東嬴,作司并州。今公族雖寡,不逮曩時,豈得替舊章乎!散騎常侍、左將軍、譙王承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肅彌著。今以承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初,劉隗以王敦威權太盛,終不可制,勸帝出諸心腹,以鎮方隅。故先以承為湘州,續用隗及戴若思等,並為州牧。承行達武昌,釋戎備見王敦。敦與之宴,欲觀其意,謂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將帥才也。”承曰:“公未見知耳,
鉛刀豈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測其情,故發此言。敦果謂錢鳳曰:“彼不知懼而學壯語,此之不武,何能為也。”聽承之鎮。時湘土荒殘,公私困弊,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而傾心綏撫,甚有能名。敦恐其為己患,詐稱北伐,悉召承境內船乘。承知其奸計,分半與之。
敦尋構難,遣參軍桓羆說承,以劉隗專寵,今便討擊,請承以為軍司,以軍期上道。承嘆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惟忠與義,夫復何求!”便欲唱義,而眾心疑惑。承曰:“吾受國恩,義無有貳。”府長史虞悝慷慨有志節,謂承曰:“王敦居分陝之任,而一旦作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痛疾。大王宗室藩屏,寧可從其偽邪!便宜電奮,存亡以之。”於是與悝及弟前丞相掾望、建昌太守長沙王循、衡陽太守淮陵劉翼等共盟誓,囚桓羆,馳檄湘州,指期至巴陵。零陵太守尹奉首同義謀,出軍營陽,於是一州之內,皆同義舉。乃使虞望討諸不服,斬湘東太守鄭澹。澹,敦姊夫也。敦遣南蠻校尉魏乂、將軍李恆、田嵩等甲卒二萬以攻承。承且戰且守,待救於尹奉、虞望,而城池不固,人情震恐。或勸承南投陶侃,又雲可退據零桂。承曰:“吾舉義眾,志在死節,寧偷生苟免,為奔敗之將乎!事之不濟,其令百姓知吾心耳。”
初,安南將軍甘卓與承書,勸使固守,當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承答書曰:“季思足下:勞於王事。天綱暫圮,中原丘墟。四海義士,方謀克復,中興江左,草創始爾,豈圖惡逆萌自寵臣。吾以暗短,托宗皇屬。仰豫密命,作鎮南夏,親奉中詔,成規在心。伯仁諸賢,扼腕歧路,至止尚淺,凡百茫然。豺狼易驚,遂肆醜毒,聞知駭踴,神氣沖越。子來之義,人思自百,不命而至,眾過數千。誠足以決一旦之機。攄山海之憤矣。然迫於倉卒,舟楫未備,魏乂、李恆,尋見圍逼,是故事與意違,志力未展。猥辱來使,深同大趣;嘉謀英算,發自深衷。執讀周復,欣無以量。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兵聞拙速,未睹工遲。季思足下,勉之勉之!書不盡意,絕筆而已。”
卓軍次<月者>口,聞王師敗績,停師不進,乂等攻戰日逼,敦又送所得台中人書疏,令乂射以示承。城內知朝廷不守,莫不悵惋。劉翼戰死,相持百餘日,城遂沒。乂檻送承荊州,刺史王暠承敦旨於道中害之,時年五十九。敦平,詔贈車騎將軍。子無忌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