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書

刀書

“刀書”是指以刀為筆在紙上書寫漢字的特殊書法藝術。它是與毛筆書法同出一源又獨樹一幟的硬筆書法,作品追求剛健凌潔、柔潤靈秀,具有線條變化豐富,氣勢剛柔相濟的獨特風韻。

典故

張飛醉酒鑿隸書

史載當年張飛據守巴西時,魏將張郃自漢中率大軍前來進攻,在八濛山一帶與張飛相持50餘日。張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截住郃軍交戰。山道狹窄,郃軍前後不得相救,逼得張郃棄馬沿山間小路逃遁,身邊只有十餘人相隨回南鄭。經此一戰,巴西地區從此安定,劉備才得以在益州立足。

張飛大破張郃後,設宴歡慶勝利,乘著酒興用長矛在石壁上鑿下兩行隸書:“漢將軍飛,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

相關人物

“刀書”——硬筆書苑一枝奇葩

“刀書”是以刀為筆在紙上書寫漢字的特殊書法藝術。是膠州市李茂才先生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獨創的土生土長的民間書法藝術門類。它是與毛筆書法同出一源又獨樹一幟的硬筆書法,作品追求剛健凌潔、柔潤靈秀,具有線條變化豐富,氣勢剛柔相濟的獨特風韻。

“刀書”的創始人李茂才先生自幼愛好書法,先後臨摹歐、顏、柳、趙等歷代名碑貼,

博採眾長,尤其行草見長。他青年時代從事教育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毛筆桿上的刀刻字工藝,受到啟發,既然“力達刀刻而留痕”,那么“墨塗刀鋒而存跡”也一定能行。再者,刀與漢字早就有緣,甲骨文就是以刀為筆書寫漢字的範例。於是,就大膽的以刀代筆在紙上不斷地研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多象如何執筆,如何運筆,如何蓄水的問題都在無數次的失敗、總結中迎刃而解。李老師的刀筆字不但繼承和發揚了毛筆書法藝術的精髓,而且創出了“刀書”特有的執筆方法——低坡執筆法和直立執筆法;在運筆方面,除了提按、頓挫、快慢、逆順之外,還獨創了“旋轉運筆”法;在蓄水問題上探索出了“積墨”和“除墨”交替蓄水法;在力量的靈活運用上創有“指力腕力十八法”。

李先生的“刀書”作品不僅有類似鋼絲那種剛健、堅韌的氣勢,又有宛若彩綢飛舞柔軟飄逸的韻味,不愧為硬筆書法苑地的一枝奇葩。

任京寶:普通菜刀成神筆 妙手書寫成一絕

“一張普通的宣紙,一把廚房常用的菜刀,到了書法家任京寶先生手中立即化腐朽為神奇。只見他在宣紙上揮刀潑墨,或旋或頓,或用刀背,或用刀鋒,短短几分鐘時間,一個龍飛鳳舞的‘竹’字便躍然紙上,整幅作品在盡展中國書法精髓的同時,更顯得剛勁有力。”這是二十日上午記者在河南聲濮陽市親眼目睹中國“刀書”創始人任京寶創作時的精彩場景。

任京寶,字墨翰,一九五0年出生於濮陽縣徐鎮,習練書法至今已有三十五年,十幾年來,其經過潛心研究,獨創了刀書技藝,被業界專家讚譽為中華一絕。

據了解,任京寶所獨創的“刀書”技藝是一種充分運用刀的光滑度創造出的一種書法形式,不僅融會了傳統書法,而且採用了現代技術手法。其作品技法獨特,行筆如刀劈斧鑿般剛勁有力,字型結構嚴謹,間架靈秀、飄逸灑脫。

說起“刀書”的創作,任京寶說,一九九0年的一天上午,任京寶在家裡接到了一個電話,在記對方電話號碼時,手邊一時沒有筆,情急之下,隨手拿了一把水果刀在茶水中蘸了一下,在桌面上寫下了幾個數字。這一寫不要緊,任京寶腦中頓時來了靈感,他想,既然水果刀蘸水可以寫數字,那么蘸了墨水能不能寫出漢字呢?一試還真行,而且寫出的字和鋼筆字、毛筆字風格迥異。

隨後,他先後買了一百二十多把各式各樣的刀具,有水果刀、菜刀、刺刀,有長刀、寬刀、窄刀。開始練習時,不知道用什麼樣的紙合適,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索。第一步先用宣紙,不行;又用一般的白紙和各種宣傳紙,最後才選定了銅版紙。為了練好“刀書”技藝,他用去了上萬張白紙和上百瓶墨水,用去了大部分積蓄,手上的繭磨了一層又一層。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數年的探索,其“刀書”技藝終至大成。

據介紹,目前,任京寶的“刀書”已得到藝術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著名書法家李建國先生曾為任京寶題字“中華有奇人,刀筆傳精神”。著名書法家、被文化部和中國文聯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家”稱號的史昱正先生為他題字“京華奇才藝,寶刀書畫美”。其作品已流傳到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其“刀書”作品《黃河》、《雲山》、《長城》、《亭亭玉立》亦在國際大賽中榮獲金獎。

情定刀書 他要讓藝術與眾不同

藝術門類可觸類旁通,但也有各自的手法技巧。畫家們揮汗如雨,日夜研創,王濮方現場觀摩,臨陣指揮。然而,不是因刀具鋒利刮破紙張,就是因刀面光滑無法運墨,而刀的大小造型、手腕書寫的力度和角度,都會影響書畫的表現力。找到癥結就能對症下藥,王濮方轉遍了濮陽大大小小的商店,買來了切菜刀、水果刀等幾十種大小寬窄不同的刀具,又從家裡拿來了砂紙,先削去刀具的鋒芒,又把光滑面進行磨砂處理,然後和幾個畫家一起對墨的黍稠度進行反覆調製實驗。幾個月後,當畫家們把自己創作的刀書畫作品呈現在王濮方面前時,王濮方頓感眼前一亮,一字一畫間無不透著剛勁有力的度、層次分明的形和大氣渾成的感。這不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刀書畫作品嗎?曾在電視台工作的他馬上想到了媒體的宣傳效應.他決定策劃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型活動,讓刀書畫閃亮龍城.

2004年8月5日,恰逢鄧小平高誕辰100周年,有著多次大型活動策劃經驗的王濮方在濮陽縣綜合樓門前搞了一次大規模刀書畫作品展。藝術家的作品一亮相,便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特別是那幅《龍蝦圖》,更是讓很多人驚嘆不已。龍蝦圖共有36隻龍蝦和9處水草組成,龍蝦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群形如同一條昂首的巨龍,寓意濮陽是中華龍鄉,又似一個“幾”字,象徵著我們母親河黃河。整體布局巧妙,下刀出神入化,凸現了刀書畫的精髓。市級媒體來了,省級新聞媒體來了,而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對濮陽刀書畫的報導,及各大網站的相關轉載更使得濮陽刀書畫名聲大震。

王濮方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刀書畫,學習刀書畫。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一邊帶著畫家們繼續研創刀書畫,一邊不斷參加各種藝術交流和書畫展出活動,並且成立了東方刀書畫院。自2004年至今,王濮方帶著他的畫家們先後走遍了香港、澳門、深圳、北京等全國幾十個城市,而每到一處,刀書畫都會以其獨特的工具和書法繪畫藝術成為熱門看點,也成了央視和各大新聞媒體的搶手新聞。王濮方更是被各大新聞媒體和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刀筆王”,其書法作品《竹》、《善》以及《龍蝦圖》等繪畫作品,在各種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獎。刀書畫也已成了濮陽與外地合作交流的文化禮品及旅遊紀念品。2004年,澳門回歸王周年慶典活動,刀書畫《群蝦圖》作為禮品贈送給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2005年,刀書畫作為濮陽市人民政府饋贈禮品送給世界張氏懇親大會。在“奧林匹克之旅·中國印象民族藝術展”上,王濮方創作的刀書畫《善》被“奧林匹克之旅”組委會收藏。王濮方說,為了推廣刀書畫,他經常參加各種活動,無償贈畫,難免會做賠本的買賣,但刀書畫作為一種新的藝術門類,已經成了濮陽的一個文化品牌,它的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他會一直走下去……

刀書傳奇人生——訪武林刀書奇人靳有良

刀書 刀書

眾所周知,大刀是中華武術的一種兵器,古代用它英勇殺敵,當代用它強身健體。如今,卻有人把它當做練習書法所用的“筆”,他就是我市奇人、中華武林刀書創始人——靳有良。靳有良有感於歷史上張飛酒醉石壁上鑿隸書,岳飛怒髮衝冠金槍題詞,融傳統的太極、武當、少林功夫於書畫藝術之中,運用大刀的刀背、刀尖、刀刃作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歷經五年勤學苦練,終於開創了獨門絕技,創作出少林刀書、太極刀書等多種武林刀書。

2008年10月份,他參加了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你最有才》首屆奇藝真人秀,在參賽的2000多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大獎,並被授予“大刀書法走天下”的稱號;2009年4月份,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邀請他參加《武林大會》表演武林刀書,贏得了滿堂彩。今年6月底,他的刀書作品還在“中華英才獎第四屆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青年組金獎。

6月15日,筆者來到他在濬縣的住處,拜訪了這位武林刀書奇人。

武術與書法並重

所用的“筆”大到春秋大刀,小到小李飛刀 所用的“筆”大到春秋大刀,小到小李飛刀

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簡陋居室,就是他和家人的住處。一進屋子,“天道酬勤”四個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屋內除了幾張床和兩張桌子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牆上掛滿了的刀書作品以及牆角懸掛的刀、劍等各類兵器。靳有良,字武墨,1974年生,是淇濱區鉅橋鎮化皮屯村人。他7歲習武,遍訪名師;長大後參軍,他退伍後在一家工廠工作,每月工資不足300元。生活的艱難,使他格外勤奮與鑽研。他後來研習刀書藝術,獨創了中華武林刀書。

靳有良不僅從小熱愛武術,還酷愛書法藝術。除了習武,他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鑽研各類字帖、練習毛筆字上。家中的舊報紙全成了他的練習簿。一周下來,用過的舊報紙便在桌子下堆了一大堆。

家中的廢報紙、舊掛曆快用完了,他就找朋友、鄰居家的舊掛曆,後來乾脆就在門前擺了個攤兒,有人送來舊掛曆,他就給他們寫張刀書,後來很多人家中有舊掛曆了都會主動送來。

在練習刀書的過程中,靳有良不斷感到自己知識的有限。練習刀書,不僅促使他進一步苦練武術,也促使他對文化知識、書法藝術進行不斷的學習。他漸漸發現,將太極功夫的運氣,推至刀身、刀尖,可控制墨汁不流。通過實踐與練習,他逐漸總結出來一套“氣沉丹田,肩催肘,肘催手,然後運氣到刀尖”的武林刀書技巧。後來,大到春秋大刀,小到“小李飛刀”,他都能運用自如。

靳有良說,一把能在紙上寫刀書的大刀,它的尺寸、厚薄都很有講究。最初沒錢的時候,他在紙上練習刀書的大刀,是他自己設計鍛造的,雖然不太美觀,但終於有了第一把能在紙上練刀書的合適的“筆”。直到他去河南電視台參加《你最有才》,依然用著這把刀,現在已被他掛在牆上珍藏。

關於這把大刀,還有一段趣聞。在參加《你最有才》比賽要進入決賽的時候,導演對他說:“你的字好是好,就是這把大刀不太雅觀。”當時的靳有良連買墨汁的錢都快沒有了,是他母親從退休金里拿出了30元,讓別人打了把不鏽鋼大刀。他拿著這把沉甸甸的不鏽鋼大刀,參加了決賽,並最終贏得了大獎。

城牆邊虛心受教

因為對書法的痴迷,靳有良有時舞過大刀,就趁興在地上畫上幾筆。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大伾山上晨練。一天剛下過雨,岩石低洼處,雨水匯成了水窪,如一潭潭墨汁令他有了寫字的衝動。他於是趁興用練武的大刀蘸取水窪里的泥汁在岩石上揮“筆”書寫,引來人們的圍觀,人群中還不時傳來叫好聲,這使得他用大刀書寫的熱情高漲。

後來,靳有良發現,練刀書最好用的是膠泥汁,不僅經濟,而且使用方便。從那以後,他從鉅橋老家坐車回濬縣時,總不忘順便捎一麻袋膠泥塊。回到家後,他將膠泥塊打碎,像調墨一樣摻上水使用。自此,衛河畔古城牆邊,時常可以看見他揮舞著大刀,邊練習武術邊蘸泥汁練習書法的身影,這一練就是三年。

靳有良最初用大刀練習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個怪人:人家用毛筆還寫不好,他卻用大刀,這能行嗎?也有人勸他說,你年紀輕輕卻不務正業,在這裡又是舞刀又是用泥汁寫字,還不如回去做個生意呢。還有一次有人見他用大刀寫字,便徑直走到跟前對他說:“回去用毛筆寫吧,還能賣個錢,你用大刀在這兒寫能有啥出息啊?”他聽後,只是笑笑,也不辯解。

靳有良說,他書法中的靈感大都來自民間,來自他在城牆邊練習刀書時,衛河邊居住的一些“民間書法家”的啟發和指點。他今天能夠取得如此成績,要得益於那段城牆邊上的時光。

他說,濬縣北街有幾位民間老書法家對他幫助很大。一位是愛好書法的木匠劉永春,曾指點他說:要將太極運用到書法中,這樣寫出來的字才圓潤自然。另一位是北街的劉永廣老人。劉永廣說,你的字不能寫得太像,太像就會太俗;太不像那叫欺人,在像與不像之間才叫藝術。

他說,北街還有一位戴眼鏡的馬先生,雖然不會書法,但有句話卻使他茅塞頓開。一天,他在衛河邊練習武林刀書,這位馬先生站在他身後,一看就是半個小時,直到夕陽西下。待他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時,馬先生說:“你應該將刀書與歷史靠攏。”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回去後,翻遍了家中書籍,還真找到了有關的傳說故事:歷史上,張飛大敗張郃後,趁著酒興用丈八蛇矛在四川渠縣八濛山上鑿隸書;岳飛也曾用金槍題詞。

這不禁使他眼前一亮,堅定了練習刀書的決心——要將歷史重現於現代,將傳說變成現實!

在研習刀書的過程中,靳有良深深感受到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武術,沒有文化就會受到很大局限,於是下決心要做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在外面演出時,靳有良常被人稱為“神人”,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背後的勤學苦練。他說,他不是什麼“神人”,只是比別人多了份執著。

採訪完後,靳有良還為我們現場進行了刀書表演。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他將武術與太極融到書法中。揮刀潑墨間,一副刀書作品躍然紙上,盡展武林功夫與書法藝術的精髓,令人稱奇。

兩個星期前,他將自己獨創的中華武林刀書申報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今年6月底,他的刀書作品在“中華英才獎第四屆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青年組金獎。如今,他的武林刀書作品已流傳到了美國、日本、新加坡、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並被中央電視台、少林寺及多家藝術館(院)收藏。

大刀書法傳天下——雪中苦練

從那以後,靳有良更加發奮努力了。他開始在報紙、舊掛曆上練刀書,還試著以墨汁取代泥汁。

在紙上寫刀書可不比在地上和石板上。把四五十厘米長的大刀當成在紙上練字的筆,需要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藝。用力深了,會把紙張劃破;用力淺了,出不來效果。甚至連紙張的厚薄、大刀的尺寸、刀刃的厚度以及書寫時的傾斜度都直接影響到刀書的效果。越長越重的刀,越是難寫。墨蘸多了會流;墨蘸少了,字就寫不流暢。有幾次他甚至想放棄,但想到自己曾下定的決心,便一次次堅持下來。

2008年靳有良在河南電視台演播廳現場表演 2008年靳有良在河南電視台演播廳現場表演
2009年靳有良在中央電視台現場表演 2009年靳有良在中央電視台現場表演

夏天的晚上,他在頂樓的居室里寫,一練就是半天,只有旁邊的風扇陪伴著他。冬天下雪的時候,為了節省墨汁和紙張,他就用大刀在院中的雪地上書寫。雪落了薄薄一層時,用大刀寫上去再抹掉,再落一層,再寫,再抹,如此反覆。幾個小時過去了,旁邊的地面已落了厚厚一層雪,而他還在那裡舞刀作書。大冬天,他居然汗水滿面,頭髮都濕透了,被冷風一吹,頭髮居然結成了“冰棍”,他成了雪中的“冰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